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 正向思維力

作者:Gill

鏈接:zhihu.com/question/224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花了一個月時間(7月中旬~8月中旬)看完了23堂哈佛大學公開課——幸福課。每個工作日一課,如免費的遠程教育。

大約看到第二集就忍不住大讚,並開始向小夥伴們推薦。每天饒有興趣地等待Tal展開新的話題,獲得改變心態的新思路。我想說,真的有用。It works!

鑒於小夥伴們反饋無法耐心觀看,我便萌生了整理幸福課筆記,分享給大家的念頭。就這樣,我又花了半個月時間溫習了一遍幸福課。

停止妄念 Commonsense is not that common

以為聽了幸福課或看了我這篇文章就能幸福的人,請停止妄念。你以為我們坐下來好好談談,然後就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了嗎?道理什麼的「聽聽都懂」,甚至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但你有真正嘗試過「那些建議」嗎?

沒錯,我們容易陷於「沒有行動」的泥潭,一再抱怨生活的寡淡,情緒的低落,百無聊賴地刷著微博和朋友圈,卻不肯抽出哪怕一天中的半小時去運動,不願抽一天中哪怕十五分鐘去書寫值得感恩的事。我們用不屑一顧的眼神看著世界,彷彿這才是成熟世界的通行證。

我們懷揣各自的憂怨,覺得生活本該如此,誰不是一樣?完美主義經受著自我的折磨,拖延症反覆質疑自己,焦慮的人夜不能寐。

Tal教授就是一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大學時代的他表面上擁有了一切,但他不解,為什麼不快樂?要如何變得更快樂?於是他開始研究「積極心理學」,不斷實驗其中的方法,用自身的轉變來驗證,得出一個較為完整的科學體系,分享給世界各地的人。

畢竟,生命的最終目標是快樂。

健康模型和疾病模型

疾病模型:我病了,我的病該如何治療?我要怎麼樣才能擺脫病魔?

應對:你不舒服?哦,那就去治病吧。

健康模型:我病了,是因為我不夠健康。因為我沒有追求那些讓我健康的東西,沒有做到我該做的。

應對:你不舒服?那你應該加強鍛煉,注意健康。

發現兩者的差異了吧!疾病模式注重的是針對病痛來尋找方法,而健康模式注重的是建立一個強大的心理免疫系統。不生病不代表健康,擺脫抑鬱並不意味著快樂。擺脫消極和變得積極不是一回事。我們追求的,不是避免痛苦而是更多的快樂。  

由此引申出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式:積極探究和消極研究。

鑽牛角尖也同理:我一定要想明白這件事,想通這件事,否則我永遠跨不過這道坎!但我們都清楚,就算想明白了這件事,還會有「那件事「,你擔心完了這一出,還有下一茬。抑鬱等負面情緒,如病毒般存在於我們的體內,它和我們是共生的關係。免疫強,病毒歇菜,免疫弱,病毒肆虐。因此,與其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面對病毒,不如換一個角度,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心理免疫系統再強也不代表不再得病。而是意味著我們更有抵抗力,即使得病也能很快的恢復。快樂的人和不快樂的人的區別不在於是否會傷心難過,他們都會,只是快樂的人能更快地從悲傷中解脫和恢復。

積極心理學是一個健康模型,智力上,情感上,心理上,人際關係上,人格上全面發展。

積極探究和消極研究

不論是學術還是媒體,都更傾向於關注消極的部分,看看每天的新聞,幾乎都是壞消息,哪裡地震了,哪裡火災了,哪種食品又出現安全問題了,再看看學術界,絕大多數的文章都在拚命研究如何對抗抑鬱、焦慮,專註於負面情緒。長久下來,我們也跟著它們的思路,不斷強調著人類的短處、缺失和過失,導致的後果是越來越多的人抑鬱。事實上,這種信息接收的現狀是不健康的。

我們應該更多地去關注那些快樂的人為什麼會快樂,而不是那些抑鬱的人為什麼會抑鬱。研究優秀快樂的案例比研究普通人或抑鬱人群更有意義。從最優秀的個體中吸取經驗,應用到普羅大眾,時代才會進步。everyonebenefits, when we study the best.

