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絲路山水地圖》專家學術水平的質疑
精雅齋
2018年2月19日
2018年春晚當我看到國寶《絲路山水地圖》(後面簡稱《絲路》),流落海外80年終於回家了,心潮也如同億萬國人一樣澎湃起來,由衷感激故宮立刻上線展示。
這就是傳說中的國寶嗎?看似一張完整古畫,為何沒頭沒尾?!整幅作品沒有一個印章,沒有一個字的題跋,重新裝裱。
一幅古畫真偽鑒別的依據基本有三項:裝裱鑒別;印章鑒別;題跋鑒別。遺憾的是我們的國寶居然這三項都沒有。可是我們的專家確神一樣的將此畫定為明代中期的作品。我懷揣著一顆對專家們敬畏而又好奇之心,真想一探究竟。
這幅畫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無」,本人還有幾處疑惑:
1、 紋飾不對。
明代不同皇帝統治時期,紋飾繪畫上有著明顯差異。這種差異在瓷器、繪畫、紡織品、古籍插圖等上都能看到。在《絲路》最後,有一片海水紋,繪畫風格明顯與明永樂時期的海水紋畫法很接近,大浪「Z」字形延續,期間夾雜一些小浪花,應該是模仿這一時期的畫法。不同之處是大浪之間距離太大,小浪花太多。專家斷代此畫為嘉靖三年至十八年。這與嘉靖時期的海浪紋相差甚遠,嘉靖海浪紋畫法是大浪斜向左右「一」字展開,浪中夾雜著山石,在山石四周濺起小浪花。
《絲路》海浪紋截圖
故宮藏明永樂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側面的海水紋
1562年(明嘉靖)《籌海圖編》的海浪紋
2、 地名後貼。
仔細觀察《絲路》發現,地名橙色框遮蓋住了後麵線條,或隱透後麵線條,由此可斷定。所有地名是畫完之後粘貼上的,這一做法明顯與古人不符。古人的做法是畫寫一次完成。一幅畫粘貼了200多個地名,經歷了五六百年,卷了那麼長時間,沒有一點褶皺,奇蹟呀!這一粘貼,就有太多的「可能」和太多的說不清了。
以上五幅圖均從《絲路》中截取原圖地名
3、原作品理應一分為三。
專家說這幅作品被一分為二,後面還有10米。奇怪的是前面為什麼沒有截取?按常理,若這是絲綢之路地圖,首先起點就不對,眾所周知,起點應是西安(今長安);其二這幅畫沒有任何古畫應有的特點:沒有題記,沒有名章。所以前面應該有這樣的內容:起點西安城,畫的邊沿應該有題跋,有各種名章,這樣才構成一幅完整的古畫呀,這些基本常識我們的專家不會不知道吧? 通過仔細觀察原作首部發現:首部裝裱的外框與畫卷之會間有一窄條明顯縱向深褐色區域,從色差看,這應該是作者塗染色彩到頭不經意留下的。由此可以判斷,這幅作品畫到嘉峪關確實到頭了。 另外,專家說後面還有10米,依據是什麼?為啥不是20米或30米?難道那10米是你裁下去的?故宮有那麼多手卷,如若是一幅名畫,後面還會有很多其他內容。
4、原作中無名、無路的城池太多。
如果是一張皇家用的地圖,可能會出現那麼多無名、無路的城池嗎?
5、原作中絕大多是地方是有河無橋。
若是一幅貿易地圖,只標註河流、道路而不標明橋樑,這圖還有意義嗎?《鄭和航海圖》太監用的,河流均標有橋樑名稱。
《鄭和航海圖》截圖
6、山水無名。 既然是山水地圖,除了一處標有「高山」其他山和水都沒標名稱?難道古人用高德導航嗎?
7、城池畫法不對。明代城池大多畫法是平面幾何圖形,偶有立體幾何圖形,古代地圖表意不表形。而該《絲路》皆是透視立體幾何畫法。
8、皇家御用。 專家為此說了很多,都是假設、推斷、演繹。做學問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可我們的專家咋就只剩假設,確看不到求證呢?你說是皇家御用,請拿出實證。不要總把一些「可能、似乎、好像、也許、恐怕」等等之類的東西強加在其上。故宮藏有大量御用字畫,你們怎麼就視而不見呢?
9、裝幀形式不對。
古代皇帝聖旨一般是捲軸裝;奏摺是經折裝。這都是有原因的,主要考慮到便於使用、攜帶、存放等。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個三、四十米長的捲軸裝地圖,讓皇帝查看,難道要累死「朕」嗎?如果這點你理解不了,可以拿自家的手紙練練。
《鄭和航海圖》經折裝,非常便於翻看查找
10、引經據典偷換概念。
2013年4月《收藏》雜誌發表趙榆先生撰寫的《明帛上的「絲綢之路」——中國古代文物的重大新發現〈蒙古山水地圖手卷〉》一文。
有一段是這樣敘述的:「此圖有兩個明代刻本:一個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刻本《西域土地人物圖》,收入馬理等人纂修的《陝西通志》;另一個是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刻本《西域略圖》,收入明代無名氏《陝西四鎮圖說》,《蒙古山水地圖》手卷為《西域土地人物圖》等各種版本的母本。後來此圖流傳於民間,被人剪裁掉四分之一,現圖為30.12米,範圍從嘉峪關到天方(今烏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涵蓋211個明代地名。地名有方塊漢字,但大多數為突厥、蒙古、波斯、栗特、阿拉伯、希臘、亞美尼亞語地名。圖上題籤雖被撕掉,但圖背面有尚友堂題籤『蒙古山水地圖』」。「所謂「蒙古」實乃稱雄歐亞大陸的蒙古四大汗國(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利汗國、金帳汗國)的後續王朝。」 以上專家們引用的古代典籍,涉及到的內容都是西域問題。2013年是「西域」和「蒙古」的內容,等到了2017年就演變成了「絲綢之路」了。這三個概念在史學和地理學上是等同的嗎?
