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是忍辱的基礎嗎?
我想成就忍辱波羅密,忍一切眾生不能忍,背負一切眾生的惡業力,我現在已經皈依持五戒了,每個月都有堅持布施寺廟,修布施波羅蜜,那麼忍辱波羅密有何具體的修行方法么?比如去寺廟布施自己的身體去苦行,掃廁所還是其他什麼,有沒有專門的經典講修忍辱波羅密的,給推薦一下唄
以六波羅蜜來講,十個的不講,一碼事兒。
持戒和忍辱都是六波羅蜜中的一個,平級關係。
而這六度里最關鍵的——五度為盲,般若為導。
先具足了般若,才有後面的——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
五度以及五度圓滿都是以般若和般若圓滿為前提的。
有了般若,才會持戒,才知道怎麼持戒,才知道要把戒持成什麼樣兒……
有了般若,才會忍辱,才知道怎麼忍辱,才知道忍辱到底是忍什麼……
否則一個變成了教條的行為藝術,一個變成了不服憋著的阿Q和忍氣吞聲
佛道於世間中最大,是般若能與此事,故名為「大波羅蜜」。
一切法中智慧第一故,言「尊波羅蜜」。能正導五度,故名「第一波羅蜜」。五度不及,故名為「勝波羅蜜」;如五情不及意。能自利利人,故名為「妙波羅蜜」。一切法中無有過者,故名「無上波羅蜜」。無有法與同者,故名「無等波羅蜜」。
諸佛名無等,從般若波羅蜜生,故名「無等等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畢竟清凈,不可以戲論破壞,故名「如虛空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一切法自相不可得故,名為「自相空波羅蜜」。此波羅蜜中,一切法自性空故;諸法因緣和合生,無有自性,故名為「自性空波羅蜜」。諸法中無有自法,故名為「諸法空波羅蜜」。以此眾生空、法空故,破諸法令無所有;無所有亦無所有,是名「無法有法空波羅蜜」。菩薩行是般若波羅蜜,無有功德而不攝者;如日出時華無不敷,故名「開一切功德波羅蜜」。是菩薩心中般若波羅蜜日出,成就一切諸功德,皆令清凈;般若波羅蜜是一切善法之本,是故名為「成就一切功德波羅蜜」。世間無有法能傾動者,故名「不可破壞波羅蜜」。是諸阿羅漢讚歎因緣,所謂三世佛皆從般若波羅蜜生,所謂無比布施,乃至無比智慧;世間中無有與等者,故言「無比」;是六波羅蜜,畢竟清凈無有過失,故名為「無比」,「無比」即是「無等等」。
複次,「無等等」:諸佛名「無等」;與諸佛等,故名為「無等等」。大正藏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得如所願」者,是菩薩福德、智慧具足故,無願不得。聽者聞無量無邊世界所度之分,疑不可得;以是故,次說所願如意。此中佛自說六波羅蜜具足:五度,則福德具足;般若,則智慧具足。
大正藏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若無般若五度如盲。是以慧眼道余令得成波羅蜜。
大正藏第 35 冊 No. 1733 華嚴經探玄記
法一切萬行。皆由般若成立。
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導。若布施無般若。唯得一世榮。後受餘殃債。若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中。
若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若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若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若萬善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為果。故知般若。是險惡徑中之導師。迷闇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楫。煩惱病中之良醫。碎邪山之大風。破魔軍之猛將。照幽途之赫日。警昏識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鎞。沃渴愛之甘露。截痴網之慧刃給貧。乏之寶珠。若般若不明。萬行虛設。祖師雲。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大正藏第 48 冊 No. 2016 宗鏡錄
又財施。若非般若為導。則彼修痴福者。名為第三世怨。
卍新續藏第 25 冊 No. 0479 金剛經破空論
向來倚第一般若為導六度萬行之主。今亦非去。而不怖。向倚般若為歸趣之處。今亦空去而不畏。
卍新續藏第 25 冊 No. 0493 金剛經部旨
是故不以般若為導,能生凈土者,未之有也。不以凈土為歸,可稱般若者,未之聞也。
嘉興藏第 36 冊 No. B348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
《像法決疑經》善男子!我念成佛皆因曠劫行檀布施,救濟貧窮困厄眾生。十方諸佛亦從布施而得成佛。是故我於處處經中說六波羅蜜,皆從布施以為初首。
善男子!譬如有人雙足俱折,意欲遠步不能得去。比丘亦爾,雖行五波羅蜜經恆沙劫,若不布施不能得到涅槃彼岸。善男子!不行施者則戒不淳,戒不淳故則無悲心,無慈悲者則不能忍,無忍辱故則無精進,無精進故則無禪定,無禪定故則無智慧,無智慧故常為無量客塵煩惱之所得便。善男子!此布施法門,三世諸佛所共敬重,是故四攝法中財攝最勝。
