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老師教學不如男老師?學生評價的性別偏見 | 繆斯夫人
圖片來源:http://Pixabay.com
夫人說
今天是大年初二,夫人給大家推送農曆新年的第一篇原創文章。在這個辭舊迎新的月份,夫人一如既往地關注兩性、婚姻與家庭。繼探討家務外包與婚姻幸福的關係、反思男性氣概給打工男青年的婚戀與家庭生活造成的影響、分享防治性騷擾的德國經驗、批判法國反metoo公開信之後,我們希望這篇聚焦教學評估中性別偏見的文章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對職場性別不平等的新認識,更希望新的一年能夠看到更多朝向性別平等的努力和改變。
撰文 | 胡 姝
責編 | 李汪洋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根據以往經驗,女生讀研後繼續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且不論「十不足一」這一比例的準確性,浙江大學馮鋼教授的個人觀察引出了兩個問題:從讀研究生到走上及留在科研崗位的過程中,女性是否不成比例地流失?如果這一現象確實普遍存在,原因為何?
對於第一個問題,學界已有廣泛的共識,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獲得博士學位,在學術界任職的女性也日益增長,然而,女性教研人員多集中於初級職稱如講師、助理教授等,高級職稱如教授等的女性比例仍然較低。以2015年為例,我國普通高校專任教師中48.6%為女性,而擁有初級職稱的教師女性比例高達57.2%,擁有正高級職稱教師的女性比例僅為30%(教育部,2016)。根據美國自然科學基金的調查,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女性取得了超過25%的化學博士學位,而在2012年,這一比例達到了37%,然而化學教授當中只有13%為女性(Rovner ,2014)。
為什麼女教授這麼少?社會科學家們對此提出了很多種解釋,比如男女競爭性偏好的差異,養育兒女責任的差異,以及性別歧視。今天我們要給大家介紹埃塞克斯大學教授Friederike Mengel、斯德哥爾摩大學助理教授Jan Sauermann及蘇黎世大學助理教授Ulf Z?litz(2017)的研究。在這項研究中,作者們集中探討學生對老師的教學評價中存在的性別偏見。在競爭激烈的學術界,教學評價往往是招聘、考核、終身教職評定和晉陞等決策的考量因素之一。教學評價不僅僅會直接影響年輕學者的職業發展,也會影響她/他們的自信心以及在科研和教學兩者之間的時間精力資源分配。花很多時間精力在改進教學上有可能會影響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這可能進一步對學者能否評上職稱、獲得終身教職產生不利影響。
要探知學生對老師的教學評價是否存在性別偏見並不容易,只有排除了教學質量的客觀差異之後,如果女老師和男老師還是得到不一樣的評價,我們才能推定性別偏見確實存在。
1 研究設計及方法
巧的是,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一項制度設計為Mengel等人的研究提供了准實驗的條件。該大學的輔導班制度將每門課程的選課學生隨機分配給教輔導課的女老師或男老師。只有在少數特殊情況下(如醫療、精英運動員訓練需要),學生才可能調班。
Mengel等人使用的數據來自該校商學與經濟學學院,包含了從2009到2013四個學年所有本科及碩士學生的學業表現及對輔導課老師教學評價的詳實信息。分析樣本共有735位老師、9010名學生、809門課程、6206個輔導班、及19952次學生評價。其中,35%的老師和38%的學生是女性。
學生在期末考試開始之前完成對老師的教學評價。教學評估中學生是匿名的,老師只有在提交學生的最終成績之後才能拿到綜合的評估結果。這種「雙盲」的制度設計是為了防止老師和學生故意降低課程成績或者教學評估來報復對方。為公平起見,輔導課老師被要求只能使用統一提供的教學資料。學生除了評估老師及課程,還報告了自己花在該課程上的學習時間。
36%的修課學生參加了教學評估。研究者們發現,和男生相比,女生更可能參加教學評估。不過,重要的是,老師的性別似乎並不影響學生參加評估與否的決定。另外,參加和沒有參加評估的學生的課程成績分布十分相似。課程成績由期末考試成績、課堂參與、及學期論文三個部分構成。期末考試的卷子由課程老師決定,輔導課老師通常不會評判自己學生的卷子。
2 研究發現
教學評價的性別偏見確實存在
研究發現,學生對老師的教學評價中確實存在性別差異。在和老師直接相關的五個問題得分上,男學生給女老師的評價比給男老師的評價要低20.7%個標準差。女學生給女老師的評價也比給男老師的評價要低,雖然差距相對小一些(7.6%個標準差)。假定最好的老師得分為1,最差的老師得分為0,那麼上述結果相當於女老師的平均得分比男老師低0.37。不難理解,學生評價中的性別差異會對老師們的教學成績排名造成重大影響。
