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成年後理財發自真心

18歲之前,幾乎沒有一所學校會教我們怎麼去認識錢;

過了18歲,我們突然被告知,畢業了你要去賺錢,這個東西比考試成績更重要。

自從踏入社會後,本齋一直在探索錢和人生的關係。經過一番學習深造,看過了很多個案,我把這些思考總結成一句話:你要儘早補上理財這門人生必修課,越晚開始越難學。

說到理財,總有些人渾渾噩噩,一輩子都覺得和自己無關;也有些人活到人生的某個階段,突然被觸動了。

促使大多數人學習理財的原因是2個:

一個是目前貨幣體系下,通貨膨脹造成的貨幣貶值;

一個是人工智慧崛起,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力可能面臨失業。

常規的出路是打造自己的職場競爭力,通過提高自身價值增加主動收入。

但除非你所從事的職業是你的天賦+興趣點,或者你能走上管理崗位,不然對大多數人來說,職場逆襲這條路不太好走。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理財投資,開拓一條被動收入的渠道,也就是俗稱的「錢生錢」。

總而言之,促使我們理財的表層原因是焦慮。

然後,我們進一步挖掘深層原因:理財就是理生活,通過整理財務可以提高對生活的掌控力,自由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用黃金圓環理論解釋:why(深層原因)-how(理財投資)-what(有錢有閑)

如果不挖掘深層原因,即便有錢你也hold不住,參考一夜暴富者的下場(在美國,90%的中過樂透大獎的人,都在3到5年內重新回到一般的資產水平,甚至更為貧窮)

所以建議大家還是以深層原因作為初心,把理財當作一種工具,千萬不要把有錢和貪財簡單地劃等號。

理財前我們先要認清自己的定位,你是哪類人。

理財小白大致可分為四類人群:

楊白勞(欠一屁股債)

月光族(賺多少花多少)

葛朗台(省吃儉用把錢存銀行)

e租寶受害者(盲目追逐高收益率)

你怎麼知道自己是哪類人呢?有自知之明的人畢竟少數,大多數人屬於當局者迷,所以先來填一下兩張表:資產負債表和收入支出表。

財商幼兒園

資產負債表,填寫之前要先搞清資產和負債的概念(參考《富爸爸窮爸爸》的定義);收入支出表,如果平時用記賬軟體可以很快填好。

葛朗台的兩張表最簡單,楊白勞的資產負債表中負債較多,月光族的收支表中支出較大。

填完兩張表,再結合一些財務指標,進行財務體檢,具體分為三大類:

財務安全——應急能力、償債能力、保障能力

財務成長——儲蓄能力、生息資產、投資能力

財富自由——財富自由度(最後會詳細講)

讀過會計的人會發現,這兩張表和三維七大類指標,經常用來分析企業財務狀況,通過這樣的梳理,普通人潛移默化地學會了基礎會計思維。

楊白勞和月光族屬於幼兒園水平,他們要學的第一課是儲蓄,用老外的話說就是pay for your future(據簡七統計:在36位30歲前就擁有人生第一個10萬的用戶中,80%的人第一桶金來就是來源於工資儲蓄)

兩步告別月光——

第1步,重置支出結構。必要支出50%,儲蓄20%,非必要支出30%。

第2步,改變花錢順序。

這裡給出一個公式:收入-必要支出-儲蓄=非必要支出

具體做法是,先儲蓄再消費,比如拿到工資先存10%下來,然後用於必要支出,最後是非必要支出。

有了結餘的儲蓄,楊白勞、月光族們幼兒園畢業了,和葛朗台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了,下一步就要進入財富水池。

理財小學

財富水池分為四種:現金池、保險池、目標池、金鵝池(又稱為應急、防守、保值、增值四大賬戶,參考閱讀《小狗錢錢》)

1.現金池(存夠6個月生活費):主要放貨基,隨存隨取,流動性高。

2.保險池(不超過家庭年收入的10%):配置意外險(窮人必備)、醫療險&重疾險(健康告知嚴格)、壽險(房奴必備)等人身險產品。

投保核心邏輯:

1)年齡越早買越便宜,身體越是健康越便宜(次標準體需「加費」承保或直接「拒保」);

2)先大人後小孩(首選少兒重疾,保到18歲為止);

3)側重保障(消費型),而不是投資(返還/分紅類的萬能險/投連險等,國內大多投資收益率低於4%)

