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歲時學不好數學,就是一輩子腦子笨?

01.

逢年過節,最不缺的就是走親戚。

我剛從二姨家回來,她家有個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女娃娃水靈靈俏生生,不熊也不鬧,能喊姐姐的絕不喊阿姨,反正我是挺喜歡這姑娘。可惜二姨不這麼想,她女兒在屋裡玩電腦時,她跟我吐了一大堆苦水。

二姨愁眉苦臉:「我閨女就是數學不行,回回考八十多分,你還別說,這小姑娘腦子笨學不好理科,說不定是真的。」

「還有,她膽子挺小的,上次帶她去X地的歡樂谷,她連摩天輪都不敢坐!這長大後會不會不敢面對困難?」

……二姨,我也是小姑娘,我也是理科狗啊!

……二姨,我六七歲的時候,都不敢靠近教學樓的護欄,那我現在還敢玩雲霄飛車呢!

問題是,她才六七歲啊!

02.

發展心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卡羅·德威克博士對智力的「整體理論」和「漸進理論」做了區分。而我二姨,絕對可以算「整體理論」的堅定擁護者了。

整體理論的特點就是,傾向於用固定性的,整體性的角度去描述人。整體理論者最常用的語言是:「某某在某方面很聰明。」比如「我就是腦子笨,數學就是學不好。」或者「我就是不能在人前說話,這是天生的。」

也就是說,整體理論者把自己的能力看作一個固定的,無法改變的「整體」。他們傾向於用「好」、「壞」等判斷性定義評價自己。

相對來說,漸進理論就完全是另一種方式了。

「漸進理論」又被稱作「學習理論」,採用這種學習模式的人,更傾向於用這樣的句子描述自己做事的結果:「我數學考好了是因為我有認真複習。」「我英語失利是因為我聽力不順,辭彙量不足,我要彌補這個缺陷。」

漸進理論者,更傾向於把自己看成是可塑造的,認為通過合理的,正確的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新手也可以成為大師。

03.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情景,我們隨處可以聽見「哎,我就不是學習那塊料。」然後直接放棄,「我就是膽小嘛」於是從來都沒有大聲在人前說過話,「這都是你們年輕人/老年人/男生/女生做的東西,我才不要做」於是放棄了並非不合理的選擇。

事實上,採用哪種理論,對人確實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一個「漸進理論」者在遇到困難時,傾向於尋找方法,作出在自己當時心智層面上合適的決策,他們可能更傾向於把困難當成磨練自己的契機,但是整體理論者卻未必這麼想,譬如那個小姑娘,接受了我二姨的「女孩子腦子笨學不好理科」的概念,如果她下一次考試依然不盡人意,她就會下意識地在腦海里印證這個觀點,可是,確定完「自己不聰明」以後,她還會再認真學習為這次考試失利找原因嗎?不會了,因為她已經認為自己「學不好理科」,已經為自己找到理由了。

採取「整體理論」方式、非常聰明的小孩子,與那些不太聰明,卻採取了「學習理論」方式的小孩子相比,在接受挑戰時更易急躁、大亂陣腳。事實上,在那些最聰明的小孩子中,有一部分人在遇到挑戰時最易採取「無助反應」,因為他們需要一直追求、維持一個完美的形象,但是畢竟人人都會遇到困難,這一形象一旦被擊碎,人往往也就更難走出來。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失敗可能更像一場危機,他卻看不到背後成功的機遇。

但是,能夠從每次(無論好壞)經歷中獲得心得,積累經驗的人,才能一路走下去。

04.

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皮格馬利翁效應。(我記得高中英語課本有所介紹)

這個典故的出處大概是:塞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性情孤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現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人像,相伴之中,竟然愛上了自己的作品。他祈求愛神阿芙羅狄忒賦雕像以生命。阿芙羅狄忒感其誠意,就使這座美人雕像活了起來。

而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事實上,當一個人相信「事情是可以改變」的時候,這件事往往就會或多或少地向他所希望的方向改變。甚至別人的期待,也至關重要,《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就曾提到:以人的現有表現期許之,他不會有所長進,以他的潛能期許之,他定可不負厚望!

追求卓越的關鍵,就在於要堅持充滿活力、長期的學習過程,而非滿足於原地踏步,固步自封

所以,親愛的,你現在持有的,是哪種理論呢?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Miss祈涼(emmm-aliang)


推薦閱讀:

有哪些建議給初到杭州的知友?
預算只有30元,可是又想要一個愉快的夜晚
如何挑選優質雞蛋?常見的煮蛋方法又有哪些?【烹飪技巧】
【女生問答2】一位暴食女孩的來信
南京有哪些值得一去的餐館,館子里一定要嘗試的菜式有哪些?

TAG:大學 | 學習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