如何看待「過來人的忠告」?
逃離別人的二手世界一場,有時候不是一件壞事。
前幾天我結束了在沙溪古鎮待著的日子,最後一天下午的時候我一個人在小路上散步,小鎮上陸陸續續又來了好多新的旅客,前面走來有幾個大叔過來問我,小姑娘你覺得這裡怎麼樣啊?好不好玩呢?
我脫口而出第一句話就是,我不能一面之詞的告訴您這裡好玩還是不好玩,畢竟我也不知道您所判定的好玩是什麼標準對不對?
大叔一聽就樂了,說我問了這麼多人,第一次看見你這樣的答法的。
我於是微笑著一一回答,我說這是我待在這裡的第七天了,我是一個人前來這裡旅行的,我本身就喜歡比較原始古樸的環境,要是能安靜一些就更好,所以我覺得這裡很合適我的心情,因為我一開始就計劃在這裡停留兩天的,但是一不小心就在這裡待這麼久了。
大叔回答說,那我明白你的意思了,那你能推薦一些好玩的地方給我嗎?
我說這裡有個著名的風景區,您可以去看看,但是我沒去過所以我也不知道好不好玩,我比較喜歡去前面那一片柳樹環繞的河邊,穿過拱橋聽著馬車鈴聲,看看夕陽也算是很美的,這裡的每一個房子都一個階梯每一塊石磚都是有故事的,當然如果您願意去了解的話。
大叔聽完這席話,滿意的往前走了。
在我準備這一次來大理的旅行前,很多人囑咐我,要不你找個朋友一起去吧,這樣兩個人有個伴,住宿也划算,而且拍照什麼都有一個好的拍檔,我回答說,以前我從來沒有試過一個人走在路上,所以這一次我就試一試吧。
還有人叮囑我說,那你工作的事情怎麼辦呢?你要不要就先保留著現在這一份工作的職位吧,實在不行你可以先找到下一份工作了,有保障在身上了就可以安心出去了,要知道裸辭是件很危險的事情啊,你要做好心裡準備巴拉巴拉……
這一次我終於不願意回答他們了。
大學畢業到深圳參加工作第一年,跟我一起進公司的同事M同學工作不到一年就裸辭去旅行了,我當時也很擔心他會不會沒有飯吃,旅行回來後如果不能重新適應職場環境怎麼辦?兩個月之後,M同學從西藏回來了,變成一條又瘦又黑的漢子,我笑話說你去西藏了信仰找回來了不?他說別聽那些人鬼扯,我只是想去玩一趟,不整那些文藝范的高尚玩意。
一段時間後,M同學找到了新的工作,然後繼續上下班,偶爾跟我一起吃飯聊天,於是我告訴他,我說我一直擔心你要是去旅行了沒錢吃飯了怎麼辦?他笑著回答說,我自己掂量著有多少存款,心裡大概會有一個數,差不多了我就回來了,我也不會像別人那樣緊巴巴的過著窮游流浪的生活,那就失去旅行的意義了。
我一一點頭。
後來的這幾年,這個M同學每年都會攢一次年假加調休的日子,然後挑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出遊,因為工作第一年他用兩個月的時間積攢了足夠的旅行經驗,這些年來即使他沒有很長時間段的旅行時間,但是在一小段的假期里,他也已經慢慢的規劃著每一次質量都很好自己也很盡興的旅程,這是我很羨慕他的地方。
我聽過很多別人的感受,從很小的問題,如去什麼地方比較好玩?到很大的問題,比如旅行的時間和錢從哪裡來?我看過很多的建議跟回答,但是沒有一個感動到我,但是也沒有一個能恐嚇到我,因為我是個注重身臨其境的人,你告訴我那個地方很美但是我沒有到過,所以我沒有感覺,你告訴我說出去遊玩很費錢還很不安全,我自己還沒開始嘗試過所以我也不會被嚇得就不敢出門了。
我用了很多年說服自己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去證明自己的答案,這個證明跟別人無關,是我自己心裡的一個假設,這個證明跟別人的答案也無關,因為我的答案跟別人不一樣。
這些天里莫名其妙多了很多高三的孩子給我私信留言,問我怎麼面對高考這件事事情,話說作為中國應試教育其中渺小的一份子,我已經不大記得自己是怎麼過來的了,偶爾翻翻日記的時候會浮現很多畫面,只是感慨那個時候覺得天大的事情到如今看來也不過是小事一樁。
記得高考結束那一年,大家開始根據自己的分數填志願,有些同學甚至動用了全家的親戚出來商量該報什麼學校選哪一個專業,要是衝刺好大學不行了那麼需不需要拿一個學校墊底?於是那段時間很多同學每天都待在家裡坐等家人給出答案。
現在回想起來我心裡很是後怕,我的父母回到家裡問了我的分數,然後就工作去了,晚上在家吃飯我爸問我學校什麼的都填好了吧?我說沒呢,他說那你趕緊的,別錯過時間了。
然後我就自己一人跑去學校跟班主任說了我自己的想法,一是如果可以的話我想出外省去上大學,二是如果可以的話我想選跟文學類相關的專業,因為我喜歡這個。
於是班主任根據我的要求幫我挑出了幾個學校,我就填了,然後就玩去了。
到了快要開學的時候,家裡有鄰居過來問我去哪裡上大學?