幸福的基礎水平

所謂基礎水平,就是幸福感的穩定狀態,可別和考試得了第一名或吃了一頓大餐的短暫幸福感混為一談哦!短暫幸福是基礎水平上的峰值,之所以稱之為「短暫」是因為短期內必會回落。比如,高考之前你覺得考上哈佛就夠快樂半輩子了,但事實上你只開心了半年,或三個月,也可能只有一個禮拜。如果你原來的幸福指數是60分,哪怕考進哈佛,6個月後的幸福指數又會回到60,而如果你沒有考進哈佛呢?你會鬱郁終生?不,半年後也是回到60。再比如,一個悲觀的人中了彩票,會永遠過上幸福的生活嗎?不,狂喜過後,你該怎麼抑鬱還是怎麼抑鬱。情緒會因外部事件波動,但基礎水平的改變可不容易。

影響基礎水平的三個因素:1 遺傳排列,2 外部環境 ,3 意向活動。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基因就已經決定了我們的幸福基礎水平——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天生嘻嘻哈哈(偏向於快樂),而有些人天生愁雲滿布(偏向於焦慮)。長大後,基礎水平會因為外部因素而提高或降低,比如健康狀況,國家制度(生活在民主制度下的人們比獨裁製度下的人們更快樂)以及家庭環境等因素。這裡不得不強調一點,關於財富對幸福基礎水平的影響,研究發現,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後,財富對幸福的影響其實很小。住在別墅里的人一定比無家可歸的人感覺幸福,但不一定比住在舒適公寓里的人幸福哦!

看到這裡,你應該已經發現,遺傳排列和外部環境很難撼動,但別忘了,還有第三條——意向活動。

那麼,如何提高幸福的基礎水平?

改變你關注的東西。

關注

幸福依賴於我們選擇關注什麼。we seewhat we look for ,and we miss much of the what we are not looking for eventhough it is there. our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is heavily influenced by wherewe place our attention.

幾乎每一條迎面撲來的信息,都有AB兩面,選擇的「關注點」深深影響著我們。解讀比信息更重要。我們不能改變接收的內容,但我們能改變自己的容器形狀。

難道要向魯迅筆下的阿Q學習?自我安慰?

No!不是一味「退一步海闊天空」,而是將注意力逐漸轉移到積極的方面,當這種思維方式成為習慣,成為那條主導的河流,哪怕你處於和以前同樣的狀況,也會迎來完全不同的心情。比如你是一個在醫院的清掃工,如果你整日覺得在為了一口飯起早摸黑,一定工作得不快樂,但如果換一個角度,這個醫院因為有你而潔凈舒適,而且你在工作的過程中又很好地鍛煉了身體,是不是完全不一樣了?既然你不能改變做清掃工這個現實,就要努力去尋找清掃工的積極方面。

只是不知何時,這種積極思維的「樂觀模式」被冠以「盲目」,和淺薄等詞混在了一起。似乎悲觀地預測,勝算會更大,不至於被人詬病。

但是,我們不能被這股消極的河流沖走,要去欣賞積極的部分,並讓這部分增值。

To appreciate what is working, when weappreciate good ,the good grows.

appreciate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欣賞,另一個是增值。當你欣賞一個品德或方面,它會增值。相反,把好的東西看做理所當然,它會貶值。人的潛力就像種子,給點陽光和雨露才會生長發芽。愛情關係也一樣,要讓好的方面(潛能,優點,品德和能力)增值。

