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對華戰爭》風捲殘雲的戰爭(一)

前面我們講到:

1、和平從來都是稀缺的

2、印度高超的詭辯術

3、印度的和平天性是舉世無雙的

4、北京忍無可忍

這一期是:

5、風捲殘雲的戰爭(一)

文章內容整理自內維爾的《印度對華戰爭》,原書內容雜亂晦澀,不建議閱讀


中國終於反擊了,然而,考爾對這種中國早已警告多次的結果卻倍感意外。

他急忙把戰鬥的指揮權交給了達爾維將軍,同達爾維和普拉沙德商量後,他決定親自去向尼赫魯彙報,並堅持要普拉沙德與他同行,離開克節朗河一道前往新德里。

他在此時,才同意普拉沙德和達爾維的看法:趕走中國部隊是妄想,第七旅應當從克節朗河撤到它能夠守得住和得到給養的陣地。

但是,他並沒有授權下級把這種戰術性的行動付諸實施,只在印度的主要哨所周圍留下少數掩護部隊。

相反,他下令說,在新德里作出決定之前,趕走中國部隊的作戰行動暫緩,但第七旅仍應堅守沿克節朗河和在章勒的陣地。

這種愚蠢的做法使得他的部隊徹底失去脫身的機會。

中國發動猛烈進攻後,在僧崇的旁遮普聯隊的指揮官請求在河邊的迫擊炮和機槍給以火力掩護,以便使他的部隊從絕境中脫身,而河邊的軍官也請求射擊中國部隊,但雙方的請求都被達爾維所拒絕。

這是因為中國的炮火很兇猛,如果河邊的部隊射擊,就會暴露位置,被中國部隊全部消滅。達爾維無法冒這個風險。

達爾維只是命令旁遮普聯隊脫離戰鬥,撤到河邊。

幸運的是,在他們渡河時,中國軍隊沒有對他們開火。

事後,中國軍隊以軍禮埋葬雙方的死者。死者的戰友在河岸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僧崇這場小戰鬥確實有嚴重的含義:中國第一次強有力地抵抗印度向前推進的行動;他們以重大兵力和堅定的決心進攻了印度建立的一個陣地。

這意味著,印度的前進政策就失去根基——即無論印度人做什麼,中國絕對不會反擊印度,反而會自行退卻。

考爾回到新德里,參加了新德里舉行的會議。

考爾在回憶上描述了當時的情景:天亮得很早。四點半左右,我已起床,我的勤務兵正在燒水沖茶。我把鏡子掛在第四號橋上面靠近我的掩體的樹叉上,正在刮臉,這時,我聽到河對面猛烈的射擊聲。整整一個營的中國部隊走出陣地,根本不把沿河的印度部從放在眼裡,迅速地衝下山脊,形成對僧崇進攻的陣勢。與此同時,重迫擊炮也開始向印度陣地轟擊。

他對達爾維將軍說:我的天啊!你說對了,他們真的幹起來了。

考爾在議會上說:說老實話,我那時才完全理解我們陷入困境的全部含義……我想我們應重新考慮我們在這一戰區所面臨的整個局勢。

會議認真聽取了考爾關於僧崇戰鬥情況的報告。大家都認為他的報告是繪聲繪色的,富於主觀想像的。

【評:哈哈,考爾好萌好可愛!真希望我們解放軍沒有他這種人!】

考爾描述了克節朗河的局勢之後,會議請他提出建議,但他並沒有主張把第七旅撤回,反而提議印度應當請求美國給予迅速的、大量的軍事援助。

尼赫魯有點生氣地拒絕了這個意見。因為這意味著印度要放棄不結盟政策,也意味著尼赫魯要放棄不結盟運動領導人的地位。

尼赫魯告訴議會說:高層並沒有命令軍人們在情況不很有利的地方固守下去,但我們的軍隊自己不那麼願意撤退,所以才遭受了巨大損失。【評:尼赫魯這甩鍋技術一流】

最終,新德里決定讓印度軍隊留在原地。

印度民眾聽到前線失敗,開始質問尼赫魯。尼赫魯撒謊道:中國這是突然發動的襲擊,所以才成功。但局勢都在我們的掌控之下。

尼赫魯隨後發表了對此次戰鬥的解釋性講話,民眾們聽完很高興,因為尼赫魯把這場失敗講作印度版的「珍珠港事件」,印度會最終會像美國對日本那樣,讓中國吃盡苦頭。

《政治家》第二天寫道:尼赫魯先生清楚地、堅定地把全國人們所盼望聽到的事告訴了大家,那就是,武裝部隊已奉命把中國侵略者從東北邊境特區趕走,而在把他們從這一片印度領土清除掉之前,不可能同中國會談。