我說去武漢。
於是鄰居馬上就開口說,這麼遠的地方啊?聽說那邊氣候很熱哦,你受得了嗎?而且肯定沒有我們這邊一年四季都有這麼多水果跟青菜不是?還有啊這麼遠的路程坐火車得要多久啊,幹嘛不留在省內的大學呢,而且離家裡很近,周末都可以回來家裡一趟……
我一一微笑,沒有回答些什麼。
考上大學以後,有輔導員叮囑我們,你們要好好學習取得好的成績,然後爭取保研或者留校任教,我當時在軍訓的人群里小聲問了一句,那保研了以後呢?
輔導員回答,那就爭取讀個博士啊,或者留在學校當老師多好!
然後我再問,就跟您這樣嗎?
輔導員笑著點頭說,對啊。
我說可是我不想當老師呢?
輔導員這次不答話,轉移話題到別的地方去了。
大二的時候,有高年級的師姐囑咐我,說最好現在就要積攢實習經驗了,這樣對你大學以後會很有幫助的,我說那我該怎麼辦呢?師姐建議說你要多參加學校的活動,鍛煉一下自己的能力,然後爭取在社團里擔任管理者的職位,這樣對你以後的簡歷很有幫助。
我沒有聽她的話,我推掉所有的社團活動,就在學校的通訊社留下來,認認真真寫了三年的新聞稿。
大三的時候,隔壁已經有女生已經開始準備考研的事情了,於是開始切斷所有的大學社交活動,每天一壺水一包乾糧到圖書館去複習,亦如當年的高考,我給自己的規劃是希望大學畢業就參加工作了,於是我開始自己想辦法聯繫武漢的媒體去申請實習資格,然後開始跟著記者老師一起跑新聞。
這個時候學校里還有另一撥人,就是處於是否考研還是找工作的選擇中的這一撥人,這就跟如今很多孩子問我的那一個萬年不變的問題一樣,他們的狀態就是一邊跟其他人一樣上圖書館自習,但是有公司來學校校園招聘的時候也跟著跑宣講會跑面試,也是一天下來,發現自己貌似什麼也沒幹,累得半死。
大四那一年,我們很多同學需要完成畢業實習,我提出要去北京的媒體體驗一下,有同學告訴我說他有姐姐在那邊實習過,覺得那邊的環境不好,很是無賴,建議我不要過去。
幾天後,我還是買了前往北京的火車票,組織一同前去的幾個同學一起租房子一起拼餐,後來的事實證明,那是我生命中記憶里成長很快,也是最最懷念的北京五個月。
大學畢業後開始找工作,我告訴我父母我準備到深圳去了,這時候那些跟我小時候一起長大的小夥伴都回到了老家,在事業單位當一個小文員一類的工作,我說服我媽,要不您讓我試試吧,要不混不下去就回去。
我媽答應了,然後這四年下來我就這麼混過來了。
我工作的第一任領導應該算是我職場的第一個貴人,他是個很幽默好玩的領導,工作上認真細緻但是也不忘了適當調節我們的心情,遇上項目跟加班的時候也會各種好吃好喝寵著我們,每次有節假日還會組織我們部門去蓮花山或者大梅沙曬太陽,在我職場的第一年裡,他一一教會了我很多需要注意的各種細節,這種經驗不光是工作上的技巧,更多的是心態上的平衡跟調節。
他說我的性格比較沉穩,所以在大環境中可以多做輔助性的工作;我說除了策劃的工作之外我還想接觸一些別的工作,於是他就安排我同時處理銷售部門的一些商務溝通上的事情;後來我說自己不擅長跟數字打交道,這會佔據我很多精力,於是他就把數據統籌的這一部分工作交給了另外一個感興趣的同事。
有一次我跟他說我不擅長在會議上表現自己怎麼辦?他囑咐我說,那你就每個月把你做的這麼些工作一一羅列,然後發郵件抄送上面的領導,他還叮囑我,在職場上如果你不擅長鋒芒畢露,那你就用曲線的方式來證明自己,但是關鍵是你得把握好關鍵點才是。
就這三年的時光里,我一一從一個懵懂的玻璃心女娃慢慢磨練成了女漢子,看到這裡,你肯定也覺得,我會心裡感激道到他不行,嗯,我心裡也是這樣的。
但是我最後還是決定辭職了,領導找到我問我原因,我解釋說跟您跟公司都沒有關係,這裡很好,但是我想往互聯網方向試一試,這也符合我三年的職場規劃,領導這個時候突然變得很嚴肅,然後說了一段我至今都忘不了的話。
