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訪古:唐風吹拂開元寺

說起河北看古建築哪家強,那必須是正定了。地方不大,卻留存了不少唐、宋、金時期的古建築,全縣一共九處國保也足以說明其在歷史上的地位。

正定方位,與石家莊之間隔著滹沱河

正定如今是位於石家莊北部的一個小縣城,但在歷史上可是河北地區的重鎮。正定舊名真定,南臨滹沱河,西控太行山的井陘關口,是連接河北與山西、拱衛京畿的咽喉要地。正定最早設縣的記錄在秦朝,當時叫東垣縣,漢高祖在此處平定叛亂後,為盼政權穩固,希望天下從此真正安定,改東垣縣為真定縣,此後一直沿用至清代。唐朝安史之亂之後,真定為成德軍節度使治所所在地,成為藩鎮割據的「小國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正定城的形制,就是由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在應寶元年(762 年)重建而成的。唐宋時期,真定城內佛教興盛,現存的不少古建築都是當時留下的。明清時期,真定成為保衛京師的駐軍重地,清初也做過河北省會(康熙年間直隸總督駐真定府),後因避世宗胤禛諱改真定府為正定府,沿用至今。20 世紀初,清廷修築正太鐵路。這條原定為正定到太原的鐵路,最終因為滹沱河架橋的問題,起點改為了滹沱河南邊的石家莊村,從此石家莊借鐵路崛起,最後成為河北省省會,而原先風光的正定,則日漸衰落,成為如今略顯蕭條的小縣城。

正定雖小,但保存下來的古迹,絕對稱得上河北一絕。然而當我們從石家莊打車抵達正定的時候,正碰上大霧,縣城籠罩在迷霧中,如寂靜嶺一般,看不真切。一早去的第一站,便是霧中的開元寺。

霧中開元寺塔、樓相望

黃昏時開元寺塔、樓相望

三門樓遺址,三門樓建於唐武周如意年間

開元寺始建於東魏年間,唐代開元年間隨大流改名為「開元寺」。開元寺現存完整建築僅為鐘樓與須彌塔一座。雖剩的不多,但這座鐘樓來頭可不小,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考察正定時,梁思成就稱其為意外之喜,斷定其可能為唐代木構遺存:「鐘樓三間正方形,上層外部為後世重修,但內部及下層的雄大的斗栱,若說它是唐構,我也不能否認。」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應該是梁思成第一次見到唐代木構建築。

開元寺鐘樓下層柱頭斗栱為五鋪作雙杪偷心造,明間的補間鋪作隱刻在第二層柱頭枋上,這都是早期斗栱的形制

鐘樓的大鐘據說是唐代遺物

開元寺鐘樓也是現存唯一一座唐代鐘樓實例,由於上層為清代重修,被稱為半座唐構。上世紀 80 年代末鐘樓落架大修,上半部分被重新修為唐代風格,但同時也破壞了上層部分唐代梁架結構,最終的結果頗具爭議。不過至少現在的我們還能在此地感受到唐風的吹拂,那也足夠了。

開元寺鐘樓外觀,上層重修為唐代形制

開元寺鐘樓外觀

與鐘樓相對的開元寺塔,則是一座九層方形磚塔。據記載,開元寺塔始建於貞觀十年(636 年),現存部分為明清重建,但形制基本為唐代的樣式。

開元寺須彌塔正面

開元寺須彌塔側面

磚塔每層疊澀出檐,第一層正面辟拱券門,門上是清代的「須彌峭立」石匾,塔的四角都塑有力士雕刻,看起來還挺有意思。二層以上都在正面開一小窗。塔的整體形制介於樓閣式與密檐式之間,平均層高較高,收分近似斜線。類似樓閣式塔,但隨著層數增高,每層的高度又明顯減小,這是與常見的樓閣式塔不同的地方。

正面拱券門,門上乃「須彌峭立」石匾

塔四角的力士雕像

力士雕像細節

須彌塔和鐘樓中後部為開元寺主殿(法船殿)的遺址,這種大殿在後,佛塔與鐘樓在前並列的建築布局,為晚唐時期寺院從以佛塔為中心向以殿閣為中心過渡的珍貴實例。

開元寺平面圖

除此之外,開元寺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隻大贔屓了。這個贔屓是 2000 年在正定縣城內一處工地施工時發現的,陸續發現的殘碑、碑額等物後續都移置到了開元寺。這隻贔屓長 8 米多,堪稱國內第一。原本立在贔屓身上的殘碑據考證記述的是五代時期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的事迹。安重榮曾追隨石敬瑭建立後晉,被封為成德軍節度使,鎮守真定。但他一向不喜歡契丹人,後因為不滿石敬瑭對契丹卑躬屈膝的賣國行徑,起兵反叛,最終被鎮壓,慘遭擒殺,這塊歌頌他功績的石碑也隨即被砸毀掩埋,直到千年後的今天才得以重見天日。

超大贔屓,大鼻孔令人印象深刻

安重榮德政碑局部

到了下午,霧氣散去,在正定逛了一圈後我們又重返開元寺。終於看到了夕陽下高清版的塔樓相望,也算是不虛此行了。

夕陽下開元寺塔與樓之剪影

註:文中照片均為 @斜陽君 與 @Afio 拍攝


讓我們一起用腳步和眼睛去探尋古代藝術之美,彌合時空的差距,自由地看到我們的文明。


推薦閱讀:

TAG:古建築 | 人文地理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