11、處處疑點卻一路高歌。 央視鑒寶節目中的專家們經常教育藏友,鑒定古玩只要一點存疑,立刻槍斃。可是我們的這件國寶處處存疑,卻一路高歌。
12、作者之爭
專家們先是認為《絲路》是明代畫家仇英所繪,後又改謝時臣。按照專家們的斷代這兩副畫時間上最接近,《策杖尋幽圖》是謝時臣嘉靖二十五年作品,《絲路》是嘉靖三年到十八年作品。兩幅畫比對,無論是構圖、線條、用筆還是意境沒有任何相似之處,怎麼就貼上了謝時臣?
故宮藏謝時臣《策杖尋幽圖》軸
《絲路山水地圖》局部
明,謝時臣繪,紙本,墨筆,縱84.9cm,橫31.3cm。本幅左下方有畫家款識:「六十翁謝時臣寫,時丙午秋日。」鈐朱文「謝氏思忠」印。畫面上方有同時人文嘉、錢穀的題詩及鈐印。
圖中山峰巍峨聳峙,中間一條溪流將畫面大體分為左右兩段。山谷溪流上的橋樑暗示兩山間道路暢通,畫左林木掩映下一文士拄杖沿山路走來,點明「尋幽」主題。謝時臣的部分作品皆自題是仿元王蒙筆法而作,如南京博物院藏正德十二年(1517年)《仿王蒙山水圖》、故宮藏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溪亭逸思圖》和上海博物館藏《江山勝覽圖》等。上述作品都是他相對較早的作品,表明王蒙在謝時臣畫風的形成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該圖是謝時臣60歲時所作(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在山石結構、筆墨皴法上還可以看到王蒙的影子,但與王蒙典型的精細密集的牛毛皴相比,圖中山石皴法粗短鬆動,則明顯是受到了沈周的影響所致。該畫整體感強,皴法暈染能很好地融入到山石整體的結構之中,構圖飽滿,筆墨蒼潤,體現出畫家融合前人筆墨創造自己風格的努力。
13、 與時俱進的國寶
我們的國寶在10多年的時間改過兩次名字,回國前的名字是《蒙古山水地圖》;到2015年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官網改為《絲綢之路大地圖》;2018年春晚呈現的是《絲路山水地圖》。一幅丟了「身份」的畫就這樣隨著更名,一路水漲船高。巨資回購(20萬元,引自網路),流拍,8千萬拍出,1.3億捐贈,更名費真高呀。
14、專家們丟了「戎地面」
故宮博物館官方微博和央視介紹此圖時,所繪地域均為:「東起嘉峪關西至天方國(今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聖城麥加)」。然而當我們打開此圖時,發現大海後面還有一城「戎地面」怎麼就不提了呢?《蒙古山水地圖》所繪地域,起止不是「嘉峪關至天方國」,而是「嘉峪關至戎地面」。專家們就這麼丟三落四?你們這種治學態度,憑啥讓大家相信你們講的那些傳奇故事是真實可靠的呢?
來自網民的信息:清代皇宮輿圖收藏目錄《蘿圖薈萃》中,發現有一幅輿圖,名為:《嘉峪關至回部巴達山城天方西海戎地面等處圖》,起點與終點與此圖驚人相同。
清代皇宮輿圖收藏目錄《蘿圖薈萃》
清人于敏中在其《國朝宮史正續編》中,恰巧亦收錄《嘉峪關至回部巴達山城天方西海戎地面等處圖》,其記載有畫幅尺寸:縱一尺九:約0.61米(以清代營造尺1尺=0.32米計算);橫九丈五尺:約30.4米;恰與本圖相符!
這些信息是真實可信的,而且非常珍貴。上圖這個文獻:戎地面:漢語名《蒙古山水地圖》標在紅海彼岸,與天方隔海相望,《明史西域傳四》提到這個地方。至此,我們可以說《絲路》這幅畫所記錄的信息基本是完整的。由此看專家推斷的後10米根本就不存在。由於此畫身份信息缺失嚴重,很難斷定《絲路》就是清宮記錄的《蒙古山水地圖》,而不是摹本或仿品。
綜上所述,假設專家們講的傳奇故事為真,這幅作品因沒有任何題跋和印章應斷為是清代中晚期摹本,內容主要是對西域的一個示意圖,即所謂「西域輿圖」名稱應該還原為《蒙古山水地圖》。
文化自信一定是建立在科學求證,尊重史實基礎之上的。
絲路山水地圖 - 故宮名畫記
推薦閱讀:
TAG:中國古代歷史 |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 絲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