他說我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女孩真的不需要太拼,你大學畢業就來到了這麼好的公司,這裡的環境福利什麼的都是別的地方所不能比的,而且你看看跟你一起進公司的這批女孩,基本上都已經結婚還有些已經懷孕待產了,你聽我的話,就在這裡安心的上班,過幾年結婚生子什麼的公司的待遇都很好,你要是錯過這裡了,以後就沒有這麼好的福利了。
那一個晚上我回到家思考了一夜,想著這三年來這個領導對我的好,我很是感激,但是另外一個問題就從我的腦海里跳出來了:如果十年後我還在這裡待著,我會是什麼樣子呢?
第二天早上我去公司上班,看到隔壁的一個大姐同事在擦桌子,前後來回洗手間洗了抹布好幾次,我問她說,你為什麼要整理這麼乾淨啊,清潔阿姨不是每天都有來整理么?大姐回答說,這個桌子我可是得用好久的呢,我還有二十多年才退休呢!
隔天早上,我就把辭職書遞了上去,這一次領導怎麼勸我,我始終不出聲解釋。
很長一段時間後,我跟前同事們聚餐吃飯,他們問我為什麼要走,我說在一份工作上要走的最大的理由,就是看公司周圍比你資歷年長的同事是什麼狀態,那你就知道該不該留下來了。
我的閨蜜去年從國外回來到老家的市裡上班,有親戚知道了以後就說她,我當年就說了讓你別去國外念書工作,再好的地方都不如自己的家裡,你看你現在不也是回來了么?
閨蜜心裡很不舒服,但是也不能反駁自己家的親戚,於是找到我訴苦,我安慰她,你自己認真想一想,要是你當年沒有出國留學,沒有國外生活一段時間然後直接就回老家工作生活了,那個你跟現在的你會是一樣的嗎?
閨蜜默不出聲,就這麼思索著。
說到這個閨蜜女孩,她從小到大父母的關係都不好,所以她跟父母的的關係也很淡,後來上高中開始她就很不喜歡回家,到了大學以後即使是寒暑假也找各種借口在外,就是不願意回去,她的意思就是那個家讓她很不快樂。
當年跟她在高中上下鋪的時候,她就告訴我此生的願望就是盡自己所能,離家多遠就多遠,於是她就真的出國了,然後她談了幾場異國戀情,認識了很多其他國家各種價值觀的同事朋友,她開始明白人生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種,於是她開始漸漸明白,自己並不是世界上最可憐的那個小孩,父母他們的世界裡有自己的無可奈何,但是作為子女,她是可以盡自己的能力去改善這個家庭的。
於是幾年後,她終於願意回家了,如今她的狀態就是,每天都會跟她的父母各種拌嘴跟偶爾吵鬧,但是不再是以前小時候的那種歇斯底里跟無理取鬧,她開始明白這本身就是生活里甜蜜的負擔的一種狀態罷了。
如今伴隨著我的碼字,每天給我留言的人很多,每個夜裡看著一排排很長的留言的時候,我的記憶里會穿越回很多年前的那個自己,我有無數的問題跟迷茫,不知道從何說起,也不知道找誰來說,直到如今的我才慢慢開始接受這一點,我們這一生伴隨著問題而來,誰都逃避不了,只是每一個階段的問題狀態不一樣而已。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很是討厭自己,因為我就是別人眼中那種想太多的人,而這種人就是被別人定義為「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這個評價讓我一度很恐慌,於是我開始聽從別人的建議試著去改變些什麼,比如多看書多認識人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而後我又發現了,這一層理解能力上的問題解決了,那麼上升到另一層格局的時候,對應的問題又會來了不是么?