不論處於什麼情況,盡量讓自己成為」主動者」。自憐和抱怨只能造成憤怒和沮喪,還是想辦法打開另一個世界吧。

神經的可塑性

改變大腦不是夢。神經是有可塑性的,神經通道不斷生成,新的神經元不斷生成,開始很薄,經過刺激後慢慢變厚,逐漸變成一條河流。想像一下,傾盆大雨時,水落下來流入已有的河流,流向我們建好的渠道。如果之前什麼都沒有,讓雨水流成一條小溪或小河非常困難,我們的經歷更傾向於讓雨水流向已經建好的渠道並進一步加固它,而不是建造新的渠道。而一條不堅固的小溪,可能馬上就會被大雨沖走。

一個建造「擔憂渠道」的人,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會擔心,把好事也理解成需要擔心的事,或者非常擅長從好事中找缺陷。因為他的渠道已經根深蒂固。比如在聚會上看到一個外向多話的人,有些人認為他啰嗦煩人,有些人卻認為他熱情友善……這就是流入不同渠道所產生的不同結果。習慣也是如此,一種方式反覆鞏固,就能改變大腦的通道。所以,建造並加固「積極思維」的通道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受到積極情緒的感染,對痛苦產生更好的承受力。

要如何建造新的神經通道呢?只有改變!

改變

改變分為兩種,一種是漸進的改變,另一種是劇烈的改變。

學習樂器是漸進的改變,在不斷重複中建造大腦新的通路。學習的過程也是享受的過程。

劇烈的改變需要足夠的準備功夫。所以兩種改變都需要時間。快速改變,立即改變,輕易改變會讓人變得更加憂鬱更加焦慮。人們都希望找到一步奏效的方法,但是很可惜,沒有。

有些人一直說要改變但遲遲沒有行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覺得改變了某個缺點之後,會將與缺點相關聯的優點也抹去。比如,我想擺脫古板,但是言行一致對我來說又是很重要的品格,那麼我就很難去真正改變自己。因為我認為這兩者是相互關聯的。我不想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而事實上,這些品格是可以拆分的,留下嬰兒,把水倒掉即可。關鍵是要弄清楚你想改變的是什麼。

有些人說我做出改變了,但沒有足夠的自律和毅力堅持下去,總是半途而廢怎麼辦?畢竟,遊戲比長跑有趣多了。

OK,這就牽涉到「自律」的問題。其實自律是恆量的,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你現在擁有的就是全部。令人欣慰的是,你現在擁有的自律也夠用了,因為你可以將自律轉化為例行公事。

我們每天起床刷牙洗臉上學上班,在火星人眼裡可能是超級自律的表現,但是我們自己心裡明白,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對,要的就是這種理所當然的感覺,當你把運動或者你想要做的改變也轉化為「理所當然」,事情就會變得簡單多了。

愛情關係也是一樣,每周例行兩次約會。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悲哀?這是真情流露嗎?在約會中做的事情是真情流露,但次數要規定,否則以後可能會演變為每十年兩次約會了。把你覺得重要的事,做成例行公事。給予它充分的注意力和時間,來抵抗其他吸引力的衝突。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大量的自律,但是保持例行公事只需要少量的自律。切記!不要同時進行好幾件需要自律的事,因為自律是有限的。分批進行較好。建立一件一件例行公事,打開一條又一條新的神經通路。

每周一問問自己,做了什麼改變?

感激

「感激」是我們必須用心挖掘的一條最重要的「渠道」,因為人類傾向於對自己已經擁有的事物麻木不仁。而且人類還喜歡攀比,更是將目光對準了自己沒到手的東西,於是我們看不到自己的所得,也就感受不到幸福和滿足了。

培養感激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直到變成習慣,變成我們性格的一部分。不要等到悲劇來臨才知感恩。

比如每天寫五條值得感激的事,盡量不重複,盡量多元化,這樣有助於讓你看到更多值得感恩的事。你可能會覺得這麼做很幼稚,就像小學生寫流水賬,我心裡感激就好啦,幹嘛要寫出來?