4)終身不如定期:重點保60歲之前,60歲之後靠自保;得重疾或死亡年齡越晚,定期越划算(IRR公式計算終身與定期保費差額的內部收益率,時間越晚IRR越低,但前提是你的投資收益率要高於IRR)

選商業保險的4個角度:保額、保費、保險期限、保障範圍。

意外險(10-100萬保額)——包括意外身故/傷殘,以及意外醫療(因意外事故造成的醫療費用),最好還包含猝死責任(心肌梗死等),費率只與職業類別有關,老少咸宜。

醫療險(住院報銷險)——花多少賠多少(約300萬保額),繳一年保一年(隨年齡漲價),不保證續保(如產品停售、查出高血壓、患病正常理賠後皆無法續保;中高端醫療險可續保,但保費較高)

防癌險(醫療險的一種,只保障癌症)——一次性賠付(10萬保額),繳一年保一年(隨年齡漲價),對年齡和健康要求不高,適合60歲以上老人購買(但後期複發的治療費用自己承擔)

重疾險(30-50萬保額,多家公司購買多份可重複索賠)——富人選終身(如繳20年保終身)、窮人選定期(如繳20年保30年,合同簽訂保費固定,早買早便宜,繳費期長比短好),確診即付,一次性賠償(6種重疾覆蓋95%、25種重疾覆蓋98%賠案),不適合60歲以上老人購買(保費倒掛)

壽險(100萬以上保額)——終身不如定期(保到60歲為止),死亡給予賠償(事先需要經被保險人同意簽字,否則無效),適合家庭支柱購買。

說明一下,意外、疾病、死亡3種情況,意外和疾病兩者不重疊,故沒有一款保險3種都能賠,最多賠2種。

3.目標池(5年內的目標):投入固定收益類產品,如銀行理財或P2P,中期可能會用的錢(旅遊或看病等等)

4.金鵝池(超過5年的長期目標):投入基金、股票、黃金等,長期不會動用的閑錢。

除保險以外的池子根據理財三維(收益性、風險性、流動性)排序,流動性短、中、長依次遞減,收益性和風險性則是低、中、高依次遞增。相比坊間流傳的4321法則,更形象易懂,貼近生活。

順便說說信用卡,其實普通人是沒必要辦的,但對資金周轉要求很高的人會需要用到。用的話注意利用它的免息期,優化資金流,以及千萬不要選擇分期還款(再次用到IRR公式)

再啰嗦幾句,我看到很多人讀完《富爸爸》、《小狗錢錢》等理財書,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了,沒必要再學下去了,其實這些大概也就是理財小學水平,小學生很了不起嗎?我不覺得,但在中國,理財小學畢業已經很了不起了,因為不客氣地說,大多數人只有幼兒園水平。

比如經常會有小學生出來說,讀書有什麼用,我小學文憑不照樣混得開?然後被一幫人瘋狂轉發。

可憐轉發這類東西的人,連自己讀沒讀過幼兒園都不一定搞得清楚。

理財小學畢業之後,就要升入中學。

投資中學

開始投資前要明白3個原則:

1.不懂不投。沒學過奧數就去參加奧數競賽,誰給你的自信?

2.富貴險中求,高回報的背後是高風險。反面例子是龐氏騙局,屬於「險中求富貴」。

3.簡單才是成功的秘籍。理財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更複雜。

以下幾位新生放學留下來抽背:e租寶受害者,分級B下折維權者,一碰到市場大跌就哭爹喊娘的韭菜……

另外還有一群人,到處問別人XX平台靠不靠譜,說明這些人既有點心動,又沒有辨別能力,於是張口就要別人去幫自己判斷。

但如果這些人把問這種低級問題的時間,用來好好看一看這3個原則,文憑也不至於一直這麼低了。

學完理論,下面再來具體學習幾大重要投資品,具體可歸為投資四原色:

現金類——貨基、國債逆回購等

債權類——銀行理財、P2P、債券型基金等

權益類——股票/混合型基金、指數基金、股票等

大宗商品類——黃金等

注意幾點:

1.銀行定存和國債這類傳統投資品已經out了——考綱削減了部分比例(當然在中老年人群中依然很受歡迎);

2.早期的十二存單法,收益率低、手續麻煩、流動性差——考綱不再會出這種題(暮寒:我們真的需要12單/60單);