也是因為這樣,我開始不去接受那麼多的外界信息,我試著去梳理我自己所能解決的問題,以及為這個問題所要承擔的代價。
比如說我選擇留在深圳這個城市裡生活,我就開始告訴自己需要適應這裡的種種一切,無論是它的好與不好,更重要的是我開始學會了慢慢運用它好的那一部分,比如說大熔爐的環境能遇上天南海北的人,比如說便利的設施能夠讓我半夜也能隨時找到一家可以吃飯的地方,比如下雨天出門用手機就能叫上專車去接一個很重要的朋友。
至於別人告訴我的,大城市裡壓力很大,你最好回老家來,你該找一份安穩的工作,你該省一些錢少跟朋友吃飯,你該節約一些要給自己買個房子了,你出去旅行應該給去熟悉一下別人的攻略,這樣能把每一個景點都玩過一遍才不浪費錢,更有人說你還是別去旅行了,萬一回來找不到新的工作怎麼辦?
就在我碼完今天這篇稿子的時候,我已經接到了第十個出版社編輯的合作邀請了,知乎上開始有人給我留言幫忙做文案策劃兼職的工作,還有我在旅行路上遇見的老闆邀請我加入他們基金會的一個項目,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之前所沒有預料到的。
現在細細想來,我上一個月決定給自己一個間隔月的假期,告訴別人我就任性的去別的地方晒晒太陽,他們都勸我說,你會後悔的,因為你發現旅行回來並不能給你解決什麼東西。
如今我終於可以說一句,那些覺得旅行歸來什麼都沒有改變,不能重新適應的人兒,幸虧不是我,也不會是我,因為我已經開始明白,我作為一個表面上的乖乖女,這些年的光景里每一個選擇無一不是說服了我自己才付諸行動的,我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承擔一切後果,我也不知道自己將來的路走得怎樣,我一樣忐忑不安,但是至少我沒有那麼慌張了。
前天我媽給了我一個電話,說在老家工作的小學同學海洋姑娘最近開始忙著相親了,但是因為家裡環境里的那些男生基本上都是不合適的,所以一直拖到現在也沒轍,海洋媽媽快急瘋了,於是問我怎麼辦?
我回復說,一是我現在的人際關係都在深圳,老家的熟人我已經沒有多少了,這點我真的幫不上忙;二是如果當年我聽從了媽你的話留在老家,那估計現在操心的人應該是你了吧?
然後晚上我獨自給海洋姑娘微信,她說我已經不知道怎麼辦了,大城市的節奏我已經無法適應了,可是老家這個地方我實在是找不到聊得上的男生,更別說是合適對眼的了。
然後她問我,如果是你,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回答說,我就是在知道這個問題出現之前,已經告訴自己用另一種解決方式來規避這種後果的出現了,所以我沒想過自己會遇上這樣的難題,所以我也不能給你答案。
人生之中,很多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但是更多的問題是死循環,在我的價值邏輯里,我寧可選擇每天多一點忙碌多一點思考,用以解決那些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我也不願意享受一時的安逸而走進死胡同的狀態,就像我的閨蜜說的那一句,如果這一生可以有真的幸福,那麼我希望自己能夠老有所成。
Let it go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在我還沒有修鍊出我的秘籍功力之前,我所遇上的每一個難題,我都願意傾聽別人的建議,但最後絕對是聽從我自己內心的聲音去做決定的。
同一條路上,有人看到的是風景,有人看到的是吵鬧,還有人覺得騎自行車遊玩沒有坐大巴里看風景來的舒服,我不發表意見,我就享受著每一刻當下我所能感知到的溫暖與美好,然後化成能量,投入到下一場解決問題的戰役中。
或許這才是生存的本意吧。
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主觀感受,請自備分辨能力!
