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需要剋制
喜歡是放肆,但愛是克制。——《後會無期》
沒有一份愛是可以放肆表達的。愛情不可以,過分熱烈的愛會嚇走對方;友情則淡如水,恆久遠;而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比起嚴肅,更忌憚的是過分的「傾訴」。
曾經有個學生因為幾天不寫作業,被我放學留下了,當他媽媽來接他的時候,孩子怒目圓睜,看著媽媽,最後流著憤怒的眼淚指責媽媽管他太多,連收拾書包都要插手,替他做決定。他實在忍無可忍,最後決定用逆反的態度面對他媽媽的所有要求,我和班主任訓了他一頓。作為老師,尊敬父母之類的話是在明面上必須要說的,但我更想知道的是,這位媽媽在被兒子當著同學、老師面責備的時候有沒有反思過自己,回家後會不會和孩子深談一次。
決定孩子的書包、文具盒、每天的穿著打扮,孩子稍大一點,就開始想要幫著決定他們的交友和志願。控制的慾望不會無故減弱,只會隨著一次次的得逞而一再試探。這是中國式父母「寵溺」孩子的固有發展規律。偷看孩子的抽屜,甚至登錄孩子的QQ和微信,很多家長都做過諸如此類的事吧。「這麼小的孩子需要什麼隱私啊」這是許多家長的口頭禪。但一個人,從接觸世界伊始,便會產生私密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也許只容得下他自己,而你的不請自到真的只有打擾的功效。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壞孩子」是逼出來的
「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萬字長文數落父母 12年春節不歸」,這是最近網上熱議的一條新聞。當事人王猛在文章中控訴父母的控制欲太強,他幾度想和父母平等地交談,但始終無法扭轉父母上帝般的心態。之後王猛的父親也在網上回應了這件事,他希望上帝還他一個正常的兒子。事情到了這一步,王猛的父母仍然選擇的是斯文地指著孩子罵。這樣「控制系」的父母數不勝數,而極強的控制欲源於父母想對兒女人生的全盤接手,也就是害怕孩子走別的路,因為別的路不是他們想要的,所以覺得那不好,對孩子不好。在這裡又存在了第二個心態——自我中心,這是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用來形容6、7歲孩子的一種心理狀態,不過並不僅僅適用於小孩子,這實質上是一種心理發展不成熟的表現,而大多數父母卻沒有這種自檢能力。王猛的父母無疑是愛他的,甚至是因為太愛這個獨子,才怕他走錯路。但他們的愛滿到溢出了,王猛顯然無法承受,最後竟落荒而逃。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該送他「出海經風浪」
父母對兒女的愛不只是提供吃得好、穿得暖的物質條件,更應該輸送給他精神力量和良好的家風,以及送他出海經風浪的魄力。
小學時班上有位女學霸,說她是學霸並不因為它的成績門門第一,而是因為她脫穎而出的自制力,也就是自我管理能力。她的家庭條件十分一般,父母在社區菜場里租了個店面賣茶葉,女同學也會幫著賣。除此之外,她還有個弟弟,於是她不僅要自我管理,還要管理弟弟。即便如此,她還是每天按時完成作業,且經常被老師表揚字跡工整、正確率高。老師們嘖嘖稱讚她的自覺。有一次貪玩的我放學後踱步到她家店門前,看她坐在閣樓板上認真看書,翻閱著學校剛發的雜誌。而她的媽媽望向人群,無意招攬生意,也無意干涉女兒。店裡物品擺放得齊整,她爸爸的茶杯冒出熱氣。那一幕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後來聽說她考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父母說砸鍋賣鐵也要支持她完成學業。前陣子聽說她考上了復旦的研究生,我一點也不意外。她比那些三年級就在外補課、全身大品牌的同學都有出息,我也並不意外,彷彿這一株野花就該色彩奪目,芳香四溢。
越是家庭優越的家長越是容易走入過度教育的誤區。照書養孩子,於是出現了許多虎爸虎媽和溺愛的祖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於是自亂正腳,而孩子更是一個都不服。凡事最難把握的是「度」,是愛還是傷害,全在於家長的把控。這個社會常教育孩子「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卻沒有告訴父母「愛,需要剋制」。當孩子開始有了主見,不要慌,正確的引導好過強勢的逼迫。當他反對你的決定時,不要害怕,該他走的路一步都少不了。他終究會長成和你一樣的大人,與其過度保護,不如儘早摔跤,等他下次遇到,也會抬一抬腳。
推薦閱讀:
※作為一名教師,發現自己的學生是同性戀該怎麼處理?
※如果能重來,你會怎樣度過大學四年
※老師叫同學打我臉,我該怎麼辦?
※為什麼當代娘炮越來越多,好多男生都沒有男子氣概;行為一點不陽剛;挑不起大梁沒膽量?
※我國的法制教育有多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