3.可轉債、分級基金太小眾,外匯、期貨風險太高——超綱知識點,感興趣自己課後研究。

現金類、債權類比較簡單,學完可以初中畢業。

高中開始學的是權益類產品,推薦配置的是股票/混合型基金、指數基金、極簡組合。

股票/混合型基金學習難度較大,適合上進生(推薦閱讀《解讀基金》)

指數基金適合普通生,推薦方式是定投,具體操作又分為定時定額法和PE/PB估值法(兩者的區別在於擇時)

極簡組合屬於FOF基金(基金中的基金),特點是資產配置+不擇時,所以一次性買入問題也不大,如果你覺得自己學習能力差,又懶得動腦筋,可以試試這個。

順便說一句,有些學生一開口就問:基金公司會不會破產?場內和場外什麼區別?

我就納悶了,高考競爭這麼激烈,連百度都不會用,你不留級誰留級?

還有一個是所有投資品種風險最大的,也是大家誤解最深的股票。很多人以為炒股是賭博,但只要你用正確的方法操作,收益是裡面最高的。

個人建議,如果你要親自操作股票,唯一靠譜的方法只有價值投資。這門課推薦給有志於考財大的尖子生。

再來梳理一下這幾個關係:財富水池→投資四原色→各種投資品。

如何分配這些投資品的比例,又是高中一大重要考點:資產配置。

先了解資產配置的作用是分散(非系統性)風險、提高收益、降低波動。核心邏輯是有效風散(不相關性)、再平衡、長期有效。

有了之前財富水池、投資四原色的底子,實操第一步是確定配置資產的比例,主要取決於兩點:風險承受能力&年齡。

風險承受能力是一個綜合衡量指標,屬於客觀標準(風險偏好則是一個人主觀意識中對風險的厭惡程度,兩者並不相同)

我們買產品前會做風險評估測試,全部是選擇題,做完會自動生成相應的資產配置比例。

另外資產配置和你的生命周期有關,不同年齡的配置比例略有不同。

介紹一個最簡單粗暴的年齡法:權益類投資比例=100-你的年齡。

比如你30歲,你的資產配置比例就是債權類:權益類=30%:70%

網上有個標普家庭資產象限圖,是個一刀切的比例,如果你毫無概念可以參考一下,但切勿照搬。

網上還有一個美林時鐘理論,根據經濟周期配置資產,實操性很低(因為連經濟學家都預測不準周期)

所以結論是:資產配置的比例因人而異,具體可參考風險評估測試、年齡法、標普象限圖等。

最後一步再平衡,根據你的財務體檢指標、生命周期、投資收益情況,定期調整資產比例。

再來梳理一下資產配置的4步流程:財富水池→投資四原色→確定各種投資品比例→再平衡

到此為止,大致框架基本上就講完了。怎麼把這套體系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呢?

首先,普通人以下有5種比較有共性的目標:旅遊、買車買房、子女教育金、養老金,這5大需求會在你的生命周期中先後出現,而滿足這些需求要花的錢也不一樣。

我可以說,除了少部分金領和大部分企業家(包括一些網紅),普通人要實現這些看上去很簡單的目標,只有靠理財投資,說得再直白點,就是老老實實接受系統的理財教育,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你能在規定時間內,累積到足夠的錢。

假設一個人幼兒園畢業了,接下來的操作步驟如下:

1.列出所有你想實現的人生目標(比如5年後結婚,需要準備10萬元結婚基金;每年準備1萬元用於旅遊等等)

2.用SMART原則檢驗目標合理性

3.用FV公式確定本金、收益率、具體時間

4.通過財富水池打理好錢(收入支出)

5.通過資產配置合理分配資金(凈資產)

當然,對於高凈值人群,以上可以交給專業的理財規劃師完成(收費絕對不便宜)

說到這裡,我知道很多人按耐不住,想聽聽大學的課會講什麼,問題你們打算考財大嗎?不打算考也沒關係,畢竟很多人高中畢業就出來打工了,生活得也還算湊合。

但是為了澄清一些常見誤解,還是有必要把大學的知識透露給大家。

財務自由大學

財務自由,用文字表達是物質、慾望和人生追求的平衡(借用達里奧的話,目標是你真的想實現的東西,慾望是你想要但會阻礙你實現目標的東西。對金錢的佔有慾會影響你實現財務自由的目標)