印度把印度陸軍看成是所向無敵的。他們普遍認為:克節朗河的印度軍隊是一支強大的、裝備不錯的、信心堅定的特種部隊,只是由於政府過分的容忍和怯懦,才攔阻了他們去打垮蹩腳的中國部隊。

尼赫魯的講話被認為是宣布讓印度軍隊放手去干,印度開始翹首期待它的軍隊奪回塔格拉的消息。

北京聽到尼赫魯的講話後,得出結論:印度準備同中國開戰。因此吩咐前線做好心理準備。

但中國前線的士兵必定認為北京的提醒有些多餘。因為他們穿著厚厚的棉衣,躲在塔格拉堅固的工事里,俯瞰著他們的印度對手在河邊的冰天雪地里挨餓受凍,根本沒有必要擔心太多。

印度國內的媒體雖然對前線的實際情況一無所知,但對高層的意圖卻一清二楚,並宣之於口。

中國駐新德里的大使只要像印度本國人一樣仔細閱讀當地報紙,就能得知印度高層的意圖。

10月8日,北京外交部召見蘇聯代辦,告訴他印度即將發動大規模進攻。幾天之後,赫魯曉夫在莫斯科對中國大使說,蘇聯政府得到了類似的情報,而且說:如果中國受到進攻,中國應該進行反擊,蘇聯將不會對此有什麼意見。

尼赫魯並沒有虛張聲勢,也沒有吸取教訓。他不顧前線的劣勢,繼續增援克節朗河的部隊,並命令他們準備就緒後就進攻中國陣地。

印度發起的這種明顯的挑釁,北京並沒有大肆宣傳,北京認為:事實就是事實,中國如果真是在侵略和威脅印度或其他國家,否認一萬次也不能改變事實;如果不是,再多的宣傳機構宣傳中國的惡意,世界也不會相信。

然而北京錯了!

西方國家當然是支持印度的,可是蘇聯的大多數兄弟黨也同情印度,許多亞非國家看來也傾向印度方面。

情況證明,大多數國家並不在乎誰對誰錯,他們只希望中國輸。

北京最初不使用武力,是擔心世界加深對中國是侵略性國家的成見。如果北京知道後來主動使用武力,還能贏得別國尊重,北京可能就沒有那麼克制了。

北京認為朝鮮戰爭已經證明了中國軍隊的實力絕對算得上強國,在亞洲,中國自認第二,沒有人敢當第一,尤其是印度。

所以毛澤東很不明白印度為什麼要挑釁一個比他強大得多的對手。他說,他想了十天,都想不通印度為什麼搞中國。

但新德里卻不那麼認為,他們甚至認為:印度要比中國更強大,因為印度有世界大國廣泛的支持。

尼赫魯說:印度要是同中國作戰,會震撼世界,因為中印兩國誰也不能把對方打翻在地。

如此以來,北京開始覺得:有必要讓印度明白自己的地位,也讓全世界看到印度這種妄自尊大。對印度進行打擊,就可以把尼赫魯與美國共同反華的隱蔽聯盟公開出來,從而揭露莫斯科支持印度在意識形態上所犯的錯誤。

中國的做法就是不打則已,一旦開戰,必須驚人,以便震懾住印度,防止西方過度插手。

所以僅僅拔除印度按照其前進政策在西段設立的四十個左右的小哨所,是無濟於事的,無法達成 「把印度拉回談判桌」的目標,而且一旦印度感到有力量,一定會再次向前推進時,西段又會遭到騷擾。