「過來人的忠告」本質上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他確實很優秀,懂的很多。
我大舅曾經就是這樣一個人。即使現在,我現在也認為他很優秀,不過隨著我的年齡、見識漸漸增多,已經不認為他懂的很多了。當然,他對於我家我這代人的成長也感到很欣慰,對我們的態度也自然的過渡到以一種平等的態度去討論一些問題。
「推卸責任是一種本能。不過大多數人在遇到批評的時候,是發自內心的去推卸責任,是發自內心的認為自己所做的已經足夠了。你要記住:在社會上闖蕩,不可避免的要學會推卸責任,但推卸責任的動機不應該是本能帶來的,而是利益權衡帶來的。若是一個人遇事永遠都發自內心的認為自己沒有責任,那麼他是不會有任何進步的。」
這是他曾經告訴我的,我至今深以為然。
所以,迄今為止,即使在工作中,遇到由於涉及到個人的,或者部門的、下屬的利益,必須要摘除責任的時候,我也會在回到家之後自己思考:
如果我當時如何如何做了,是不是會避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我曾經的一個領導與我有過如下的對話:
領導:「不必在乎別人的眼光,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路,堅持下去。」
我:「這樣就會成功么?」
領導:「不。但是你選擇別人認為正確的路,也不一定成功。」
這段對話我不知道怎麼形容。說正能量吧,有點破罐子破摔的嫌疑;說負能量吧,還偏偏不是那麼陰暗。反正我認為領導說的很對,並且我一直在堅持自己的路,雖然不知道能否成功。
優秀的人,對我做出過一些「過來人的忠告」,我從來都是慎重的思考,然後選擇性的聽取。
這會幫助我成長。
第二種,我稱其為「失敗者感言」。
中專剛剛畢業的時候,是06年,我16歲,去到一家工廠,從工資800干起,兩年之後,平均每個月3500。我想辭職,想轉行,因為我不想一輩子做這種「熟練工種」。
那個時候很多親戚朋友苦口婆心的勸說我,工作穩定比什麼都強,讓我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他們說,他們是過來人,我應該相信他們。
可是我沒有。於是,得知我到底還是辭職了,他們非常不理解。
「為什麼你這麼不懂得好賴?工人不是很好么?穩穩噹噹的,一個月3000多塊錢。」很多人都對我說過類似的話。
尤其是我媽。在她心中,一個月3000多塊是一個她從未敢奢望的工資,畢竟她一輩子工資都沒到過4位數。直到12年,退休金才漲到1100多塊。
不過這種勸說,在11年截然而止。因為我10年轉行工程師,工資在11年的時候,穩定在了4000塊。
然後,那些指手畫腳都不見了。在他們的心中,錢是唯一衡量一個人是否優秀的標杆。而在這個標準之上,我無疑比他們都要優秀。
不過,工作上的指點沒有了,生活上的還在。因為他們比我多活了那麼多年。不過這種指點,在去年也消失了。
因為我的年薪達到了六位數。
一個年薪達到六位數的人,到底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他們的理解範圍了。
迄今為止,我最後一次得到「過來人的忠告」是來自我媽,在去年10月份。那個時候她得知,我在上個月(也就是去年9月份的時候)再次轉行,從她眼中前途無量的工程師,直接轉到月薪3200的文案編輯。
她認為我瘋了,或者是被誰洗腦了,用近乎哀求的態度希望我放棄自己的想法。不過由於我現在年薪再一次達到六位數,所以這種忠告再一次不見了。而且可以預想,以後都不會再有了。
我不明白,為什麼她不希望我當出頭鳥,還希望我出人頭地;我不明白,為什麼她希望我忍耐,還希望我不吃虧。尤其是穩定,我至今仍然不懂,為什麼她身為一個下崗職工,這麼迷信世界上存在著穩定?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我一直認為,工人可能養育出來國家主席,但絕不可能教育出來國家主席;農民可能養育出來世界首富,但絕不可能教育出來世界首富。
養育跟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所以,我孝敬我媽,尊敬我媽,願意花時間陪她,因為她養育了我;所以,我幾乎很少聽從她的一些建議,因為我認為她的思維、閱歷等並不足以教育我。
我們處於一個劇烈變動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經驗在很多時候是束縛我們發展的一道枷鎖。相比於經驗,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
而某些「過來人」,我相信他們的是真心實意的為了我們好。但是,他們自以為正確的那些道理,早就被時代的車輪碾碎了。
稀碎稀碎的。
成功的道路各有各的不同,沒有什麼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失敗亦然。
