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金融的全球化

摘要

在實體經濟中,有跨國生產,國際貿易和科技進步等促進金融的全球化。與此同時,從上世界的60年代起,在發達經濟體出現的金融創新活動也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術和發展動力。中國最為一個剛剛崛起的新興經濟體,在金融領域越來越多的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

關鍵詞

金融、全球化

0 引言

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認為,三個世紀後,人們再回頭看待二十一世紀前20年的歷史,也許冷戰結束以及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衝突不會被人們經常提起,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國經濟的崛起。

1 全球格局的演變

如果把全球經濟的重心看成一個鐘擺,那麼過去的幾百年這個鐘擺在東西方之間擺動了一個輪迴。 公元16世紀前,亞洲大陸一直處於全球的經濟中心,人口總數和經濟規模均超過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二。隨著1500年歐洲的航海家發現了新大陸,第一波全球化浪潮直接促成歐洲大陸崛起的序幕。英國發源的工業革命則是將將全球經濟的重心從從亞洲牽到歐洲,讓英國在19世紀成為「日不落帝國」。19世紀末開始的電氣革命則相繼把德國和美國推向了世界超級大國的位置。兩次大戰之後,美國成為這個地球上最大的贏家。此時美國的經濟佔到了全球總量的27%。在此過程中,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經濟軟實力滲透到全球,美國人建立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新格局。

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高漲,宏觀調控全面放鬆,經濟金融化持續提高,各類所謂金融創新產品紛紛出籠,普通民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很享受舉債消費的日子。一些美國的無產階級也可以零按揭貸款買房,是這個時期非常奇葩的現象。金融資本遊走於世界各個經濟體之間,導致各種資產泡沫持續堆積,經濟風險在表面的繁榮中迅速躥升,最終在2007年爆發危機。危機引爆後,美聯儲為了把風險鏈條轉嫁到別的經濟體,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壓低基準利率,藉此刺激美國市場的經濟增長。這種做法促成別國為美國人狂歡買單的做法遭到各個國家的反感,因此變革當前國際金融秩序,建立新的多邊經濟體系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全球的新興經濟體通過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在世界格局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在1978年開始,始終堅持改革開發,擁抱全球化,通過近3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經濟舉足輕重的角色。2016年10月,人民幣正式納入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成為該組織的第五種世界貨幣。這顯然與國際社會對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日益強烈的需求相呼應。

2 中國經濟崛起對世界的影響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經濟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是同時期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經濟體。大約到了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提升使中國對外部市場的影響日益加強,根據2016年IMF的統計報告,如果中美兩國GDP增長分別按照6%和2%的速度,那麼到203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中美GDP對比

中國正在利用自身影響力來營造一個有利於自己的外部環境。在十八大的新一代領導人執政後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旨在促進多邊跨境貿易和交流合作,通過經濟要素在多國之間更加自由的流動,致力於創造一個更加健康和穩定的全球貿易體系及多樣性的世界經濟新格局。 投資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在2015年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就旨在以建立一個投資平台為抓手,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體系的互聯互通。

3 金融全球化的定義及特點

金融全球化可以被定義為「金融主體的金融活動跨越國界,從局部的傳統業務發展為全球性的創新業務活動」。它表現如下的特點:

3.1 發達國家是制定規則者和主要獲益者

發達國家及其金融機構在全球金融全球化進程中居於主導地位,是金融全球化的規則制定者,同時也是主要獲益者。與此對應,這些規則服務於其金融資本,從而實現發達國家在全球市場中的利益。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落後國家在金融全球化的環境下, 常淪落為被動和受制約的地位,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也很少享受金融全球化的成果,在全球經濟出現震蕩時,則較大概率同樣承擔風險,遭受損失。

3.2 跨國金融機構的全球化

除實體經濟因素對金融全球化的推動外,跨國金融機構的全球運作也是金融全球化形成微觀基礎。不斷湧現的的金融創新活動和競爭激烈的金融生產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持續的技術支持和發展動力。從上世界的60、70年代起,在歐美國家率先湧現出大量的金融創新活動。這些創新活動既有制度上的創新,也有工具上的創新,例如股權衍生工具的創新等等。金融創新也帶來了新的金融風險和不確定性。

3.3 金融資本規模不斷擴大

伴隨金融全球化全球化的過程,參與全球化的金融主體也越來越多,全球金融的資本在不斷壯大。當前,在全球市場中大約有 7.2萬億美元國際投機資本。全球外匯市場的日交易量超過5萬億美元。 各種所謂的量化交易、高頻交易、對沖交易和套利交易不斷湧現,交易量達到天文數字。