必須寫下來,才能慢慢建造渠道,而且,你會有意識地開始在每天尋找值得感恩的事,用心思考我們擁有的美好事物。不斷刺激加固,這麼做從本質上創造了一個新的現實,被我們忽視的現實。光靠心裡偶爾的感激,只是泥地里的腳印,大雨一來,便被沖得面目全非。

你也可以選擇寫感謝信,然後登門拜訪,讀出信的內容,這個有點難為情,但據說效果非常好。這周打電話,下周拜訪,再下周寫信,讓它變成儀式,但變換形式。儀式是唯一的真正持久的改變。

助人為自己樂

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兩件事結合成為一個上升螺旋(良性循環)。

快樂不是恆量的,你多我一定少,而是會互相感染的。如果我更快樂,我就更可能感染身邊的人,讓快樂的總量變大,所以讓自己更快樂從個體上看是自私的,從長遠來看卻不是自私的行為。快樂是道德的!一根蠟燭可以點燃一千根蠟燭,蠟燭不會因此縮短壽命,快樂也一樣,不會因為分享而變少。

笑也會傳染。假設你感染了三個人,然後這三個人又分別感染了三個人,那麼整個世界都會因你的笑而變得不同。

千萬不要吝嗇於分享,眾樂遠比獨樂來得更有存在感!怕吃虧只會不斷失去,越分享擁有越多!

這也是我寫這篇長文的初衷。

環境的力量

我們的大腦不喜歡內部和外部存在差異,所以會不惜一切做出協調——要麼改變外部現實,要麼改變自我思維。

我們不能改變大環境,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和意念環境不是夢!

放心,我不是要你整理房間,說什麼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而是讓你將環境布置的更為「幸福」。

人很容易進入角色。一個人扮演獄警一個扮演囚犯,沒幾天,獄警就變得兇狠跋扈,而囚犯變得逆來順受。同樣,如果處於年輕的環境,你也會更有活力。所以,讓自己進入積極的情境!哪怕在想像的世界。

把你愛的人和愛的事物的照片放在看得見的地方,潛意識會提醒它們的存在。它們也會一遍一遍幫你回憶起當時的愉悅。

這就是高峰體驗的震蕩效應。

大家都知道,創傷有後遺症,有些人至今還活在911的陰影之中,與此相對地,極其幸福的體驗也會有震蕩效應,甚至能帶來超越體驗本身的效果。比如我在2009年的北海道吃過一頓無與倫比的海鮮大餐,我將這種感覺寫成了文字,每當讀到這部分,那種幸福的感覺會在我的體內再次出現!既然這種美好的回味能帶來幸福的感覺,為什麼不常常提醒自己呢?為什麼不在高峰體驗之後創造新的通路呢?專註能讓我們感受更多高峰體驗。

允許自己為「人」 permission to be human.

我們追求到了快樂,並不意味著再也感受不到悲傷。快樂不是對不快樂的否定。快樂和消極的情緒來自於同一個管道,當我們抑制消極情緒同時也抑制了快樂情緒,當我們釋放消極情緒的同時也釋放了快樂情緒。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當事與願違的事情發生,悲傷,憤怒,失望等負面情緒必然會向我們襲來,這並不代表我們很失敗,很沒用,而恰恰證明了我們依然活著,我們尚有感受性。當今社會,大家死要面子,互相攀比,掩飾或粉飾自己的生活和境遇,造成了美滿的假象。這種假象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你開始懷疑自己的糟糕境遇和負面情緒是不正常的,是由於自己的失敗導致的,於是,為了不讓別人看不起,你也加入並壯大了這個騙局。

然而,拒絕接受現實,生活會處處受挫。不要和人性抗衡,允許自己哭泣,大笑,企圖壓抑,只會加劇。面對妒忌、憤怒等人性,認可它們的存在,主動接受而不是屈從,用心感受它們,這會是你了解自己身體的重要途徑。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別人。Learn to study ourselves.越是個人的東西,個人的深層本性,越是對普遍人類本性的認識。