善男子!我又一時讚歎持戒,我又一時讚歎忍辱,或復一時讚歎禪定,或復一時讚歎智慧,或復一時讚歎頭陀,或復一時讚歎少欲,或復一時讚歎聲聞,或復一時讚歎菩薩,如是種種隨機不同。 未來世中,諸惡比丘不解我意,各執己見,迭相是非破滅我法。諸惡比丘亦復在座演說經法,不達我深意,隨文取義。違背實相無上真法,口常自嘆『我所說義應著佛意,其餘法師誑惑道俗』。作是語者永沈苦海。 諸惡比丘見他修定復作是言,『此人愚痴,猶如株兀(wù)。不覺經論,何所修行』!作是語者,殃咎累劫。諸惡比丘為名利故,迭相毀呰。 諸惡比丘,或有修福不依經論,自逐己見,以非為是,不能分別是邪是正。遍向道俗作如是言,『我能知是,我能見是』。當知此人速滅我法。現在做個簡略的回答。佛教不是雞湯。完成對身體氣脈的修行是忍辱的基礎,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是忍辱仙人,被砍掉身體不痛還能繼續長回來。這時候已經無所謂忍和不忍了,因為身體這種物質已經和忍辱仙人沒有太大關係。他能夠很平靜的很慈悲的很憐憫的看待砍他的人。但是持戒又和修行是直接相關的,因為持戒可以很好的防止對身體的執著和使用,有利於修行。話又說回來,如果沒有經歷過實修實證,修行到能夠實現拋開身體這一關,再怎麼忍也只是做樣子,是一種造作,即使你在布施,也是有功德心的在布施,具體可以看看電影達摩祖師傳中關於梁武帝的那個情節。這些可以當做訓練修養的手段,但是離佛教的正知正見還差得很遠很遠。
-------------------------------------------------------------------------------------------
歡迎對修行充滿興趣的師兄們加入思維本體學禪修原理析要群341628566,以後會進行系統的學習和解疑。
持戒是修佛必須的築基。
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心放空,你的心中就沒辦法悟出初禪的門檻。(六祖的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初禪的鑰匙)。從築基到初禪需要跨過一道艱巨的門檻。沒有慧根的人一輩子連門都找不到。真正的禪修是從初禪開始的。佛的博大智慧是在突然領悟到跨越初禪門檻的方法後才能體會到的——這叫頓悟。而真正的忍辱,是三禪階段的功課。突破了辱的羈絆才有可能找到四禪的門檻。——注意:禪宗的忍辱與大乘的「忍辱」含義不同。不經過幾次身心的「突變(涅槃/頓悟)」修行是無法次第進階的。祝各位精進!佛教的忍是有一定內涵的,不要認為是指單純的承受。忍在凡夫位的時候,是指安受苦忍和耐受怨忍,這兩種忍都是信心所,而入聖流之後,忍就變成了諦觀察忍,這種忍是慧心所,以上內容屬於俱舍論的記載。我個人認為,這其中的信心所以及慧心所應該有同樣的所緣境,應該是指緣起思想,也就是三世因果的規律。凡夫的時候,忍耐是對因果的信心,證果後,忍耐是對因果的如實了知
持戒是忍辱的基礎,沒錯,隨喜功德。具體的忍辱修法,你可以學習索達吉堪布講解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廣釋》關於忍辱的部分。
親!我覺得:一個真正布施的人,他絕對應該是希望這個世界變的更美好,而非別人眼中的他變的更美好或自己眼中的自己變的更美好。他不僅願意把多餘的物質分享給任何人,他同樣願意在任何人需要的時候奉獻出身上的最後一口水,哪怕他將乾渴而死。他願意千金散盡廣為天下貧苦,亦樂於布施微笑、智慧、陪伴予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一個真正忍辱的人,他懂得在和別人爭的面紅耳赤時放下我執,以無諍令對方懂得和理解。當家庭或組織需要的時候,在能力範圍之內,他總願意擔起最累最繁瑣的事,他總希望用自己的負擔減輕別人的負擔。在不需要的時候,他無需刻意去掃廁所,去接觸髒亂。這些本是讓人放下對事物的成見,放下貪圖享受的慾念。然而我們最該放下的應該是對於我的執著,所做的一切一切都將為了讓我們放下對我的執著。如果我們的心中總懷著天下蒼生,總充滿了慈悲,那我們不就已經具備了諸般若,具足了願力、行力、…我不為成就千萬個自我而活著,僅為哪怕可以幫助一個眾生做那麼一件事…如來具足諸行,可以空萬法相,也可以只為阿那律穿一支針…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忍辱具足。何等為十。
一者 安受苦忍。
二者 外忍。
三者 諦察法忍。
四者 佛許可忍。
五者 無定方忍。
六者 無差別忍。
七者 不以事因故忍。
八者 耐怨害忍。
九者 悲心忍。
十者 願力救拔忍。
善男子。云何是安受苦忍。謂
若菩薩或自心有憂悲苦惱。隨生起時。菩薩安然悉能忍受不起嗔心。
是為菩薩安受苦忍。
云何是外忍。謂
若菩薩親聞他人所出惡言。或展轉聞。因其毀謗父母師長親友知識。或有惡言謗佛法僧。
菩薩聞已不生嗔恨。是中安然悉能忍受。
是為菩薩外忍。
云何是諦察法忍。謂
若菩薩若聞如來所說最極甚深經中。有法能斷輪迴種子。脫諸結縛壞相續者。謂一切法本來寂靜。及一切法自性涅槃。
菩薩得聞如是法已。不生驚怖作是思惟。
若不了知此法。及不得此法者。豈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邪。
由此因緣故。應於如是甚深法中。受持思惟修習伺察及生勝解。
是為菩薩諦察法忍。
云何是佛許可忍。謂
若菩薩設起忿恚嗔害心已。即當伺察此恚害心。從何所起複何處滅。何因故生生復何住。
作是觀時都不見有恚害之法。若生若滅二法可得。隨生即滅。若因若緣亦不可得。
以是緣故。菩薩於中安然忍受。無復生起佛所許可。
是為菩薩佛許可忍。
云何是無定方忍。謂
若菩薩非於晝分能忍。夜不能忍。或夜能忍。晝不能忍。
自國能忍。他國不能忍。或他國能忍。自國不能忍。
慣習者能忍。不慣習者不能忍。
菩薩不然。於一切國一切處一切時一切種皆悉能忍。
是為菩薩無定方忍。
云何是無差別忍。謂
若菩薩不於己之父母師長眷屬親友知識等處能忍。余諸人所而不能忍。