用公式表達就是:財務自由度=被動收入/年支出

被動收入——主要是投資收益、房產租金、版稅等財產性收入(理論上也包括彩票中獎、獲得遺產等),為方便討論,下面主要指的是投資收入。

投資收入=可投資凈資產*年收益率,比如可投資凈資產100萬*年收益率10%,一年投資收入就是10萬。

年支出——家庭每年的消費支出(天涯熱帖上海70後夫妻兩人不工作沒孩子,2014年全年只花2萬元,估計絕大多數家庭不低於這個數字)

舉個例子,每年家庭支出10萬元,被動收入也是10萬元,財務自由度等於1,屬於財務獨立,不需要為了錢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但依然還是要工作的;大於1,理論上不用上班也可以維持生活。

這就是坊間流傳的財務自由,實際上不夠精確,考慮到通貨膨脹就沒這麼樂觀了。下面我們就簡單檢驗下這個公式。

假設一:年支出10萬元,但是每年會以3%(溫和通脹率)的速度上升;

假設二:第一年的財務自由度我們取1.2,大於1。

由上面兩個假設,可以倒推出第一年的可投資凈資產是140萬,對應的投資收益率8.5%(相對比較保守)

從第1年到第3年,一切正常。

從第4年開始,財務自由度1.2下降到1.1,凈資產正常遞增。

到第10年,凈資產上升到歷史最高的150萬零884元,財務自由度1.1下降到1,。

第10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為從這一年開始凈資產不增反減,財務自由度加速下滑。

到了第17年又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點:因為此時的凈資產還不如第1年多,隨著開支逐年遞增,財務自由度下降到0.7。

實際上我只統計了20年的情況,財富縮水的速度看起來已經很嚇人了,如果有興趣你可以統計下50年的情況,相信結果會更令人震驚。

那麼這意味著什麼?

這說明,年收益率8.5%根本沒有辦法長期跑贏通脹率3%,顯然財務自由度大於1這個標準不夠精確。

我們看的是長期,至少保證50年內資產不縮水,財務自由度不下滑。

那麼50年的時間,多高的投資收益率可以跑贏3%的通脹?答案是10.5%,對應的財務自由度=1.4。

結論是:現實世界的財務自由標準不低於1.4,且需要不低於10.5%的投資收益率才能保證。

而這也只是最初級的財務自由,可以覆蓋日常生活費用,最多停留在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第一二層,也就是大一大二的水平;

真正的財務自由,在滿足正常生活的前提下,還要有能力完成更多人生夢想,至少要達到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第3-5層,也就是大三、大四和畢業生。

想考入財務自由大學,就要符合2個基本條件:

1.年收益率不低於10.5%;

2.可投資凈資產不低於六位數(年支出*1.4/10.5%可大致推算)

然後再用FV公式結合1、2,計算出最快要多少時間才能上大學。

說穿了,大學讀的還是高中的那些東西,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學深學透,比如你在炒股,但收益率不到10.5%,那頂多就是高中生;如果你把炒股的年收益率提高到10.5%以上,就算還沒讀大學也是遲早的事。

而大多數人既缺乏足夠本金,正常收益率基本在10%以下,覺得考大學沒什麼希望也很正常,畢竟大學生是很稀少的,而財大的含金量之高,不亞於清華北大。

本文相當於一份簡單的教學提綱,指引你怎麼考大學,路已經幫你指好了,想走的提供兩種方法:

一個是從幼兒園開始扎紮實實打基礎,一步步讀到大學(如果你基礎較好,也可以從小學、初中開始)

參考課程如下:

網易雲課堂《跟簡七學理財》

十點課堂《給小白的極簡理財課》

還有一種,自己去找各年級參考書目來讀,自學成才,比如:

財務自由」終極書單:從入門到進階 被樂視股票坑了?你應該讀讀這20本書…丨書單

覺得自己學得差不多了,再來做一張中學考試卷子(共27道題),自測一下:

財商滿分?只有不到5%的小夥伴做到了……丨簡七測試

最後留個回家作業:請大家搜一下《理財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雞湯》,看完後告訴我那個作者屬於幼兒園、小學、中學還是大學水平,謝謝。


推薦閱讀:

理財知識(16):油價升跌的投資策略│梁隼
身邊竟一直隱藏著一位年化投資收益35%的大神!
沒錢的朋友,今天是你們的節日
理財知識(15):財技風險│梁隼
投資or賭博,90%的人都搞錯的事情

TAG: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