(上面那句話仔細分析貌似是個悖論,呵呵噠)更重要的是,有人成功了,不代表其他人一定會成功,失敗亦然,即使在相同的道路上。
有一次,我與一個朋友喝酒。酒桌上,他說了這麼一句話:
「越長大,越發現我爸曾經說的話都是正確的。」
不知道這句雞湯味很濃的話能感動多少小清新。不過我當時對他說:
「那是因為你根本沒有超越你爸。」
滴恩的當耳邊風。我不幹自己想不明白的事情,別人的忠告與我何干。
過來人的忠告當然可能有說得中肯的,但是聽從忠告而「做對了」會帶來比自己試著去做而做錯更可怕的後果:以後做事不依賴自己的判斷而試圖用別人的結論代替自己的思考。依賴性一旦建立,人就會主動迴避試錯的路,越來越懶,越來越怕犯錯。
所以我自己遇到事情,想明白再干,想不明白寧可依直覺去做而做錯,對了固然好,錯了就吸取教訓,修改自己的思考和做事方式,絕不試圖去用別人的忠告代替自己的思考。
看了其它回復,覺得有必要理清幾個概念。忠告、醫囑、規則、安全手冊、操作手冊,這些不能混為一談吧。組織規則、機械操作和人體運作,這些規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然要老老實實聽專業人士的指導。我說的忠告是個人意志決定的事情上的前人經驗,比如選什麼專業找什麼工作跟什麼人戀愛結婚。叫個撞天屈:別看我說得好像牛皮哄哄,事實上誰不是如此?只要你試過用過來人忠告勸別人,就知道所謂忠告不過是在和意願一致的時候給自己打氣用的,跟意願不一致的時候自有一萬個推翻的理由,聽人勸吃飽飯這種事,只、是、傳、說。總有一些「過來人」喜歡用自己的經歷來教你做人。 什麼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之類。 我的神父屬性導致很多朋友都會找我懺悔聊感情問題,第一次失戀的時候,有個朋友和我說,印象中你是個很豁達的人,求你放過自己。 那是因為從前開導別人,自己沒有過感受,不知為何痛苦至極。 後來,一些友人再度找我,說自己男朋友很渣,可是還是離不開他,又或者她怎麼當了小三,這樣我對她的印象不好,普遍來講大多數人會勸分,可是我和這些友人說,分手是很痛苦的事情,我從來不會經常性掛在嘴邊,作要有個度,我雖然理解你,可是我不是當事人,無法確切感受你的感受,下決定之前自己衡量一下最好和最差的承受能力。 沒有確切感受過別人的痛苦,請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替別人下決定,或者對一件事情下定論,那是你自以為是的「為了你好」,那是你自以為是的「哦,ta就是這樣一個人,事情一定是這樣的,這樣做才是對的。」 這簡直是道德綁架。 我因為健身的關係,所以會喜歡肌肉boy,昨天有個朋友教我做人,說中國大部分正常男人不健身,對身材不要要求太高,作為過來人,應該多點嘗試一下不同類型的男生。。。可有個東西叫做【生理性吸引】並不是我自認性慾強,而是它解釋為【喜歡的類型,容易對這種類型的異性動心,大腦分泌多巴胺。】這跟喜歡看帥比和女神是一樣的,我喜歡看腹肌,你喜歡大波長腿,為什麼要覺得男人喜歡長得美身材又好的女人很正常,我喜歡肌肉boy就很不能理解。 簡單點說一句,如果有一個人你對ta連性衝動都沒有,但是你們很合適,可以試試談戀愛啊,媽的真是.....還不如養條狗。。。狗多可愛。。。
有些年輕人吶,開啟叛逆的姿態,擺出抗拒的態度,小看爹媽這樣過來人的忠告,又或者開啟弱智的姿態,擺出全盤接納的態度,把馬雲之流的成功學掛在嘴邊,聽到大V站在自己這邊就瘋狂點贊,看到大V站在自己的對立面就一頓狂噴,他們討論過來人的忠告的時候,不討論是哪些過來人,也不討論到底是什麼忠告。他們不看看談這種事情的人自己在幹嘛,也不考慮有些人是多少段位。他們不思考這話的核心本質是什麼,是人,還是物,還是事,還是心態,又或是時機。他們也不考慮這忠告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因為什麼,所以什麼,發生什麼會導致什麼發生。他們不了解忠告內部本身的邏輯,就一頓贊或者一頓噴。他們發現不了有些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說他們喜歡聽的話,他們也發現不了自己不喜歡聽的話到底是不是有道理。最關鍵的是,他們不會動腦子,不去撞一下南牆,就不懂得別人給的忠告到底是什麼意思,然後說這些人蠢,他們還不信。------------------------------------------------------------------------------------------------1樓評論說的很對,其實很多忠告聽到的人壓根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但是我回答的重點就是,在不理解一個忠告壓根說的是什麼之前,貿貿然聽從和反對,都是不好的做法。正確的做法是,好好想想,想明白為止。------------------------------------------------------------------------------------------------另外,說個很有意思的道理吧。吸粉那種不算,人家為了錢屁股都歪了,不談。包括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喜歡在知乎上分享人生經驗和哲理呢?為什麼明知道很多人都抵觸,很多人都叛逆,還是要說些政治不正確的經驗呢?一方面當然是好為人師,另一方面,他們最希望的不是把這個話說給你聽。他們最希望的,是把這個話說給過去的自己聽。
