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寫作的訓練利器:今天你寫Reaction Paper了嗎?
如果你有在美國讀社科類博士或碩士的經歷,相信」reaction paper」(「反饋論文」) 這個東西對你來說一定不陌生。不同老師可能管它叫不同的名字,有的叫「response paper」, 有 叫「synthesis paper」, 然而大體上是同一個東西,它所要求的就是你在閱讀完一周里老師留的所有學術文章之後寫一篇綜合評論各個文章的小論文,有點像我們小時候寫得「讀後感」,需要以完全學術化的格式和語言來寫成。
先上兩個我讀博期間兩門課里對reaction paper作業的要求,大家感覺一下:
上面這門課要求一學期里寫4篇reaction paper, 每一篇長度3頁紙左右,在每一篇論文里至少要評論該周閱讀中的3篇論文,並討論論文中最核心的主題,與其它課程的知識點相連結,並給出你自己的批判和評論。這是博士第一年的第一門課,所以老師手下留情,一學期只用寫4篇。
上面這門課是博士二年級的課程,老師要求每一周都要針對該周閱讀的每一篇文獻做學術筆記(參見文獻閱讀第一利器:文獻筆記法(Literature Notes)), 並每周要配合寫一篇reaction paper, 長度大約是雙葉行距的兩頁紙。
話說reaction paper 這個東西一度真是把我愁死了。先是心理上有障礙,剛到美國讀書時總覺得既然是英文寫作,那麼無論自己怎麼寫都不可能跟母語是英語的美國同學們相比啊,自己寫得東西簡直是沒臉見老師的;其次是不知道寫什麼,腦中無物。Reaction paper最大的挑戰是它要求你一定要針對當周閱讀作業中的論文來寫,你沒辦法瞎編,沒辦法憑空亂扯,還必須使用學術語言和結構。更可怕的是,即便你文章讀懂了,把該周的文獻也都涵蓋在論文里了,教授還是不滿意,教授要看到你的評論、批判、觀點,而不允許你只是概括這幾篇文章都說了什麼。而這種「synthesize」 (綜述)的能力往往是最難建立的。(summarize和synthesize的區別請參見 寫好文獻綜述的兩個要點)
所以這份看上去只有區區一兩頁紙的作業,在讀博士的前兩年里簡直成了我每周最大的噩夢。除了研究方法課之外的所有博士課程幾乎都要求寫reaction paper---那就意味著每一周每一門課都要先花大力氣讀懂那5-8篇學術文章, 想明白這一周的主題如何串在一起,然後絞盡腦汁思考如何寫得有批判性、有學術性、有邏輯性。我記得很多個清晨和深夜,我一個人坐在電腦前面默默發愁,心裡像有一座大山橫在眼前,不曉得這一周如何才能交差。
教授們為什麼「折磨」我們呢?如今回頭看,reaction paper其實是訓練學術寫作基本功和學術思維最有效的工具。你如果正在被要求寫很多reaction paper, 那麼恭喜你,你有很多機會可以讓自己的學術寫作能力快速、穩步的進步。如果你沒有被要求寫很多reaction paper, 那麼從今天開始你可以主動開始使用這個可以幫你磨練寫作能力的利器。
所以現在每當被問起如何提高學術寫作能力,我都會先問:親愛的同學,今天你寫reaction paper了嗎?
我們為什麼要寫reaction paper?
以下是最重要的幾個一定要寫reaction paper的理由:
- Reaction paper是少有的幾個能同時訓練你閱讀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學術寫作能力的工具之一;而這三個能力對做學者的重要性毋庸贅言。
- Reaction paper會迫使你持續地閱讀新文獻,接觸大量的高質量文章,學習到別人正在關注哪些題目、怎樣設計研究、如何駕馭語言。
- Reaction paper能幫助你在讀文獻的時候進入挑戰式閱讀的模式(參見 文獻閱讀提升必殺技:挑戰式閱讀法),訓練你讀文章和設計文章的思維;
- Reaction paper讓你理解「讀文獻」和「寫作文」之間的關係---你讀文獻是為了融合到自己的論文中去,你寫論文必須依託在現有的文獻之上,reaction paper 教會你習慣於將兩者緊密結合的思維方式。
- Reaction paper讓你習慣於每周都要讀文獻、寫論文的工作節奏---你要是將來以學術為生,那麼你將來的工作內容就是現在寫reaction paper的放大版,每周都要讀文獻、寫論文、讀文獻、寫論文。現在寫reaction paper只不過提前幫你從小劑量的工作任務開始適應起。
Reaction paper里到底該寫些什麼?
最開始寫reaction paper往往最大的困擾就是不知道該寫什麼---該讀的文章我都讀了啊,我甚至隻字不落地讀了,可是坐在電腦面前就是不知道從何起筆。而且有時候更奇怪的是我們在這一周里讀過的論文數量越多越不知道該寫什麼,這簡直是沒有天理。
這裡分享幾個我被reaction paper折磨多年之後總結的一套方法:自我設問法。簡單來說,reaction paper之所以難寫其實往往是因為它沒有給你非常具體的框架和問題讓你來回答。而如果你能針對一周之內閱讀的文獻提出幾個具體的問題來啟發和引導你的思路,那麼你也就很快知道具體在寫些什麼了。
你問自己的問題可以分為「靈感啟發」和「綜述引導」兩類:
靈感啟髮型問題---讀完本周文獻之後,在動筆寫reaction paper之前,你可以先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從總體上給自己一些思路和靈感:
- 讀完這一周的文獻,如果要你用一句話來向你的一個朋友概括這些文章的共同主題,你如何概括?
- 這一周的文獻裡面,你讀過之後覺得印象最深、或者最有趣的的是哪篇文章?為什麼印象深刻?