至於如何疏導負面情緒,研究發現,書寫描述和向別人傾訴會勝過一直想啊想。有些人說,讓我靜一靜,其實在鑽牛角尖。鑽牛角尖的最大壞處是它會讓意識變得狹窄,緊縮,這種狹窄緊縮模式會造成下行螺旋,即惡性循環,最終可能造成抑鬱,而擴建才是良性循環。讓眼界變寬,關注其他人,其他事,思考:現在我能做什麼?我能去哪裡,我要把時間花在哪裡?看滑稽電影,和朋友交流,深呼吸,去體會情緒,然後轉移。

當我們允許自己感受痛苦的情緒,就更容易體驗積極的情緒。這可能就是張愛玲所說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目標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設定目標不僅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某項任務,還是給我們帶來幸福感的重要舉措。

何以見得?難道不是吃吃喝喝,毫無負擔的生活更開心,更幸福嗎?制定目標聽起來就壓力山大,何必把自己搞那麼辛苦?

實則不然。大多數人期待著退休,但真的退休後又悶悶不樂,原因就在於失去了目標。不論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制定自我和諧的目標都可以讓我們更快樂。何為「自我和諧」?就是將自己置於風險,離開舒適區(得心應手),來到拉伸區(有點挑戰),但不要越過界限走進恐慌區(極其挫敗)。最好獃在拉伸區,感受適度的緊張和刺激,擺脫「舒適的麻木」。你在拉伸區時,潛能會被不斷激發,感受到持續的成就感。too easy is not necessarily good.peoplewill be more happier when they have choice.

你也可以制定一個看起來不切實際的長期目標,拆分為許多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然後制定計劃,基於這些計劃建立習慣,一步一步,將成功細化。就會相信那些目標其實是可能的。要想「如何去做」,而不是「是否有可能」。你會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而且,人一旦全心投入,會觸動冥冥中的天意,來幫助他實現目標。Whatever you can do , or dreamyou can,begin it! Boldness has genius magic and power in it.——Geothe

設定目標才能享受此刻。順其自然不可行。目標能激勵我們,給生活注入活力。實現目標不會給我們帶來長久的幸福,但是實現目標的過程卻可以。

自我和諧的目標和自我和諧的旅程,共同組成了快樂的所在。

行動

光有目標,「吸引力法則」是不夠的,意念的力量很大,且有效,但只有配合行動才有結果。

行為影響態度,增加自信。我們培養習慣,習慣反過來塑造我們。如果態度變了,習慣未變,時間一長,態度還是會被行為拉回原來的狀態。所以聽課看書時的靈光一現不能說明什麼問題,除非你真正去應用,去行動了!

如何行動?就從今天開始,Never late! 改變很難,但別無他法。

可是,我有拖延症怎麼辦?下面是5種切實有效的方法:

· 五分鐘起步:要先開始有行動,然後才能有興奮點 ·把計劃公布出來 ·團隊工作 ·把目標寫下來 · 允許自己去休整

一切都從付出努力開始。行動的結果是更多的希望和樂觀的心態。

壓力和休息

有了目標我們就要努力,但是那些好勝心杠杠的人看起來似乎一點也不快樂,每天忙得像狗一樣!壓力太大真的好嗎?

首先我們要判斷壓力是不是一個貶義詞?

