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都市計劃·經典案例(下)
1.緣之丘新城規劃
概況:這個項目是以「自然與城市功能相和諧的21世紀新型環境城市」作為開發的形理念,城市中心部,所實現的田園城市保留了既存的村落山林和田地。
從開發的概念圖上來看,新城建設是建設在原有山林與田地等的集合體的另一側,而原有的集合體是以中心的集落山林為中心,其次是田地、水系,這樣向外一圈一圈擴展。
從整體的建成效果來看,新城是區別於周邊已有地區那樣的,較高密度、較新形態的集合群。新城那導入了新型軌道交通系統,成功避免了交通的擁擠以及對汽車的過度依賴。
除此之外,形成緣之丘站前系統,不僅配置了購物、娛樂、體育、醫療、文化等多種類的設施和功能,還配備了最基本的賓館、高層住宅、商業等其他基礎類型的城市功能,形成了一個綜合型的城市綜合體,以區別於周邊地區單一與老舊的土地利用、物質形態,而富有極大的吸引力,從而創造了富有活力的複合型中心地區。
這個項目的突出的特點:
1. 雖然與周邊的里上、水田、村落共存,但是卻有著明顯的區別(城市邊緣凸顯而區分),與其和諧共生。
2. 城市的建設,採用逐步開發出售的戰略,實現了人口構成相對平衡的社區。
3. 在項目開發中,既有的村落以及田園相協調,保留並繼承深入周邊的山林、水田等,住宅區呈帶狀開發,並與軌道交通系統相聯繫,凸顯了現代城市所有特點。
4. 交通系統也是其開發的特色之一,在開發的細節與目標設定中,將住宅地到車站徒步的時間控制在10min以內,這種精細的操作模式以及周全的考慮,使得使用過程中確實產生了抑制汽車、改善雜訊、減少事故與堵車等等交通的作用,是從人出發的人性化設計。
5. 同時,其充分考慮了對高齡化社會的應對,也即關注極度人性化社區的建立,雖然是現代化的新城,但是處處考慮的人性化的使用——甚至配置了更加細緻的公共交通與社區電動巴士等體系,以及在整個步行系統中考慮設置更周全與系統化的避風遮雨的連廊等,以避免使用者在惡劣天氣中的步行。以及在未來對高齡化社會福利城市建設的探索——不僅針對現在的使用,更是針對高齡社會建成了養護老人之家、看護老人的保健設施、學童保育的集體中心、康復公園等等的同時,也考慮到了社區防止犯罪的自願的組織的成立等各類軟活動。總結來說,處處考慮了針對高齡者以及女性、兒童等等弱勢群體來考慮的充分而細緻。
總結:本項目是基於在項目開發中做到「千年不衰、世世代代在舒適居住的可持續城市規劃」這個理想與課題及形成了居民、萬山股份公司、行政三位一體的聯合體共同參與,開創了一種更合理的模式。
2.初台淀橋街區建設項目
這個項目的突出的特點:
最大的特色是至1980年決定選址與東京工業試驗場遺留地以來,20年期間運用了創新的各類手法與具體策略,對實施與落實運作意義重大——官民長期持續的一體參與、運用特定街區制度、土地區劃整理項目、容量遷移等開發手法,實現了與鄰接的民間土地所有者合作進行一體化的街區的改造,本場地對全域的文化藝術的形成有重大的意義。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本項目進行了整體配置,有高層有低層,有藝術商業也有住宅,尤其是在居住功能性方面,作為特定街區制度中的有效空地被打造成走廊、前庭、低洼花園、共通前廳等不同類型的空間,在跨越負一層、一層、二層和多層之後呈現網路狀的配置。這樣的內複合型內容與嘗試創新意味的複合形式的組合,使得後續的使用體驗十分優良(內容與形式相匹配的真實性)。
項目的後續:該項目與新宿副中心地區的聯繫還很弱,猶如租借地般的存在,伴隨著交通網路的改善,周邊聯動式的改造可以被展開。
3.神谷一丁目地區
概況:本方案的改造是屬於密集街區的改造項目——不是由於當時的城市建設熱潮高漲,而是因為工廠廢氣地的功能置換利用,逐步促進了本地居民的參與同時,在公共團體支援下,逐漸實現的密集街區的改造。這其中的改造目標和具體實現方法與實現過程方面,提供了可借鑒的案例。
這個項目的突出的特點:
1.首先是這種策略:密集的老舊街區開發,往往可以利用徵收的臨近土地進行開發,然後再對原有街區進行拆遷改造,而其中一部分可以先行進行新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住宅的建設,以滿足拆遷居民的使用要求,這一點是這種策略中至關重要的。
2.對集合住宅與原有舊社區的改造,能確保從前居民能夠繼續利用租賃住宅,同時能夠繼續維持原有的社區形式,對為了保留原有地生活經驗的人來說,在道路改造的時候,就能夠想像與生活經營重建相關的具體事項,而不會像以前那樣臨時搬家、暫停營業,同時以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有社區的居民的構成結構、形式、生活模式。
