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因它窒息,這種事真不能硬拼!

年關將至,伴隨著公司年會以及親戚朋友間的相互走動,聚會吃飯變得頻繁起來。圍坐一起,高興之餘,總要小酌幾杯。

倘若興頭上來,拼酒不可避免。

前兩天,寧波市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宗建平發了一條朋友圈:

「才三十齣頭,拼喝酒,結果窒息搶救,現在淺反射(指刺激皮膚、黏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縮反應)都很差。」

事件主人叫小李,32歲,跟客戶喝酒喝醉了,在洗手間嘔吐時突然倒了下去。同事發現情況不對,趕緊把她送到醫院。這時,她早已陷入昏迷。

醫生初步診斷是醉酒後嘔吐,導致吸入性肺炎並窒息。給小李洗了幾次胃,再送進急診重症監護室。

宗醫生髮了那條朋友圈後,馬上有醫生朋友留言:

「這兩個晚班,我們接診了兩位喝醉、猝死在酒桌上的人,送來急救晚了,很遺憾沒有搶救回來,現場也沒有人知曉急救技能。一個29歲,一個30歲,如此年輕走了,毀滅了一個家庭的幸福生活。」

拼酒文化,似乎已經成為中國社交關係文化中約定俗成的一種現象。

美國作家何偉在《江城》一文中這樣描述中國人的喝酒方式:「喝酒不是為了放鬆休息。它經常是競賽性質的,通常會用到白酒。人們相互敬酒,一口乾掉,而這種飲宴很有發展為恃強凌弱的傾向,參與者們相互刺激。」

這種飯桌現象已然被當作聯絡感情的手段,然而在高興之餘,殊不知可能帶來的傷害是無法挽回的。

01

「感情深,一口悶,可能是最深情的被動害人方式。」

「勸酒」現象越來越常見,俗話說:「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一大口」,以至於我們不論用怎樣的邏輯看待「勸酒」,好像都是對的。

所以當周圍的人都在「勸酒」時,便欣然接受了,隱患在感情的烘托下完全被視而不見。

正因如此,我們才很難將本就熟知的危險現象真正當回事,儘管悲劇事件叢生,但真的身臨其境,一切都變成浮雲。

就在上個月,重慶40歲的史先生和戰友一起聚餐,因為喝啤酒憋「爆」了食管。

40歲的史先生接到戰友的聚餐電話,想到年前能和多年不見的戰友相聚,一下班他就興沖沖地趕了過去。

只有3個人,桌子上卻擺著4瓶白酒,不勝酒力的史先生提議換成啤酒。

五六年沒見,幾人相談甚歡,不知不覺史先生已6瓶啤酒下了肚。胃裡一陣陣翻江倒海,史先生想到此為止,但戰友總在以感情「相要挾」。

害怕被笑話的史先生,只得又一杯杯啤酒下肚,在又一次喝下啤酒的過程中,突然覺得胃裡有氣往上嘔,腹痛難忍,趴倒在桌子上,戰友見狀趕緊把他送到了醫院,檢查後發現,史先生的食管「爆」了。

可見,以感情為由的勸酒,其實是在進行一場毫無反抗能力地傷害。

02

「凡酒不拒,就是在靠惡性循環來獲取優越感。」

北京五方中醫醫院腎病中心曾經接診過一個急診病人。

男子小李今年剛28歲,酒量不錯,因此,工作期間經常是由他去陪客戶喝酒。

接診那天,小李同客戶喝完酒後,又被朋友小王叫了去,推辭不過,小李只能赴約。

小王的朋友聽說小李的酒量驚人,表示懷疑,小李辯解自己已經喝多了,不能再喝了,他們卻說如果不喝就是不給面子。

於是,小李怒了,誰說不能喝。打賭,如果誰先倒下,誰付賬。

眾人齊呼同意。於是小李便為了「面子」而拼起酒來,不停地灌酒,突然,小李暈倒在地,小王嚇得連忙打120。進了醫院,醫生說是由於酒精中毒引起急性腎衰竭,非常危險,幸虧送來的及時。

酒桌文化的扭曲化,日趨嚴重,所以人們自動將「悲劇」的後果歸於勸酒的人,恰巧忘記了,自己才是事件的真正推動者,因為「不拒」,才給了勸酒的人源動力。

03

或為事,或為情,相互暢飲,出事後勸酒者備受指責,可誰又真正看到事件的始作俑者其實是飲酒者自己。

沒人比你更了解自己,酒量如何,不試便知,不懂拒絕的後果,便是生理上的痛苦只能由你自己承受,自己要學會關心自己,遠離那些「因酒生情」的感情。

《浮生六記》作者沈復在散記中對待酒文化曾經提到過一件自己感受的事:

沈復有一朋友,謂之嚴竹,因為生理原因,一杯酒便臉紅,其實就是對酒精過敏。一次聚會,在座之人都在相互勸酒,唯獨無人向嚴竹勸酒,嚴竹不解,以為大家看不起他而不屑於向他進酒,遂問及身邊在座之人。

此人回道:「嚴兄嘗酒便臉紅,此為過敏之狀,我等皆為嚴兄朋友,當然要為嚴兄著想,也請嚴兄自己量力而行,真性情不需借酒。」

真正的「勸酒」應為勸阻。

04

在中國,由於畸形的「勸酒」文化導致地悲劇事件事件已不鮮見,由此引發的官司和賠償也時常見諸報端。

根據法律規定,這幾種情況共同飲酒人要承擔責任。根據近年來一些法院的判例,如果發生以下幾種情況,共同飲酒人要承擔相應責任:

1.明知醉酒人不能喝酒。醉酒的人一再強調自己不會喝,旁邊親朋也說他不會喝,如果還讓他喝酒,造成醉酒人出事了,勸酒的人就要承擔責任。

2.強迫性勸酒。比如某某對某某說,這些酒你不喝完今天就別想走、這輪酒不幹掉紅包就不能拿、這杯酒不喝就是不給領導面子……

可謂是「勸酒需謹慎,事後有責任」。

其實,酒本身無罪,千百年來,無數文人雅士以酒創作豪情,豪傑名仕以酒明心志,「酒文化」更是在中國根深蒂固,它是最能藉以抒發喜悅之情的來源。

「小酌怡情」,「杯酒助興」,而不是「興從杯來」。

年關團聚可喜,對待喝酒,要量力而行,切勿「勸酒」致錯。


推薦閱讀:

春節同學聚會指南,教你如何正確裝X
知乎兩大v對撕:公司聚會該不該講葷段子

TAG:酒桌文化 | 聚會 | 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