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七年磨一「箭」,上帝:感謝老鐵送的火箭和跑車

身著宇航服的 Starman 駕駛著一輛櫻桃色的特斯拉敞篷跑車行駛在浩瀚無際的太空中。方向盤旁的顯示屏寫著「Don』t Panic」(不要恐慌)。跑車的儀錶板上藏著一個跑車的微縮模型,同樣有一個宇航員小人坐在裡面。車上還有一套微縮版本的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和一本《銀河漫遊指南》。Starman全程聽著1969年英國歌手大衛·鮑伊的《Space Oddity》(太空怪咖),一首講述宇航員與太空飛船故事的歌曲,期待著未來10 億年的飛行旅程……

這並非是科幻片才能擁有的場景,除了宇航員是假人外,其餘極具浪漫主義般的情懷,埃隆·馬斯克將它變為了現實。

連上帝都忍不住內心的激動:「感謝馬斯克老鐵送的火箭和跑車,雙擊一波666」

了不起的「獵鷹重型」,了不起的馬斯克

2月7日凌晨(北京時間),埃隆·馬斯克的宇航公司SpaceX在美國宇航局的肯尼迪發射中心發射了一枚目前全世界運載能力最強的超級火箭——「獵鷹重型」。

有多強?「獵鷹重型」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63.8噸,相當於一架滿載乘客的波音737 客機,比目前紀錄保持者德爾塔IV 重型火箭的28.8 噸提高了兩倍多;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26.7噸,相當於二戰時英軍一輛「瑪蒂爾達」II型坦克;火星軌道的運載能力為16.8噸,是我國「長征5號」的3倍多。

「獵鷹重型」起飛時27 台梅林1D 發動機同時工作,可以提供高達2280多噸的起飛推力。「獵鷹重型」如此驚人的近地球軌道運載能力,已經實現了我國2030年實現的載人登月計劃所要滿足的載荷。這種運載能力也只有專用登月的土星5 號和前蘇聯的太空梭「御駕」能源號火箭可以與其媲美。

另外,SpaceX的回收技術也表現地較為搶眼。此次發射的三枚一級箭體全部實現回收,其中兩枚助推火箭還是此前用過的「二手貨」。早在2015年,SpaceX公司就開始發射火箭並回收,到2017年3月,SpaceX公司的獵鷹9運載火箭一級首次實現了重複使用。目前重複使用技術已受到各國重視。

7年磨一「箭」。早在2011年4月,馬斯克就向世界表達過自己要打造「獵鷹重型」的想法,並表示SpaceX 的發射報價將是獨一無二的,任何競爭對手都難以企及。「獵鷹9 號的發射報價只有5000 萬美元,重型獵鷹也不會超過1 億美元,除了通貨膨脹的影響因素之外,我們不會漲價。」馬斯克還許下豪言壯語:「就讓歷史來作證,我說到做到。」

從目前來看,馬斯克也確實做到了。最新版獵鷹9號發射報價雖然為6200萬美元,但其發射能力是最初版的一倍還多,單位載荷報價倒是不降反升。而「獵鷹重型」,9000萬美元的報價低於預期的1 億美元。SpaceX價格透明的做法為業界做出了持久而重大的貢獻。

據了解,「獵鷹重型」的發射成功率為60%。發射前,馬斯克接受採訪時反應淡定,表示:「成功最好,不成功就當給大家表演了一場煙花秀吧」。

火箭市場是筆好生意

近年來,一批美國私營航天企業在火箭回收復用和新型發動機研發等領域取得突破,憑藉成本和技術優勢迅速搶佔國際發射市場份額,SpaceX、Blue Origin等知名大公司接了不少人太空旅行項目和衛星發射等項目的訂單,給中俄等航天大國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一些小公司也看到了火箭市場這塊蛋糕,瞅准了較低荷載發射需求這塊市場。例如美國的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

與SpaceX開發可復用大型火箭不同,Rocket Lab採用新技術製造低成本小型火箭,為微小衛星提供高頻度的專門發射服務。從數據上看,Electron火箭長17米,直徑1.2米,發射重量10.5噸,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載荷150-225公斤,載荷比超過市場上大多數小型運載火箭。目前,其Electron火箭的單次發射收費為490萬美元,明顯低於其它現役火箭。

Rocket Lab計劃是一年發射12次,兩三年後可以每周發射一次。且只要有訂單,每年能進行上百次發射。

有調查顯示,到2020年,全球航天產業市場總額將達到4850億美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國際業務部部長鬍忠民也曾表示,市場預測中國商業航天市場將在2020年達到8000億元人民幣。我國商業航天產業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另外,據NSR(北方天空研究,一家衛星及相關行業市場研究諮詢服務商)的專家預測,未來十年里,全球衛星訂單將達到1955顆,發射數達到2356顆。而在上述訂單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訂單來自於商業客戶,這些客戶90%是企業或消費者,非政府機構。

自2015年我們國家政策鼓勵民營公司進入衛星和火箭領域,商業航天正成為一條火熱賽道,被各路資本看好。

據了解,截至目前,目前市場上出現以製造商業火箭為業務的公司有5家,包括2家航天集團設立的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航天科技集團的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和3家民營創業公司(零壹空間、深圳的翎客航天、北京藍箭空間)。這3家創業公司分別獲得了幾千萬到上億不等的融資。

與SpaceX等外國公司相比,中國的民營火箭公司在政策土壤、資金渠道等諸多發展維度中截然不同。

中國航天科工第四研究院副院長,兼任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鏑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有三大「難」。第一是技術和人才的難關,火箭的技術門檻非常高,做一個火箭需要大量的配套商,發動機、艦艇結構、各種電機系統等,對於一個沒做過航天的公司來說很難;第二個是資本的難關。資金不夠雄厚的話,承受不了發射失敗的風險,火箭是越發越成熟,成功的概率越高,首飛的話風險都特別大。一枚火箭成本少則幾千萬,多則上億,可能一次失敗,公司就會遇到很大問題,盈利周期比一般科技產業長;第三是政策難關,國家現在正在探索、編製各類規章制度來支持商業航天,還需要一個過程去完善。

不久前,零壹空間CEO舒暢透露稱,由公司自主研製的OS-X火箭將於2018年6月進行首次商業發射,實現中國民營商業航天領域零的突破。

未來,我國能否也擁有像SpaceX一樣優秀的企業脫穎而出,值得期待……


推薦閱讀:

TAG:SpaceX | 伊隆·馬斯克ElonMusk | 特斯拉汽車TeslaMoto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