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重建的洛邑古城
洛陽重建了清代留下的老城,名之曰:洛邑古城。
百度說:「總規劃面積系1360畝,總投資逾人民幣127億元。開發周期約10年,項目分為4期,首期規劃建設面積280畝」。
讀到這樣的數字,內心當然不平靜。
這是很大的一項工程,大到要用很多年,要涉及很多搬遷和拆遷。
重建的過程中,有多少人生活因此改變,遊客不能想見。
中午休息的時候,我順路去了洛邑古城遊覽。古城修建得很美。整體仿唐式建築,景區內有塔,有湖,有流水,陰陽調和,風水很講究,每逢節慶,還會有演員表演。
景區管理者招商了一批項目,都和傳統文化有關,很有本地特色。賣油紙傘的一家店,門外插了各色油紙傘,引得遊人駐足留影,還有賣秘制酸奶的小店,我買了一瓶嘗一嘗,口感新鮮,在別的地方也沒有吃過那樣的味道。
有河流的地方就有城市。有城市就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但近幾十年生活的現代化,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各地城市的模樣越來越相似,特色的民居消失了,古老的行當消失了,馬道和內河航運消失了……總的來說,是一種現代化集約、快速的生活取代了古老的、慢節奏的生活,是新的思維,取代了舊的思維。
而如今,古城作為城市特色的代表,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現代人走在曾經的古城,看到過去人的生活,那種想像出來的美好,那瞬間被放慢的節奏,令人置身於世外桃源,彷彿穿越了兩個時代。
城市之美在哪裡呢?在我看來,就是不同時代氣息能夠各自相安,不同的群體能夠融洽相處,作為一個人,他或她能夠在這兒實現自己的價值。
有些人為什麼厭倦城市生活?因為這裡的價值逐漸固化,讓他厭倦了對價值的找尋。
有些人為什麼離開一座城市而奔向另一座城市?因為另一座城市裡,有他理想的可能,有他存在的更完整的價值。
說到底,城市終歸是人生活的地方,所有的發展只有圍繞著人,才有意義。
洛邑古城一家賣圍巾的老店,老闆的祖上是公館,有權有勢。在動亂年代,家裡吃盡了苦頭,房產也被沒收,後來他自己把自家房產贖買回來,才有了現在的門面。現在洛邑古城項目也涉及到他的店,他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老闆說,洛邑古城的重修,確實不錯,過去周一到周五人都不多,現在天天遊人如織。
黃昏之中,我走過鼓樓,鼓樓的燈光在黃昏之中,尤為耀眼,彷彿多少年前的輝煌再現眼前。我想像著那個我沒有經歷過的年代,車馬都慢,人和人的交談需要用毛筆蘸下墨汁寫下來,需要圍爐夜話,溫一壺酒,娓娓道來,需要在月光下散步,竹影清輝。
中國的許多建築,都是木質結構,隨著年代的久遠,就需要不斷修繕,然而家族的變遷,在時代的洪流里,存在許多變數,一處建築能不能保留下來,也就存在很多變數。
在現代化的城市格局的包圍中,古城被修復,定格了一段歷史,成了回顧城市變遷的博物館,多少顯得尷尬——曾經被拆毀,如今又重建,要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這不禁讓人想到當年梁思成對北京城規劃的建議——要繞開老城,保護文化特色,在北京西邊另闢新城。可惜梁的建議在建國初期被否定,梁的城市規劃思想,在多少年後,被重新重視,只是城市管理者要付出很多代價。
余華在《古典愛情》中寫過一個故事,柳生進京趕考,經過一座城,遇到一位富家小姐,叫他:不管榜上有無功名,都請早去早回。可惜柳生落榜後,再經過那座城,時代已變,斷壁殘垣,不能尋見小姐。又三年,天下大亂,人吃人,柳生趕考經過同樣的城,偶遇小姐被賣,死於刀下。而又三年,天下重歸繁盛。
這樣的故事,讀起來,總是令人不知所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