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放不下淪陷的故鄉,守不住孤寂的他鄉

社交媒體上,一篇關乎「空巢青年」現狀的文章被熱議。文章中對「獨身」與「獨生活」進行細緻的剖析和區別,並拋出一個令人感到驚悸的數據「5800萬」,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有超過5800萬的成年人一個人生活。而且,這樣的「空巢趨勢」還在逐年上漲。與偏僻鄉野的空巢老人一樣,都是這個時代的孤寂者。只不過老人在鄉村留守,他們在都市守望。

對於「空巢老人」(農村居多,城市裡交通便利,兒女能多看望,相對少一些)而言,「空巢」意味著兒女紛飛,年輕人湧向大都市。可他們的故鄉還在,即便很凋敝,卻依舊有熟悉的氣候和人情。或許,就算到死,故鄉對於他們仍是那麼清晰可見。唯獨遺憾的是,他們的兒女已經在別處紮根,努力將他鄉變現成未來之鄉。

對於「空巢青年」(父輩多是農民、工人,走進大都市就是為突破階層壁壘)而言,之所以「空巢」,有物質基礎的羸弱,更有來自精神焦慮的囹圄。他們渴望擁有愛情,但在現實的壁壘中,他們卻很難掙脫。他們的故鄉早已淪陷,如今的他鄉卻也並不友善。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唱響逃離都市之歌,可能是太孤寂,太疲憊,太艱澀。可沒過幾天,就有人唱衰故鄉殘破,節奏緩慢,關係固化。對於這些兩端的陳詞濫調,如若太當真,就感覺自己真是看不到未來。

作為從農村到中小城市,從中小城市到大都市,空巢青年們也算是努力過的人。他們從升學的時候就努力,從就業的時候就努力,可到頭來,出發地故鄉淪陷,著陸地他鄉孤寂。用現在較為流行的話語表達就是「故鄉回不去,他鄉留不下」。

每一次回鄉,他們都能感覺到故鄉的陌生。甚至難以相信,在那個曾經養育他們十幾載的地方,如今已面目全非。故鄉的年輕人最少,老人最多。就算有一些小孩在留守,可用不了幾年,他們也會插翅而飛,離開這個曾經充滿歡樂的殘破之地。

留守兒童,空巢青年,空巢老人,看似平行在同一時空的三個群體,卻很可能在未來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簡史」。有人也許會說,既然人生已經如此被鎖定,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可實際上,人生的底色原本就是悲涼的,甚至是不得已而為之,不得已而活下去。

就如焦慮讓人類變得易碎,同時焦慮也讓人類變得上進。主流輿論一再悲愴故鄉失守,可翻開人類可見的歷史,沒有一代人的故鄉真正留存過。對於那些一輩子沒出過遠門的人,並且出生和死去都在同一炕上的人,大抵只能算是故鄉的囚徒,而算不得故鄉的靈魂。

以80後為分水嶺,他們的父輩們還算幸運,幾十年如一日的顧盼故鄉。可作為80後的一代,大抵故鄉只是童年陪伴,童年一結束,故鄉便越來越模糊,甚至成為記憶中的一束微光,它可以存在,因為它來過,它可以不存在,因為它不屬於未來。

而對於80後的下一代,他們的故鄉便是80後的第二故鄉。他們不清楚,爺爺奶奶們為何那麼古怪?爸爸媽媽們為何會有那麼多故鄉回憶?他們甚至不理解,為何過年總是要吃那麼多大魚大肉?總之,對於食物沒有飢惡記憶的一代人,他們活著的意義大抵會越來越自我,對於空巢的過法也會有新的理解。

不過,當下的「空巢青年」,多數是不得不的一種選擇。高房價,高物慾,讓他們對於未來感到恐懼,甚至迷茫。越來越多的倫理邊界被打破,援交自救,綠茶謀生。坦白講,要是白蓮花也能活出人樣,誰還願意自封為婊。更有粉嫩Boy為獲得人生船票,不惜讓那些虎背熊腰的富婆們累壞身體。

世界真大,三觀粉碎,可世界就是這麼有血有肉。比起空巢老人,比起留守兒童,作為夾心層的空巢青年,算是宇宙最悲愴的一群失意者。他們的父母可以談故鄉,他們未來的孩子可以談故鄉,唯獨他們自己「有故鄉卻淪陷,有他鄉卻不友善」。

這世界,並非所有事情都可以用錢解決。如故鄉這般沒得選的物件,再多錢也難以讓其回到原貌。春節替「故鄉失守」背鍋好多年,分明是人們自己的問題,卻總說年味淡漠人情,年味消解故鄉。可實際上,就算是追問自己的責任,有時候都難以找到答案。

每一個人都想向上攀登,每一個人都希望活出自己。可淪落到最後,高處沒抵達,故鄉卻丟掉,初衷沒實現,自我卻沉淪。「空巢青年」,他們最深處的悲傷不是因為沒有伴侶,更重要一點是,他們沒有找到自己。於此,寵物當道,佛系永存,蛙系自慰。

未來會怎樣,未來又怎樣,空巢有沒有期限,空巢有沒有下限。這已經不只是個體的問題,更準確說,這是個時代的問號。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首發微信公眾號:qingnianxuejia。

推薦閱讀:

留守兒童自述:我的人生像是一場試驗
鄉下老人帶大的孩子,接到父母身邊之後,如何教?

TAG:空巢老人 | 青年 | 留守兒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