當然不是。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從未離開過大氣的壓力,我們鍛煉肌肉,也是靠著器械的壓力……

Stress is not the problem. The problem is lack of recovery. 壓力對我們是有好處的,問題不在於壓力,在於你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休息,是否恢復了精力

先說說如何提高效率。用一個小時或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來短跑,專註做一件事,然後用至少15分鐘來放鬆,恢復,可以是冥想也可以聽音樂,健身。午餐時間不看手機不看微信,否則會增加焦慮。這種方式能將我們的精力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線上,且會變得更快樂。哪怕一天只工作6小時,效果都比10個小時好。效率更高。將時間分割成小塊,你也更容易獲得成就感。維持生活的靈活性。聚焦工作,聚焦修整。

休息可以分很多形式,其中睡眠是最重要的投資。拒絕多任務模式,那樣只會事倍功半。時間充裕的人往往能獲得更多幸福感。請閉起眼睛,全神貫注地聽你喜歡的音樂。休息也需要專註。利用紅燈的時間深呼吸。有時候,休息過程中會突現驚人的創造力,很多好點子都是在洗澡時出現的,當然,這不意味著前面的努力不重要。

運動和冥想

精神和肉體的關係密切。

心理學專家們總是把過多的關注放在脖子以上,而真正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問題都在脖子以下。

我們的祖先都是在運動的,人需要一定的運動量,但是現在我們沒有達到,所以心理上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抑鬱。我們總是覺得運動是最可以被放棄的,因為太忙,有太多事情等著我們去做。為此我們付出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代價。不要和自然對抗,多多運動起來吧!

運動是靈藥。運動要多樣性。跳舞,打籃球,騎自行車,花樣越多越好。研究表明,每周鍛煉三次的效果和抗抑鬱的藥物是差不多的。而冥想能讓我們感染到更多的積極情緒。運動配合冥想,一個對身,一個對心,雙管齊下。相信我,如果你將這兩件事做成例行公事,自尊,自信,吸引力會接踵而至。

幸福的靈藥:

1, 每周4次半小時的身體鍛煉;

2, 每周6~7次15分鐘的意念鍛煉(冥想等);

3, 每天保持8小時的睡眠;

4, 每天12個擁抱(多多益善)。

最後一個難倒了害羞的我。

自信

我們要的是Groundedself-confidence(有根據的自信)。

我憑什麼自信呢?我沒有大長腿,沒有花容月貌,情商智商皆平凡,你要我怎麼自信?

提高自信的途徑之一是改變內在因素,改變看世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不同的待人處事方式。你沒有大長腿但是你有大眼睛啊!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關注自身優秀的方面和潛能,去栽培它們,而不是一味想自己有什麼不好,而陷入惡性循環。一個看不到自己優點,只關注自己缺點的人是不會有很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也鮮有快樂的源泉。

提高自信的另一個途徑是去冒險,去嘗試。做讓你感到興奮的事。想像一下你在一個沒有人知道的世界中,你會怎麼樣?什麼東西對你來說是重要的即使沒有掌聲也會去做?什麼情況下你忘我工作?有信念並面對現實,有勇氣和敢於嘗試,一次次證明實際的失敗痛苦比想像的小很多,自己能應付,於是你會變得越來越自信。只要做了,就比不做離成功更進一步。如果害怕失敗而遲遲沒有行動,等待你的只有越來越不信心,越來越懊喪。

追加——VIA

認真做了24種人格力量測試(VIA)。我的10種人格力量是:愛(49分),愛學習(48分),好奇心(46分),欣賞美麗和卓越(敬畏,讚歎,上進)(44分),寬恕和仁慈(43分),幽默(愛玩)(42分),創造力(42分),感恩(42分),善良(41分),有活力(熱情積極,有魄力,有精力)(39分)。

測試中所展現出的就是你的特質。應用你的特質,讓其成為習慣,再來慢慢成就你的生活。

自尊

自尊是對能力、身份、成就、價值的自我評判。

自尊分為三種:依賴性自尊,獨立性自尊和無條件自尊。

依賴性自尊:由他人決定;能力感來自於與其他人的比較。需要外界的認同和讚美來獲得自尊,這種自尊的提升是暫時的,一旦讚美變少,馬上陷入自卑的漩渦,否定自己。這種自尊極不穩定,趨於敵對。

獨立性自尊:由自己決定;跟之前的自己作比較。即使沒有讚美也知道自己很棒。這種自尊更為穩定,趨於仁慈。

無條件自尊:有充分的自信;interdependence.從別人的幸福中一樣獲得愉悅感。它不意味著冷漠,或者迴避他人情感,事實上我們更加關心他人了,更有同情心了.