3.本地區的改造對於作為經營者的工程方和密集街區使用者的雙方來說,都具有重要收益。同時,這項舉措誘發了之後的周邊密集街區高效率的改造,收到了公園改造、建築更替、共同化等複合式的、連鎖式的影響效果。
本項目也是日本在那個時代努力嘗試不同於「全面清除性再開發」的「修復型再開發」的一個重要案例。作為當初進行住宅環境改造開始,本項目成功地引發了一系列周邊地區改造的連鎖反應,同時在後續有效利用了住宅街區、綜合改造項目制度、靈活實施以對每個項目的風險進行分割等具體策略方面有豐富成績與良好的示範性。
4.晴海托里頓廣場
概況:本項目是為了對曾經的倉庫配送中心和公團、晴海住宅等地區進行的再開發項目。
這個項目的突出的特點:
1. 在一個城市規划下這個背景下,同時進行民間主體的工會實施和公團實施的兩頭再開發工作,實現了兩股力量的交匯與合作互補。
2. 再開發項目中規劃建設大規模複合設施之前,運用了分階段改造的方式——在再開發的準備階段通過官民的土地交換,在這個地區外先行進行公共公益設施的改造,同時進行了原居民新住宅的建設。在他們搬遷後,拆除現有舊住宅,然後再進行產物商業設施的建設來完善整個項目。其先後順序值得借鑒參考。
3. 同時,這個項目中,對經濟合理性進行了積極的追求,從而產生了對環境影響較少的環境友好型街區建設,為本地區提供了舒適的街區環境。而且這與危機管理政策與具體實施是綜合在一起,不獨立分開的——在項目後續進行徹底的危機管理防火、防災、防範對策等,便於積極致力於環境問題進行後續的改造。
5.御坊市島住宅區
概況:整體來說,本方案的更新,更是類似於一個舊的貧民窟的改造更新,以解決導致住宅區內住宅的腐朽老化、居民生活的困頓、社群停滯的一系列問題。
在更新的開始,提出在維持周邊其他用途的土地的前提下,實行現有用地再利用的同時,更新的方案以解決與防止高密度建築形態與高密度社區為底線;最終,該項目的成果,也包含了針對過去居住面積狹窄、設備老化、設施落後、用地容積率過大的問題,對於其居住環境有了整體的改善。
而在本項目中,其運行方式、核心價值觀更是值得我們借鑒與思考。
更新的基本方針:
1.推進包含了三方面內容的「綜合方案」,及針對個別家庭的社交活動項目,已改建為基軸的房屋供給項目,促進與支援地域社會形成的社區更新項目;
2.設立了專門負責住宅區更新對策的「現場規劃布局行政組織」;
3.更新項目考慮居民全程連續參與;
整體的突出特點(簡略綱要):
1. 並不只單純考慮建築物的災後更新,而是以「生活、社區的更新」為目標,通過多種規劃設計方法來改善生活環境和實現區域人際關係的更新。
2. 通過研討會的形式,使得居民在更新項目中的參與更加徹底和連續,針對見諸的規劃住宅設計、住宅管理規劃的項目,更新項目的諸多要素透過居民、行政、設計者、研究人員直接反饋的意見交換來實現居民的參與。
3. 空間設計以「立體的城市開發」為指向,與過去的住宅區不同,展示了嶄新的集合住宅的居住形式。
一.「生活、社區的更新」為目標:
與下面的「第二點」相關。對於更新效果的評價考核,還組織實施了入住後調查的相關調研工作,呈現出很多生活被優化的成果。
二.研討會的工作模式:
更新規劃被分解為八期一共10年,其中前五期主要針對開發新的用地,後三期則考慮對原來有用地震協調性開發,統籌兼顧實施新工作——主要是為了通過這八期更新項目中,每一年末對本年度已完成的更新項目的成果和問題的總結回顧評,來規避本項目在未來會出現的問題,並為下一階段的工作提供反饋與更好意見(糾錯過程)。
另外,對於更新效果的評價考核還組織實施了入住後調查的相關調研工作,以研討會的方式組織更新,通過開辦研討會,實現不同人員之間的關係意見的交換交流與反饋,從而實現了多類不同人群之前的互動與參與。
研討會的職能(組織與工作推進)——確定的規劃框架主要有以下,並以此順序推進設計工作,為將來的設計提供了基礎:
1. 從整體性出發,確定目標位置、目標人群:確定了住宅樓的位置選址意見,以及給什麼人用,(相當於前期調研)。
2.介入個體:為滿足個別居民對建築物房屋內部格局的自主設計,開始收集居民的各類個人意見。
3.上下樓層間的構造牆壁、管線的布局等等,對位置綜合調整,增加居民使用體驗的便利性與系統性,綜合考慮,也即建築專業之外的其他工程專業與基礎設施的系統性介入與高效調配。
4.公共空間設計外牆色彩、綠化、單元樓管理、社區運營等等公共空間與公有位置的設計。與此同時,還針對新垃圾堆積、回收處理、居民記者會等,從硬體以及軟體兩個方面,來對未來的社區進行打造。
三.空間設計的「立體的城市開發」:
從項目本身來說,在空間規劃方面的基本構想是:採用立體式街區的形式,去改變建築並與周邊一致性,新的空間規劃與環境肌理能有機協調——這我們創造了一個可借鑒的相關課題的案例——去實現異質性社區,我們需要考慮哪些方面?即哪些範疇需要考慮?也即有理由?