何以故。菩薩乃至於旃陀羅眷屬等處。有所侵惱而悉能忍。
是為菩薩無差別忍。
云何是不以事因故忍。謂
若菩薩所起忍行。不以財利因故。不以怖畏故。不為資養故。不以世間近事故。不為隱覆慚恥等故忍。何以故。菩薩常行忍辱心故。
是為菩薩不以事因故忍。
云何是耐怨害忍。謂
若菩薩或無他緣來加其惡。菩薩爾時即無所忍。或時怨對若執刀杖。
若復持拳起嗔怒心而來打擊。或復期克惡語罵詈。
菩薩見如是等他怨對來打擊罵詈之時。堅固其心深自伏忍。作是思惟。
此等怨對皆是我之自業所感。業成熟已來相逼惱。誠非父母眷屬親友所造。皆是自業造作所成熟故。而亦非外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之所成熟。又亦非內四大成熟。
菩薩作是思惟時。由此因緣故。於有怨害及無怨害。平等其心皆悉能忍受。
是為菩薩耐怨害忍。
云何是悲心忍。謂
若菩薩設得王位。或為臣佐。大富自在威德特尊。見諸有情多苦惱者。而彼有情。於其王所生忿恚心。而來毀罵及諸嬈亂。其王爾時不生嗔恚。不恃尊豪而行凌逼。
作是思惟。此諸有情我之向化。我應為彼作其救護。是故我今不恃王之威相。但為彼等作其衛護使不破壞。
以是因緣。悲心起故安然忍受。
是為菩薩悲心忍。
云何是願力救拔忍。謂
若菩薩作是思惟。我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作師子吼發是願言。
願我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已。普為救拔一切有情出生死海。我所勤行救拔一切有情不取其相。但為令諸有情悉得解脫。令諸有情其心調伏住奢摩他。
菩薩爾時若自心生嗔恚。不能忍者如佛所說。
善男子。譬若有人善療眼疾。能除患者昏翳暗障。時醫眼師。作是思惟。我欲普令除去患者所有昏翳。醫師忽然自喪其目。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而彼醫師能療眼不。
答言
不也。
佛言。
善男子。菩薩亦復如是。欲以慧眼開導世間一切有情愚痴暗瞑。而菩薩若自為彼痴暗所覆。即不能與一切有情除去暗瞑。
是故菩薩於諸損惱。不生嗔恚安然忍受。
是為菩薩願力救拔忍。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忍辱具足。
[0424b18]
善現答言:「舍利子!六波羅蜜多各有二種,一者、世間,二、出世間。」[0424b20]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布施波羅蜜多?」[0424b21]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為大施主,能施一切沙門、婆羅門、貧病、孤露、道行、乞者,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乘與乘,須衣與衣,須香與香,須華與華,須嚴飾與嚴飾,須舍宅與舍宅,須醫藥與醫藥,須照明與照明,須坐臥具與坐臥具,如是一切隨其所須資生什物悉皆施與。若復有來乞男與男,乞女與女,乞妻妾與妻妾,乞官位與官位,乞國土與國土,乞王位與王位,乞頭目與頭目,乞手足與手足,乞支節與支節,乞血肉與血肉,乞骨髓與骨髓,乞耳鼻與耳鼻,乞僮僕與僮僕,乞珍財與珍財,乞生類與生類,如是一切隨其所求內外之物並皆施與。雖作是施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施彼受,我為施主,我不慳貪,我隨佛教一切能捨,我行布施波羅蜜多。』彼行施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行布施,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施想。由著此三輪而行施故,名世間布施波羅蜜多。何緣此施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0424c14]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0424c15]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為施者,二者、不執彼為受者,三者、不著施及施果,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所修施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行施故,名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何緣此施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0424c27]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淨戒波羅蜜多?」[0424c27]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受持戒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受持淨戒,我隨佛教於淨屍羅能無所犯,我行淨戒波羅蜜多。』彼持戒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受持戒,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戒想。由著此三輪受持戒故,名世間淨戒波羅蜜多。