4 中國金融的全球化

本節從四個方面介紹中國金融的全球化:金融市場、金融資產和收益,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監管。

4.1 金融市場的全球化

國內金融市場向國際投資者的開放。本國的居民和國外的投資者享受同等待遇。 金融市場准入和經營許可待遇都會是同等待遇。在2017年11月,中國政府大放寬外國資本進入金融業的比例限制,包括立即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領域的外資比例放寬至51%,同時放寬外資進入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保險領域的市場准入政策等。

離岸金融市場,是直接面向境外投資者的國際金融交易,與離岸市場所在國的國內經濟無關。離岸金融市場不受所在國家政府管制與稅收制,擺脫了任何國家的管理約束。目前,離岸人民幣業務主要發生在香港,絕大部分的離岸人民幣資產也在香港。香港占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中的總份額的四分之三左右。離岸金融市場是一國金融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誌。目前在新加坡和倫敦,人民幣的離岸市場也形成一定規模。

4.2 金融資產的全球化

伴隨著中國經濟近40年的高速增長,整個國家的國民財富急劇增加,資產全球配置的迫切性也與日俱增。與此同時,隨著各類資產價格和收益水平在中國市場和海外市場接軌,一些市場的風險甚至超出了全球的平均水平,這些因素促使投資者開始嘗試走出國門,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更加優質的資產。而人民幣的國際化及資本賬戶加快開放,也推動了全球金融市場和國內市場的大融合,便利了金融資產全球的配置。

目前我國持有境外金融資產主要是外匯儲備。截止到2017年底,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共計31000億美元。並且連續十個月出現回升。這中間絕大多數是國家持有,只有極少部分是居民和企業持有。目前國內高凈值客戶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尋找優質資源,不僅有人民幣資產,也有海外資產。

4.3 金融機構的全球化

我國金融行業的海外市場直接投資規模一直處於加速擴張之中。2007年,中國金融行業對外直接投資僅僅為16.7億美元,到了2014年對外直接投資總量達到了驚人的1346億美元。與此同時,金融機構也積極的實施跨國經營戰略。最近幾年,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機構投資更多地採用同業跨國收購或跨部門兼并的方式開拓海外金融市場份額,形成了如日本野村證券那樣的「全球金融超級市場」。

在此不得不提中國的國家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中投公司主要鎖定發達國家的特定行業,結合中國的市場需求和改革的背景,通過國際化和專業化的市場運作,自成立以來的十年間,累計下來的年化資本增值率高達14.35%,這其中境外投資年化收益率也達到5.51%。至今年8月底,資產總額超過9千億美元,成為全球第2大主權財富基金。

4.4 金融監管的全球化

隨著我們國家金融體系改革開放,全球化的不斷推進,難免會出現諸多的困難,例如單個金融機構破產、國際市場風險集中傳遞、匯率震蕩幅度加大等現象。總之,未來金融的風險防範將異常複雜。如何確保在更加自由更加開發的前提下,保持中國金融體系健康穩定的發展,這事對金融監管的最大挑戰。必須清醒的意識到,中國的金融系統必須要完成貨幣調控由貨幣、信貸的規模數量調控向利率、匯率的價格調控轉化的歷史性過渡。要儘快結束嚴格的金融管制,形成充分市場化的金融體系。要儘快結束監管不力、創新受阻的制度制約。歸根到底,不停的完善調控監管體系,是金融發展的一個長期任務。

參考文獻:

【1】厲以寧:全球化與中國經濟

【2】樊綱:21世紀的金融全球化和國際金融改革

【3】李忠平:《中國金融國際化問題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4】黃燕茹:金融全球化趨勢下的中國金融風險防範

【5】黃軍勇:淺析金融全球化及我國的對策

【6】百度百科 中國崛起

【7】中國證券報 中投公司:從中國視角深挖投資機會

【8】瞭望 讓全球金融危機十年之變告訴世界

【9】夏斌 陳道富 「十二五」時期中國的金融改革與發展

【10】約翰·戈登著 祁斌 譯 偉大的博弈

【11】金融國際化_百度百科

【12】金融國際化_互動百科

推薦閱讀:

證監會的特停政策,對遊資有何影響,未來超短系統會有怎樣的改變?
探討消金、現金貸新潮流,金融高管會11.8消金百人會在京舉辦
科普 | 回顧近兩百年的信用卡發展
為什麼美國批評英國加入亞投行的決定?

TAG: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