在本案中,這種立體街區的設計理念,包含以下幾點:
1.在考慮與周邊區域相融合的前提下進行分系列的規劃設計以及對單元樓實行分級。
2.考慮區域融合性的景觀設計。
3.綜合考慮了社區的形成,以及居住區對周邊的開放性而進行漸進式空間圍合。
4.從水平、垂直方向綜合設計生成如公共活動室、空中道路、空中庭院等公共空間。
從最後的效果來看,空間景觀富於變化,有具有開放性,最終呈現與一般的社區完全不同的效果。
這個項目給我們的啟示:公共住宅區的重建是一項重要的考驗,重建的範圍遠超過物質新建為對象,而是直接指向了公共生活創造方面,為居民豐富的公共生活與社交生活提供物質基礎保障,是其核心內容。
6.東急多摩田園城市
概況:它產生的根源是1920年設立的田園都市股份公司,也即現在的東急電鐵。以加利福尼亞的田園式郊外「St Francis Wood」為模板,與郊外電車線路聯結開發的田園調布。
項目中,城市建設包含了進行豐富的、多方向的嘗試,例如進行的人車分離式的道路規劃;例如進行了區劃調整;區域全體的建築協定;依據進行住宅地環境的保護;例如涉及地區整體的系統性行道樹栽培與沿線綠化;例如進行的精細化的公交服務網以及需求新公共交通的導入等。
這個項目的突出的特點:
是作為大規模的住宅開發地,它不同於公共主體主導的形成開放,而是由開發商、運輸運營商、商業經營者聯合組成的集團,這種對合作關係的活用是獨一無二的同時,這種開發主體構成也是獨一無二。
7.沖繩都市單軌電車
概況:沖繩都市單軌電車的建設軌道交通系統,也是具有從根本上改變那霸市都市構造的影響力的項目。
其導入的原因是隨著人口產業集中機動車交通增加,卻沒有最佳道路的改造,而導致了慢性的交通堵塞,都市功能地下和生活環境惡化,而造成的相當大的損失,包括經濟損失;而導入的原委與契機,是在1972年沖繩縣最新開發計劃中軌道交通的必要性被提及。
這個項目的突出的特點:
1.單軌電車設施建設時參考的輪椅使用者、視覺障礙者等方面的實際體驗效果,並採取相應的調整。
2.另外,作為通用設計,各站及自由通路周邊的語言及指示牌等導向設計被升級,導向的地圖與其他相關設施被升級。
3.為了確保便利性,切實建設與公共車停車場,計程車及新車停車場等在內的交通廣場,其他車站規划進行了系統的規劃。同時與機場航站樓車站,市裡醫院商業中心建立了聯繫通道。
8.醍醐社區公交
本方案的主要創新在於通過市民自身的努力而導入並建立了新型的公共交通線路。當地居民的參與為培育新公交新線路具有必要性,這一想法得實現,是從請願的方式轉變為自力更生的方式,是史無前例的。
1.為了實現數據共享,獨特的架構形式是本案的核心——即區域的核心的商業設施、醫院、佛寺等地與地域設施合作為基礎的框架系統,同時由市民會確定線路和車次時刻表公交站台的位置,由這是經營者和市民會共同決定,運行則由交通運營企業擔當。
2.就這樣市民會、交通運輸企業、合作的設施方這樣三方主體將各自的職責進行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實現了史無前例的創新。
9.泉花園
本項目的突出特點:
1.對本身來說:主要是實現了適合交通節點的公共空間的設計,在設計中設置了很多輔助步行的設施與環境,如設置自動扶梯的同時,能抓住行人的視線上下移動變化的特點,設置的貫穿小庭院與商業設施之間的階梯狀的趣味步行空間(建築與環境設計的出發點創造了優良品質十分重要)。
2.對整體區域來說:本項目形成了貫穿橫貫大街區的人行流線和都市軸線,是結合公共性、商業性娛樂性於一體的項目,同樣也是類似於六本木的商業綜合體。
同時,這種方法被稱為TOD,有效利用引進當地期望的新交通線路與旅行車站的機會,啟動巨大的周邊地區再開發項目。
可以說是都心型優秀TOD開發的模範,也是活用交通節點改造機會的優秀案例。同時,在項目的後續中進行了擴增人行路線、擴充交通網路等措施,更加強化了本項目的效果。同時,在開發項目中對制度的活用、對公私合營的夥伴關係模等方面,也充滿創新。
待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