何緣此淨戒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0425a10]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0425a10]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受持戒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持戒,二者、不執所護有情,三者、不著戒及戒果,是為菩薩摩訶薩受持戒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所持戒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受持戒故,名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何緣此淨戒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0425a22]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安忍波羅蜜多?」[0425a22]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修安忍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修安忍,我隨佛教於勝安忍能正修習,我行安忍波羅蜜多。』彼修忍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修安忍,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忍想。由著此三輪修安忍故,名世間安忍波羅蜜多。何緣此安忍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0425b04]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0425b05]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修安忍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修忍,二者、不執所忍有情,三者、不著忍及忍果,是為菩薩摩訶薩修安忍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所修忍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修安忍故,名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何緣此安忍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0425b17]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精進波羅蜜多?」[0425b17]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勤精進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勤精進,我隨佛教策勵身心曾無懈怠,我行精進波羅蜜多。』彼精進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勤精進,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精進想。由著此三輪修精進故,名世間精進波羅蜜多。何緣此精進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0425b29]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0425c01]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勤精進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精進,二者、不執所為有情,三者、不著精進及果,是為菩薩摩訶薩勤精進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修精進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勤精進故,名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何緣此精進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0425c12]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靜慮波羅蜜多?」[0425c12]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修靜慮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修靜慮,我隨佛教於勝等持能正修習,我行靜慮波羅蜜多。』彼修定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修靜慮,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靜慮想。由著此三輪修靜慮故,名世間靜慮波羅蜜多。