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學生對課程資料的評價也存在性別差異。雖然課程所用資料對所有修課學生都一樣,男學生給女老師的評分仍比給男老師的評分低7.8%個標準差。
課程資料評分的性別差異還不能證明性別偏見的存在。即使資料一樣,女老師和男老師可能教得不一樣,從而使得同樣的資料給學生的經歷感受不一樣。
如果用學生的課程成績來測量教學效果,會不會是女老師教的學生成績較差導致她們得到的教學評價較低?結果顯示,老師性別對學生的課程成績沒有顯著影響,也就是說,女老師的教學效果不如男老師的解釋並不成立。研究者還用上學期女老師比例來預測本學期的課程成績,第一學年女老師比例來預測之後學年的成績和平均積分點,都沒有發現任何顯著影響。
如果用學習時間來衡量學生的努力程度,學生會不會因為老師性別而調整自己的學習時間,從而影響學習效果?研究者發現,雖然女生平均每周比男生多學習一個小時,老師性別對學生的學習時數沒有任何影響。
既然種種客觀指標都表明女老師和男老師的教學質量和效果沒有顯著差異,那麼我們只能得出以下結論:學生評價的性別差異源於性別偏見。
性別偏見廣泛存在,但程度各異
Mengel等人發現,博士生等資歷淺的助教遭受的性別偏見最強。男學生給女博士生助教的評價比給男博士生助教的評價要低28%個標準差,女學生給女博士生助教的評價也比給男博士生助教的評價低13.6%個標準差。男學生對女教授老師和男教授老師的教學評價沒有顯著差異,而女學生給女教授老師的評分則比給男教授老師的評分高出25.8%個標準差。
也許對學生來說,教授的資曆象征著某種權威,而這種權威是博士生所缺乏的。另一種可能的解釋認為,正因為學術生涯早期的性別偏見,最後「存活」下來的女教授和男教授相比其實是更好的老師,她們才能得到同等的教學評價。不過,研究者發現,教授的性別並不影響課程成績或學習時數。
研究者還發現,課程數學內容的多寡影響學生評價中性別偏見的大小。對於不含數學的課程,男學生給女老師的評分比給男老師的評分低17%個標準差,女學生對女老師和男老師的評分則無顯著差異。對於數學含量高的課程,男學生給女老師的評分比給男老師的評分低32%個標準差,而女學生給女老師的評分比給男老師的評分低28%個標準差。這可能與普遍存在的「女性數學能力不如男性」的刻板印象有關,也許學生不夠信任女老師的數學能力(不管實際情況如何),也許女老師因為這種性別刻板印象的社會壓力而表現得怯場或不夠自信,從而影響了學生的評價。
3 結語
這項研究指向了年輕女學者進退兩難的境況:一方面,似乎只有得到了教授稱號的光環,才能免於遭受學生評價的性別偏見;另一方面,學生評價的性別偏見正是她們在學術界發展的重重阻礙之一。而由於女教授數量較少,各種評職稱評教職的學術委員會也多為男性主導,這又降低了女性候選人成功的可能性(De Paola et al. 2015)。
另外,很難說大學生在評價老師時表現出來的性別偏見會止步於校園,如果這種性別偏見伴隨著他們走入社會,直至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將可能對職場的性別平等造成更多負面影響。
參考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 2016. 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15.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De Paola, Maria and Vincenzo Scoppa. 2015.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Evaluators』 Gender: Evidence from Italian Academia." Economica 82(325):162-88. doi:10.1111/ecca.12107.
Mengel, Friederike,Jan Sauermann and Ulf Z?litz. 2017. "Gender Bias in Teaching Evaluations." IZA Discussion Paper No. 11000.
Rovner, Sophie L. 2014. "Women Faculty Positions Edge Up."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92(14):41-44.
胡姝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家庭與人口研究中心研究員
製版編輯: 斯嘉麗|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