仔細記在心裡,它們會在合適的時候幫到我。
比如我有時候用成語,當初看那個成語,只是記住了,並不一定會為這個詞語做些什麼,但是有時候說話,突然覺得用某個詞語用在這很合適。。於是就用了。聽聽總是好的 用不用就看情況了回答里一邊倒的意見讓我覺得很疑惑 你們都真的有那麼不需要別人的意見嗎 尤其是過來人的
寫在前面:
「你們別覺得懂事是一個褒義詞。人為什麼懂事,是因為環境所迫沒有別的選擇,他必須懂事。」 「他(孩子)向我提出任何我能力範圍以外的要求,那他就是不懂事,他就是不孝。所以呢,別人一家三口是和和美美幸福美滿的一家子,我們家是無比懂事的一家子。」《奇葩說》【過來人的忠告】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因為答案裡面會有活自己,會有中立謹慎,會有活到最後發現還是該聽。
而問這個問題,其實相信忠告也不能克服你的恐懼——對在這個社會活的不好的恐懼。還是娓娓道來我的觀點。單列個有聲音的一句話吧:「爭取考上好大學,好好工作。」
Oh, shit.給你舉個簡單的例:假若公司裁員,影響是什麼?即便你不是商科出身,你也能聯想到家庭傷害,失業人數增加一些描述不好的辭彙。
但從重要性角度來看,真實情況可能是:公司通過自動化/ 整合人力資源/ 增強績效管理減少了人工成本。市場喜歡這樣的消息,股價上漲,股東更富了。那麼這個例子在說什麼?不公平?完全不是的。
這個世界是有規則的,這倒不是在說生命周期理論或是優勝劣汰。你覺得不公平就是一種「過來人忠告」的結果,文化慣性。但你知道嗎?如果你想擁有一個財務安全的未來,去承襲舊遊戲的規則實在太危險了。回到「爭取考上好大學,好好工作。」上,「錢」方高能,脫離錢談未來和只用錢談未來一樣都是精神疾病,下文一樣不適用你。如果你看看那些受過高等教育、努力工作的人的生活,就會看到一條十分相似的道路。孩子出生了,然後去上學。自豪的父母十分高興,因為孩子懂事優秀,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甚至繼續深造碩士,然後生活像編程一樣開始做下面的事:找個安穩的工作。孩子們找了工作,可能是醫生、律師或是政府部門。他們開始掙錢了,手上開始有了自己的資產,他們會買很多東西、去年輕人喜歡去的地方,在那裡交朋友、約會,可能還會結婚。現在的生活實在太美好了,因為在現在社會裡夫妻雙份收入真是太幸福了。他們覺得成功了,前途光明,於是決定買房、買車、裝修、度假並決定生孩子。這樣甜蜜的負擔就來了:他們需要數目龐大的錢。那對幸福的夫妻認定他們的事業是最重要的,並且開始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能夠升職加薪。最後他們加薪了,成為了更優秀的僱員,隨著教育支出的增加,他們更努力工作甚至還會有一份兼職。他們收入可觀,承擔著幸福卻高額的所得稅。孩子大了,他們賺了很多錢卻不知道到哪去了,就匆匆步入存養老金的階段。這對快樂的夫婦,接下來勸告他們的孩子「爭取考上好大學,好好工作。」 但是除了從哪些利用他們天真而獲利的人那兒學到點東西以外他們什麼都沒學到,你不得不相信,沒有資本家的剝削,那麼很多人連被剝削之後留給他的一份都沒有。他們畢生辛苦,下一代又將重複相同的過程。用錢買來的幸福是如此短暫,更多被需求的錢造就更多「爭取考上好大學,好好工作。」 更可笑的是,如果他們的小孩沒有足夠的努力,遵循「爭取考上好大學,好好工作。」的他們啃完父母不多的積蓄後開始吐槽的是:「我當時沒能爭取考上好大學,好好工作。」而不是和那些獲利的股東那樣,知道掌握自己命運與被別人掌握命運的滋味。過來人的忠告從不是Mitigate speech,但成年後聽忠告讓人感覺是那樣正確,這就是文化慣性,你們潛意思里都覺得「忠告」是褒義。所以他們也畢生學著永遠用不著的或者不知道為什麼在學習的東西,並為一個更本不存在的世界做著準備。我們能給他人最危險不負責任的建議絕對不止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人生的軌跡是那麼充滿未知,可複製的軌跡充滿辯證。但我想我需要澄清:大學的知識是絕對有幫助的,只是不能成為生命軌跡。你需要分清專業與事業,你不需要忠告。意味著你需要更多思考、勇氣和一些更加實質性的東西。你需要把想要掙得的收益詳細規劃,並且評估已有資產和自己的風險承受力:你不需要太乖,做個不好的僱員,同時努力去擁有自己投資的企業。------------------------------------------------------------------------------------------------------------------------------------------忠告什麼的,成本實在太高了。人生沒有捷徑,避開「忠告」這個最大的陷阱,畏手畏腳難免不是怕輸的孬種。posted by 東東學會計,date: 2015-11-3靠譜的人,尊敬的長輩我會想想自己聽明白了沒。別人非親非故給你意見除了閑的蛋疼有可能的不想你再犯錯,雖然未必有用但是也會感謝他。可惜大多數情況,聰明人都守著自己的界限不會輕易給干預別人生活。