何緣此靜慮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0425c24]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0425c25]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修靜慮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修定,二者、不執所為有情,三者、不著靜慮及果,是為菩薩摩訶薩修靜慮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修靜慮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修靜慮故,名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何緣此靜慮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0426a07]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般若波羅蜜多?」[0426a07]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修般若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修般若,我隨佛教於勝般若能正修行,我能悔除自所作惡,我見他惡終不譏[1]凌,我能隨喜他所修福,我能請佛轉妙法輪,我隨所聞能正決擇,我行般若波羅蜜多。』彼修慧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修般若,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般若想。由著此三輪修般若故,名世間般若波羅蜜多。何緣此般若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0426a21]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0426a22]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修慧,二者、不執所為有情,三者、不著般若及果,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修般若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修般若故,名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何緣此般若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0426b03]
「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六種波羅蜜多時淨菩提道。」持戒與忍辱可以說是互為因果的。能夠守護好戒律自然能忍辱,而如果不能忍辱自然不能守護戒律,如果別人說點什麼不中聽的話就受不了,怎麼守戒?
我記得南普陀論文集里有一篇專門講生忍和法忍的,貌似又像是中國的畢業論文集,他們的官方網站上或許可以查到,弄混了,你可以查查。
問:持戒是忍辱的基礎嗎?
答:依照佛法的步驟【戒定慧】來看,持戒是忍辱的基礎。特別是初學佛法者,因【持戒】所引生的【福德】,能讓你今後的修行之路【踏實、快速、正確】。所有的明師,教導自己的子弟,都有一個共同點,首先就是講解【戒律】。沒有【持戒】,不可能學到【真正的佛法】。
問:我想成就忍辱波羅密,忍一切眾生不能忍,背負一切眾生的惡業力,我現在已經皈依持五戒了,每個月都有堅持布施寺廟,修布施波羅蜜,那麼忍辱波羅密有何具體的修行方法么?比如去寺廟布施自己的身體去苦行,掃廁所還是其他什麼,有沒有專門的經典講修忍辱波羅密的,給推薦一下唄
答:沒有佛教理論基礎指導,而產生的【情緒化的願望】,佛教有一個專門用詞……【露水道心】。你這種願望,應當稱讚。然而,凡人的心念有一個特徵……【不能持久】。為什麼呢?因為不明白【深奧的佛法智慧】。也就是沒有【佛教的智慧】,所有凡人,都是瞎子。沒有【智慧】的修行,就是【盲修瞎練】。
【忍辱波羅蜜】在《金剛經》是著重講的,也是【已經具備智慧的菩薩】階段的修行者的事情,你並不具備條件。我認為你,在【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的這個階段,所要學習的是【什麼是佛教?五戒的內容是什麼?】。我建議你,從學習凈土宗開始。你可以登陸【廬山東林寺(大安法師)】的網站,報名參加他們辦的課程。或者是【海城大悲寺(妙祥法師)】的網站【溯源論壇】。或者是【宣城弘願寺(凈宗法師)】的網站。或者是【蘇州西園寺戒幢律佛教研究所(濟群法師)】。或者是學習【藏傳佛教】的【格魯派】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寧瑪派】的《入菩薩行論》。有一點要注意,沒有二十年的功力,別去跟【沒有皈依三寶】的人廢話。因為,各人有各人的生存目的,道不同不相為謀。千萬注意這點。好好去學吧,佛菩薩一定會加持你的,我肯定這點。推薦閱讀:
※想大概了解佛教史,看星雲大師的《佛教歷史》靠譜嗎?
※打坐的時候念阿彌陀佛,一段時間後聽見一群男女聲一起念誦阿彌陀佛,請問這是怎麼回事?
※隱僧連載——60
※佛教是不是也發明了一些概念來威脅人們要做好人啊?
※還是辛苦「獨步清涼」老師解答一個問題好嗎?到底應該怎樣開始正確的學佛呢?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