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用肉體保護妻兒:為何總有人沉溺於「患難救贖」?

社交媒體上,標籤為「地震發生瞬間丈夫用肉體保護妻兒」的視頻被熱議。事情發生在台灣花蓮縣,一女子正抱著孩子在床上睡覺,突然一陣劇烈搖晃,在一旁工作的丈夫放下手裡的活,飛撲過來抱住她和孩子,用肉體保護他們(依照視頻的拍攝視角來看,應該是房間內的監控器所記錄)。

類似的感人事件,在過往的災難中也有發生。但能記錄下全貌的卻並不多,甚至可以說很少。大多都是通過當事人被解救時的情形而作出的判斷,即便出現這種感人的事件,也都是事後的描摹,就算過程驚悸,但也不會很親歷。於此,當一段「丈夫捨身保護妻兒」的視頻出現時,自然就會受到異常的關注。

當然,關注歸關注,層面上還是有區分。一方面是災難本身所引發的關注,另一方面便是「丈夫捨身保護妻兒」的行為探討。人們一邊感嘆災難無情,一邊感慨男子是真愛。甚至,有一些人發誓,遇到類似的情況,自己也會挺身而出。整個評論區,已經從視頻本身抽離,轉而成為圍觀者自我救贖的一池聖水。

可讓我感到失望的是,絕大大多數人在強調「患難見真情」,卻很少有人直面家庭責任本身和家庭命運共同體。或許是現實生活中的感情太脆弱,人情太稀薄。於此,才讓本是屬於責任範疇的部分也顯得彌足珍貴。

實際上,作為一個家庭來講,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某種意義上都有共同扶持的義務和責任。之所以如今的人們喜歡大談「真愛」和「真情」,大抵是因為能履行責任的人越來越少,所以民間情緒才會將「義務和責任」帶上高帽,以此來維持局域範疇內的關係穩定。

坦白講,別說生死患難見真情,有時候蠅頭小利都能將一個人看穿。我親眼目睹,一些家庭中的夫妻,就因為一方(丈夫偏多)短暫的工作不順,經濟收入不暢,竟然有鬧到離婚的地步。從這個角度上去看,大抵「丈夫捨身保護妻兒」的事情,確實顯得很不一般。

或許,是基於這樣的反差。所以,在遇到類似「丈夫捨身保護妻兒」的事情時,往往很多人會打上「患難見真情」的標籤,一方面是對當事者的一種敬畏,另一方面便是希望自己也能遇到類似的人或是映射自己成為類似的人。

這種希冀之中,或多或少存在救贖的意味。但真實的情感里,還是帶著些許悲愴。一直以為,國人都有一種自虐的憐惜情愫和犧牲的奉獻情節。總覺得如「丈夫捨身保護妻兒」這種情形很震撼,很感人。所以,一些人總喜歡用極端的方式去考驗人性,可卻忽略正常交往中的細節驗證。

實際上,極端的事情常人或許一生都不會遇到,但依舊不妨礙對真愛的判斷。對於常人而言,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認定,多數來源細節。因為細節靠裝模作樣很難持續,而且真情也需要歲月沉澱。於此,那些認識幾天的青年男女,就要求對方對其捨身入死,大抵就有點想當然。

於是,他們一邊彼此心虛,一邊卻沉溺於「患難救贖」中難以自拔。就跟武俠小說中那些痴情女一樣,自己遇到壞人被俠客救下,就要以身相許。表面來看是知恩圖報,實際上就是一種憑藉極端經歷選擇丈夫的方式。

這種情節放到如今的境遇中,實際上就是「作」的根源。單憑自然災害創造極端境遇的概率很低,於此一些女性為檢驗男伴的真心,就憑空製造一些極端處境,一旦被識破也就雞飛蛋打,最終落得一地雞毛。

說到底,關注「丈夫捨身保護妻兒」,多數人就是為證明真情還存在。可他們卻難以實證,自己所處的感情境遇里,自己遇到的是不是真愛。他們一邊焦慮,一邊希冀。就算無法驗證自己的處境,但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卻能給他們一些能量,讓他們一條道走到黑。

可我並不認為,這樣的方式和邏輯是健康的。說到底,一個人希望另一個人用犧牲和苦難證明愛他,這種邏輯本身就是自私的。不管是夫妻之愛,親子之愛,兄妹之情,朋友之情,所有的情感維繫表達,都應該是雙向的,任何一方單方面要求對方對其死心塌地,都是一種畸形的,荒唐的邏輯。非但得不到愛,反而會讓愛越來越遠。

說到底,沉溺於「患難救贖」本來就是一種人格缺陷。人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把自己搞的無路可走,讓「真愛將自己打撈出困境,以此來彰顯自己遇人不淑。而人生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不斷建設自己,讓自己強大,以最好的狀態迎接「真愛」,只有彼此對自己很負責任,才有能力對彼此負起責任,這包括物質的,也包含精神的。總之,人需要先獨立,而後才能有機會遇到真愛。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首發微信公眾號:qingnianxuejia。

推薦閱讀:

TAG:真愛 | 感情危機 | 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