我們讓自己遠離羨慕嫉妒,高傲和自卑,遠離攀比。我們和他人融為一體,如同看電影般看著他們,自我不受威脅。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依賴性自尊,關鍵是程度。不能讓依賴性自尊成為主導。我們也很難做到無條件自尊,因為太高大上。所以我們的目標是——獨立性自尊。

Why? Because no one is coming,是的,沒有人,你獨自來到這個世界,也將獨自離開,你必須對自己負責.為了幸福你必須提高自尊,因為高自尊隱含了一個概念:我值得擁有幸福

提高自尊的方法:1.正直:言行一致 2.自我察覺,自我了解 3.承擔責任,只有靠你創造生活 4.自我接納 5.要有主見

簡單說來,提高自尊就是讓自己看得起自己。能力感+價值感組成了意識的免疫系統,讓你更能夠感受到積極的力量。

Self concept is destiny. 「自我概念即命運。」

兩性

當我和你變成了「我們」,就一定會有犧牲。

要努力經營,同時接受人總是追求新鮮事物這個事實。伴侶之間既是同盟關係,又有競爭關係,如果步履不一致,拖後腿的那個難免被棄。你不努力生活,一心追求安逸,以為婚後萬事大吉,對方永遠愛我?別做夢了,前面說過了,No one is coming.只有付出努力,你才配得到愛。自我修鍊的路,只要活著,就沒有終點。

Tal教授一再強調,在一段關係中,被了解比被認可更重要。因為他覺得展現真實的自我才可能進行深層次的溝通,不至於為了得到認可而偽裝自己,可以活得輕鬆一點。但夫妻在一起久了,即便互相了解,如果無法認可,應該也走不下去吧?所以我認為,被了解和被認可同等重要。我希望你了解我的性格和喜好,也希望你認可我為你做的改變。

吵架有利於增加感情的免疫,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溝通,但記得,你不會對泛泛之交做的事也千萬不要對你親密的人做,不要以為你有這個特權,一旦傷了對方的心,可能永遠彌補不過來。多看看對方的優點並發自內心地讚揚ta,認真記錄ta讓你感動的每一個瞬間,每一件小事,多說說這些溫馨的話題,多感激對方的付出,多聊聊浪漫的秘密,當兩人同時泛起甜蜜的微笑,就是千金難買的幸福。Love is in the details.

我們越獨立 我們越相互依賴,這個成長的過程就像是學走路,跌倒就爬起來,只要你依然伸手迎接。

總結——關於樂觀主義的兩個問題

問題一,既然樂觀主義者那麼幸福,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是樂觀主義者呢?

媒體讓我們覺得樂觀主義不切實際。在這樣一個世界,怎麼樂觀?怎麼積極?快樂和幸福如何談起?「習以為常」讓我們對好事麻木,尋求反常態。從某種程度上說,人性中的「適應性」是好事,但也造成了麻木。我們的潛意識裡認為幸福和偷懶互相關聯,因為 no pain no gain,所以我們都選擇了不快樂,以為犧牲快樂才能獲得其他珍貴的東西。

問題二,如何成為一個樂觀主義者?

學會感激,你總能找到值得感激的事兒。專註的事情會變大,專註於好事,你就會創造出更多的好事,所有機會滾滾而來,你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快樂。

花了差不多一周時間,將23堂幸福課濃縮成1萬字,其中有不少是我的補充和感想。

幸福是終生的追求,永遠保持自信和好奇心吧,少男少女們!


推薦閱讀:

每天有什麼小習慣能催人進步?
童年弗洛伊德(下)|弗洛伊德傳連載之五
耶魯大學《心理學》之二——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學
網路臉譜症
8月10日初級班督導案例

TAG:積極心理學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