中國在東段有絕對優勢,可以在突然之間發動大規模襲擊,而印度在東段的冒進給了中國以大規模襲擊的借口。甚至有部分人懷疑這本來就是中國設給印度的圈套。

【評:如果真是這樣,毛真是神一樣的軍事奇才!】

1962年10月11日,尼赫魯在官邸召開會議,在隨後9天之中,各官員爭論不休。官員們爭相把自己的觀點說的含糊不清,以便一旦災難降臨,可以推卸責任。提出前進政策的考爾和其他官員主張戰到最後,但前線軍官卻不跟他一條心。

前線的達爾維准將和普拉沙德將軍都知道,從後勤支援來看,第七旅留在克節朗河過冬,是辦不到的,更不用說趕走中國人了。

儘管如此,新德里還是派了增援部隊給第七旅,這使得第七旅的給養問題更加嚴重。【評:什麼是豬隊友?】

前線軍官的看法是:讓部隊開到天寒地凍的地方,與各個方面都佔優勢的敵人對陣,如果不得不如此,倒也罷了。但明知道敵人也不想打仗,卻硬要士兵跟他們拚命,則是一場醜陋的政治遊戲了。

10月12日,第七旅接到考爾的命令,重申部隊應留駐原地。同日,他們從廣播中聽到尼赫魯要他們繼續驅趕中國軍隊。

前方的軍官認為第七旅的大部人員應當撤回來,但總指揮考爾拒絕考慮他們的意見。

10月19日,中國部隊有一路直取通往章多的山脊,與其餘部分集合在一起,準備拂曉從側翼進攻沿河的印軍陣地。

10月20日清晨5時,中國部隊發射了兩顆照明彈。中國部隊一看到訊號,就向印軍的中央陣地猛烈開炮。

達爾維回憶這時候的情景道:第一批炮彈在頭頂上呼嘯而過時,有幾分鐘我們都嚇得目瞪口呆,這種場面與迄今為止的沉寂狀態相對照,更令人膽戰心驚。

雙方軍隊挨得如此之近,以至看來好象是部隊發生了一場嘩變一樣。

印度部隊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猛烈地進行反擊,然而他們的陣地一個接著一個被攻克。

到了10月20日9點鐘,沿河的印度軍隊全部完蛋。

中國部隊接著進攻章多。當時這個要害陣地上只有一個連防守,他們很快被消滅。

第七旅很快就潰不成軍了。旅部通向各營的電話線已被排炮打斷。通訊兵不得不拿起步槍,進行戰鬥。

達爾維的指揮部同部隊一起在河谷里,在受到兩面包抄的時刻,他請求普拉沙德准許他們撤退。

普拉沙德命令他們經由哈東山口往後撤。可是中國部隊已先期到達山口,截住了他們的去路。【評:共軍好狡猾!】

達爾維准將在部下的掩護下落荒而逃。他企圖同第四師的殘部匯合,但於10月22日被俘。

10月22日傍晚,第七旅不復存在。

在西段地區,中國部隊同時發動了進攻,猛烈攻擊印度哨所。

從八月份起就被包圍的那個加勒萬的主要哨所曾報告說,中國部隊已開始向它開炮射擊,以後就再無下文。

其他一些哨所的士兵儘力作戰,不過很快就被擊潰,小股駐軍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

至此,前進政策的最嚴重後果終於發生了:印度前線遭到了覆滅性打擊。在這一刻之前,印度政界和報界還在期待來自前線的捷報。

攻擊開始後,印度國防部長梅農驚惶失措。當記者們問到他認為在哪裡可以擋住向前挺進的中國部隊時,他說:他們(中國人)打得那麼猛,跑得那麼快,要到哪裡就能到那裡。

他把責任推給前線,聲稱前線的軍隊不懂得利用地形進行防守。他剛把鍋甩給前線,尼赫魯便甩給他一口更大的鍋。

關注公眾號【戰略總局】,收看:風捲殘雲的戰爭(二)

精彩預告:

印度在向國際社會尋求援助的同時,也向台灣的國民黨政府尋求支持,但國民黨這次站在共產黨的一邊。

蔣介石回復: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是英國統治印度期間單方面提出的。中華民國從未接受過這條分界線,並且強烈反對此項主張。

weixin.qq.com/r/zS6wqIP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印度高超的詭辯術
面對智商感人的印度,北京決定給他上一課

TAG:印度軍事 | 印度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