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城市與入侵者》的譯者小記
翻出之前翻譯之後寫的手記。
距離該書出版已有三四年,現在回頭研讀,感覺錯漏不少。聽聞該書入選北大歷史系一門課的參考書,恐貽笑於大方之家也。
從20世紀60年代「地球村」的概念興起,一些對於文化十分敏感的西方史學家就意識到要突破過去的國別史和西方中心論的窠臼,以文明的視角反觀世界。這批歷史學家有意識地突出文化在世界史中的地位,淡化政治色彩,以對象國的社會生活演進作為自己考察的重點,同時開始關注長期處於邊緣地位的地區和國家,賦予其以平等的歷史地位。這種轉變體現了文化多元共存的合理性,也可以進一步地解釋人類各區域文明之間交往和互動地過程。
在澳大利亞執教的紐西蘭學者邁克爾·皮爾森的這部《港口城市與入侵者——現代社會早期斯瓦希裏海岸、印度和葡萄牙》是研究斯瓦希裏海岸及其周邊地區歷史的重要參考書目,本書出版於1998年,如今是歐美高校研究非洲歷史的重要閱讀材料。書中大量引用了非洲本土的一手資料和歐洲人——特別是葡萄牙人——的記錄,分析了斯瓦希里民族的起源、文明的嬗變、帝國的更迭、宗教的傳播以及跨文化的貿易往來。
毋庸諱言,閱讀歷史並非一件輕鬆的事,但本書的可讀性卻很強。究其原因,是因為作者自身的多重文化背景和多重學術背景為本書帶來了跨文化的內涵。正如他在書中所說:「一個作家生於紐西蘭,在美國接受教育,在澳大利亞居住二十餘年,長期研究印度及印度洋史之後轉而投身東非研究,其筆下的歷史肯定也大不相同。」進入本書的閱讀意境後,讀者會發現自己不僅在與歷史溝通,也在和現實對話。在閱讀之後,讀者會對東非與斯瓦希里地區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也會對斯瓦希里民族當今的遭遇有更深層的判斷。
皮爾森的《港口城市與入侵者》是一部斷代史。作為「全球史觀」的應和之作,他將研究的時間牢牢地鎖定在「現代社會早期」這樣的時間節點上。這一時期歐洲工業革命從發端到擴展,人類社會經歷第一次突飛猛進變革。歐洲諸國開始把視線投向廣袤的非洲,拓展市場、尋找原材料、發展種植園、掠奪勞動力。但皮爾森並未只關注歐洲,而是敏銳地發現了在環印度洋貿易圈上活躍的亞洲國家:印度、錫蘭、阿曼……這些具有東方氣質的國度一方面也在遭受歐洲人的侵擾,一方面又不斷參與斯瓦希里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貿易往來。
皮爾森十分推崇沃勒斯坦的「微型體系——世界帝國——世界經濟」的分期方式,並將斯瓦希里地區納入了沃勒斯坦構建的世界體系之中。但他並沒有在書中聲言自己採用了何種研究方法,書中可以看到歷史學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多種方法,如文明模式理論、地緣政治理論、文明交流理論和宏觀歷史理論等。不同領域讀者可以從本書的不同側面汲取不同知識、觀點和方法,並根據其龐大的注釋、引用內容對感興趣的話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作為非洲研究的初探者,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難。很多非洲古代的地名、人名沒有定譯,作者在書中引用的一些葡萄牙語的資料也構成了障礙。因為沒有國際關係和歷史學學術作品翻譯的經驗,所以很多的理論和理論的倡導者對我而言都比較陌生。為了文辭通達、避免硬傷,我查閱了很多相關學術著作,力求做到精準。但掛一漏萬,在所難免,也希望讀者在閱讀譯本的過程中不吝賜教。
國內的非洲研究仍屬於起步階段,我願意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為這一研究做出一些貢獻。也希望更多的人將視線投向非洲,關注斯瓦希里地區,關心國內的非洲研究動態。
推薦閱讀:
※非洲的有錢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歐美人的自嗨式志願者夢:花5000刀去非洲當救世主
※非洲二流國家如剛果的軍隊戰鬥力與二戰時期各主要國家比較?
※為什麼非洲人覺得中國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