虛心聽取,認真思考,一般採納。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對「過來人的忠告」呲之以鼻。為什麼要去犯前人犯過的錯誤呢?就為了自己體驗一把才能長記性嗎?有時候付出的代價是你的生命。我喜歡騎車,就是騎行,尤愛長途。很多過來人都會給新手一個忠告就是「一定要戴頭盔」。然而因為各種原因(1.太顯眼了怕別人覺得裝逼;2.帶著不舒服;等)總有人不戴,每年因此喪命的騎友不在少數,令人唏噓。
我總會對「過來人的忠告」感到不屑與不解,
所以我也學著對後來者的不屑與不解感到理解。不是有句話這麼說來著,「所有的彎路,都是必經之路」。何必要去走別人給你畫好的所謂人生直線,沒走過彎路你怎麼知道哪條路近。1. 大家所處的處境、具有的條件都大不相同。人們在介紹自己經驗的時候往往會忽略自己有的東西,覺得這個東西理所應當大家都有,其實說不定就是最重要的東西。
2. 別人缺的東西,你有了也不一定能幹成。
結論:「過來人的建議」還是聽一聽,沒壞處,可以長長見識。但是全信就太傻了。1 你從哪過來的?2 誰TM讓你過來的?
想起《進擊的巨人》裡面,女巨人把兵長小隊全部殲滅的時候兵長對艾倫說過的話。
「 我一直以來都弄不明白,為什麼不管做了多麼 明智合理的選擇,在結果出來之前,誰都無法 知道它的對錯。到頭來我們被允許做的,只是 堅信那個選擇,盡量不留下後悔而已。 」
歷史一直都在重演,只不過我們不知道他到底會演哪出。
1.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把所有過來人/(長輩/成功人士等)的話直接與真理劃等號2.但聽無妨,多聽無害3.你還未經歷過的事情,不要僅聽一人之言就斷言這件事這個人怎麼樣 ———————————————————————4.大家都認可的東西,當然不是絕對正確的,但肯定不至於錯的離譜,至少是最保險的,因為前面已經有無數的前輩替你親身試驗了。比如考大學
我想起以前看的張愛玲的一篇文章,說的是母親的勸告與她的執意。
我想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有些事情明明知道是對的,卻還要往錯的方向去走,不撞到頭破血流不會改變方向。
我們忍著打落牙往肚裡咽的委屈和心酸以及不知所謂的倔強和所謂的自尊,就是不肯接受來自長者的忠告。
或許正是因為我們年輕一定要撲騰,或許這是許多人的必經之路是成長的過程。然而待我們成為長者,卻會忘記我們曾經的經歷而成為那個給予忠告的人,無奈而又憐惜的目送著年輕人們無所畏懼懵懵懂懂的走上我們曾經走過的路。
--------------------------------------------
附:張愛玲《在青春的路口》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我。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麼不信?」「既然你能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我不想讓你走彎路。」母親心疼的看我好久,然後嘆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是很難走的,一路小心!」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見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條路走不得。」她不信。「我母親就是從那裡走過來的,我也是。」「既然你們都可以從這裡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但是我喜歡。」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後笑了,「一路小心。」我很感激她,她讓我發現自己不再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呢?怎麼會長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