- 這些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文獻?他們不寫不行嗎? 在這個領域缺了他們這些文章會怎麼樣?
- 這些文獻的貢獻到底是什麼?放在它們寫作的歷史時期或時間段里看,它們在本領域內是怎樣的地位和價值?其他人有引用和評價他們的文章嗎?如何評論的?
- 細看每一篇文章,它們各自在其關注的問題、解答問題的方式、研究方法的設計、論文寫作的風格等方面,分別有什麼具體的特色?
綜述引導問題---以下這幾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在稍作整理之後直接寫進你的response paper里,這也是教授希望看到你寫出來的一些東西:
- 這幾篇文章給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有哪些是你以前不知道或不理解的,而讀了文章之後受到了啟發和理解了的東西?
- 這幾篇文章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從各自的理論視角、研究重點、研究方法、得出的結論、論文的風格等方面。)如果研究相同題目的論文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原因是什麼?如果所有文章都得到了類似的結論,會不會有例外的情況還沒有人研究過?
- 這幾篇文章分別有什麼缺點和漏洞?研究的設計上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樣本大小、收集數據的方法、分析數據的工具等各個方面。
- 這些文章中提出了哪些你尤其同意或者不同意的觀點?為什麼?如果你在以往有跟論文主題相關的個人經歷,哪些文章中的研究結果或結論符合你的具體經驗,或者違反了你曾經的經驗?為什麼會違反?
- 這些文章可以怎樣被應用在新的理論構建或者實踐應用中去?比如管理理論如何應用到非營利組織的管理?教育學理論如何應用到教師的課堂?能給從業者什麼啟發?
Response paper的行文結構
Response paper的結構其實不必太複雜,因為文章不長,一般使用最基本的「總--分--總」結構即可:
- 總起段--summarize:第一段闡明這一周文獻的主題。你可以分別summarize以下各篇文章的主題,或者指出這一周文章最重要的一些概念、理論、觀點、結論。以及這些文章作為一個整體有什麼特點。
- 分述段—synthesize:這裡你要展示synthesize的能力了,把上面你對綜述引導型問題1-5的答案以一定的邏輯寫出來:文章之間的相同和不同、聯繫到了此前學過的哪些知識、你同意或不同意哪些觀點、你覺得哪些文章可以在研究設計上如何改進、這些理論和發現可以如何應用到進一步的理論構建和實踐之中去。
- 總結段—conclude: 總結和重申這些文章的主題,指出這些文章作為一個整體在本領域的價值和貢獻,指出下一步研究可能的發展方向,做出你的總體評價。
Response Paper里教授最想看到你體現出的能力
概括來說, 通過response paper教授其實最想幫你提升以下三種能力:
- Summarize (概括能力)---你能否找到這周所有文獻的主題?能否準確而全面的理解本周重點?能否把文獻的主旨很好的概括出來?
- Synthesize (綜合能力): 你能否融會貫通、把不同的文章比較起來讀、批判性地閱讀文章、聯繫此前或其他課上學到的內容?
- Apply (應用能力):你讀完這些文章之後能不能知道怎麼用?你能否知道如何把這些文章應用到你將來的論文中?他們在這方面對你有哪些啟發?如果你是實踐者(practitioner), 你能否把它用到你的工作中?如何利用它們改進現有的工作?
最後的補充:
- 學術寫作中,內容和書寫的清晰度(clarity)是兩個首要標準。先不必擔心語法,先不必琢磨句式,有話要說是第一步,把話說明白是首要目標。初寫response paper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太多時間都放在語法上、用詞上、句式上, 典型的英語考試後遺症。而教授真正最看重的是你有沒有讀懂文章、你的觀點是什麼、你有沒有思辨能力、你有沒有批判能力、以及你能不能把這些觀點說清楚。華麗的句式和用詞都必須建立在有優秀的內容和清晰的表達之上。而我們應該先做好第一步。
- 別擔心寫的不好,你一開始註定寫不好-----Im sorry, 但誰一開始又能寫好呢?正因為寫不好,我們現在才在做這些練習,才找教授指導和反饋,才一篇又一篇的尋求提升。作為初學者,我們都需要謹記成長性思維。(參見研究者的必備心法:成長性思維)
- 最笨的方法才是最快的方法。這世界上真的沒有所謂的捷徑。就算我們學再多模板和套路,要想真正提高寫作水平都必須自己動筆一篇一篇的練習、磨鍊、積累。Response paper是提升學術寫作基本功最有效的練習, 就好像學太極拳要先練站樁,學拉小提琴要先練暢飲,學畫素描要先練線條。當你寫過了上百篇針對不同文章的response paper, 寫一篇要發表的論文又如何能難得倒你?而這你練就的基本功將永遠跟著你,誰也拿不走。
- 你其實根本不需要教授或課程的外部壓力也可以自助使用response paper來提升寫作能力。找一份國外課程的syllabus (教學大綱),找出自己領域內必須讀的經典文章,給自己訂製一份私人教學大綱,每周必須讀完5-8篇學術論文,每周寫一篇有針對性的response paper,感受一下將來做學者的工作節奏。更重要的是,你會發現自己的寫作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嗖嗖嗖的今非昔比了。
關於學術寫作的一些列文章接下來會陸續跟大家見面。歡迎大家在評論或私信中分享你在學術寫作方面的經驗、問題或困惑。感謝一路一起成長。
推薦閱讀:
※江湖傳說:國人必灌的四大「神」期刊
※為SCI雜誌當section editor?你值得擁有!
※跟莆田醫院一樣黑,冒死披露論文公司五大坑
※盲目自卑的SCI心態,你有嗎?
※【附真實審稿意見】SCI論文圖形製作live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