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現代思想史》1 導論

最近天天肝各種原著肝的頭疼,想來距離正式成為大學僧還有1個多月的時間,索性自暴自棄給自己放個長假,想翻譯一本哲學入門書籍看一看。

當然咯,學術價值是不存在的,主要是為了鍛煉我殘疾人一般的日語,此外,要是能給那些對相關內容感興趣但苦於沒有渠道的朋友提供一點有價值的東西也算是做了一點微小的貢獻。

再次強調,本人日語和中文都極菜,姿勢水平也很低,難免多有翻譯腔,誤譯等等,關於一些術語,盡量直接採用原文(法語或英語,片假名參照英語或法語原意),此外考慮到選取書目的特性對於已經掌握了相當專業知識的朋友怕是不用浪費時間了。

(說了這麼多廢話,好像真的有人會看一樣

原著<フランス現代思想史> 岡本裕一著

導論

本書是將法國現代思想作為一部通史進行描繪的。迄今為止,這樣的主題似乎一直存在著,然而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日本還沒有過這樣的嘗試。關於各思想家的論著不在少數,而對這些思想(家)的一個全體式的俯瞰還不曾有過。於是,我便想將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以及在那以後的哲學展開的歷史流程做一個大體上的展示。

法國思想是在二戰後逐漸成為學界的流行信號燈的。從薩特的存在主義開始,一個又一個樣式(mode)相繼登場,產生了狂熱的潮流。在日本,為了追趕這種潮流,這些新潮的思想也相繼得到介紹。比如,在20世紀80年代前半興起了被稱作「new academism」的法國現代思想熱潮,對於流行敏感的人們遍讀了關於現代思想的書籍。(這裡稍微有點不明白こぞって應該是全部,皆的意思,こぞって現代思想の本を読んだのである是說把所有現代思想的書都讀了?)

然而到了90年代後半,這樣的熱潮冷卻了下來,法國現代思想已經幾乎不再有多少話題性了。再加上,到了21世紀德里達和列維?施特勞斯的相繼去世,法國現代思想看上去似乎已經完全終結了。那麼,果真如此的話,為什麼如今還有寫這本《法國現代思想史》的必要呢?法國現代思想已經完成了他的使命,恐怕已經不能再保持其actuality了吧

本書所描述的《法國現代思想史》並不僅僅是出於懷舊的興趣,倒不如說,是為了從法國現代思想中再一次找出actuality。法國現代思想並沒有終結,並且他們的意義也沒有得到充分理解。法國現代思想家們追問的,試圖去解答的東西如今仍然是現代社會(原文為現代世界)的中心問題。

從這樣的視點出發重新理解把握法國現代思想正是本書的目標。確實,關於法國現代思想,從很久以前開始就被貼上了「在修辭上(rhetorical)難以讀懂」的負面標籤。這一類的文章,從最近的傾向來說也許反時代的,但是,因此而完全拋棄法國現代思想卻不見得是一個明智之舉。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如果無視了法國現代思想,便會忽視許多現代社會(原文為現代世界)重要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究竟為何,正是我通過本書希望闡明的。

下面我想稍微談一下本書在描述法國現代思想史的時候特別注意的一些地方。首先,本書是以那些知名的思想家為中心展開論述的,因此對於有專業知識的讀者可能不夠令人滿意。此外,由於提及的思想家不多,關注其他思想家的讀者可能也多少會有所不滿吧。然而,考慮到篇幅的限制,我希望各位讀者能夠容忍其作為本書的寫作方針(而存在)。

本書的展開:從列維?施特勞斯的結構主義開始,考察各種各樣的結構主義(學說),接著移向後結構主義。儘管也許(這樣的展開)會被理解成教科書式的記述,本書並不單單是對法國現代思想的介紹,原則上來說,關於如何解釋這些思想的展開,進一步而言,如何評價這些思想也會有所涉及。筆者也清楚這樣的論述恐怕會受到批判和反駁,但是僅僅通過介紹來理解思想史是不可能的。對於思想的理解,評價和解釋是不可或缺的。排除評價和解釋的客觀性的記述是不存在的。本書所展示的解釋和評價說到底不過是筆者本人的見解罷了。

此外,如果要稍稍提及本書的特點的話,對於這些思想學說,我採取了一種相對而言從所謂的外部進行觀測的態度。迄今為止,關於這些思想家(施特勞斯,福柯,德里達等)的論著大多是對思想家進行從內部(也就是說,通過和那位思想家持有某種共感)出發進行論述。對此,本書作為一部思想史,並不採取執著於某一思想家的立場,倒不如說,常常是儘力從外部觸發進行理解。至於這個方法是否正確,就只能交給讀者判斷了。

最後想要強調的,作為本書的新論點,本書概觀了後結構主義之後的潮流,並對今後的發展進行了展望。法國現代思想並沒有隨著德里達的逝去而消亡,新的可能性正在萌芽。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對結構,後結構主義的批判就變得越來越多,進入二十一世紀,新的批判行動也開始了。「後結構主義之後」今後恐怕也會變成熱門的話題吧。以此為機緣,讓我們開始吧。

下一次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更了,可能tj,謝謝觀賞,有翻譯上的謬誤歡迎指出

推薦閱讀:

TAG:哲學入門 | 結構主義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