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何認為「應試壓力」不是那根殺人稻草?

有媒體報道,四川巴中一名高二年級的中學男教師劉某墜樓身亡。從調取到的監控視頻顯示,劉某為自殺性墜樓,校方發現後,雖然進行急救,但劉某已無生命體征,救濟中心宣告死亡。知情人透露,自殺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班級的成績不理想,而導致的惡果」。

多年來,大凡發生在校園的自殺性事件,基本上都是學生。小學生,中學生自殺,會被貼上「應試壓力」的標籤,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就更為繁雜,情感問題,科研問題,潛規則問題。但對於教師而言,就因為自己的班級成績不理想,就選擇跳樓,大抵是說不過去的。

多年來,輿論上一直在批評「應試教育」。可批評歸批評,但不能胡亂批評,或者不著邊際的去扣帽子。多數情況下,大凡學校中發生自殺性事件,人們很自然的就想到「應試壓力」,而且能較為妥當的將因果關係復盤到無懈可擊。在這種較為籠統的邏輯中,絕大多數人會被輕易被帶到溝里。表面上看來是明辨是非,可實際上卻是一種思維上的偷懶。只要發生在學校里的悲劇,就覺得是「應試壓力」帶來的惡果,這種帶有有罪推定的邏輯,其實是思維偏見上的一種病。

說到底,在學校里自殺的人,相對而言還是少數,基本上算是小概率事件。同樣是自殺,哪怕是因為一樣的原因,可自殺地點不同,人們的認定就不會相同。這也說明,在面對自殺性事件的時候,多數人會被「帶節奏」,所推定結果也只是內心想要的結果,而非事實本來因果。

熊培雲寫過一篇題為《不要活在新聞里》的文章,以他的看法:「不管是國家還是社會,不能局限在新聞里那些「小概率事」,更不能通過幾篇新聞報道就得出悲觀的結論」。說到底,新聞是媒體生意,同時媒體也有創造意義的衝動。從這個方面去看,大抵新聞不只是一種信息增量的載體,更重要的是作為普通讀者,要學會思維和判斷上的增量,而非人云亦云,腦袋成為「跑馬場」。

所以,在面對「應試壓力」這個萬能背鍋標籤的時候,人們便陷入集體無意識。在認定應試教育有問題的情況下,會覺得相關的問題都是「應試教育惹得禍」。所以,「應試壓力」這個辭彙近乎成為校園自殺者合法性的標籤。好像他們的自殺與他們自己無關,而是應試教育的錯。

我一直強調,不能因為所處環境有問題,就給自己的墮落或者消極找理由。真正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外界因素少不了,但決定性因素還在自己。我甚至認為那些動不動就選擇以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而獲得解脫的人,實際上在遇到困境之前,他們的內心就已經出現問題,而困境的到來,也只不過是打開他們的潘多拉魔盒,讓其萬劫不復。

對於年齡較小的自殺者而言,我們可以說是因為心理沒有完全成熟,而導致自我認定上的過失。但對於那些成年人而言,就憑一句「應試壓力」去概括自殺之因,是很站不住腳的。甚至這種「有罪推定」的邏輯中,並非為自殺者悲哀,更多可能是為誇大應試教育的負面作用。但這樣的誇大,非但不解決問題,甚至可能是蒙蔽事實,讓人們越來越不反思,越來越陷入困境。

中國的家長們看起來都很聰明,一邊叫罵應試教育各種不好,一邊卻給自己孩子頭上更多籌碼。我常常覺得,真正的問題可能不只是「應試壓力」的問題,而是作為整個社會中,人們為得到更好的資源,而不顧一切的向前沖,這種情況下,自然就會盲目,自然就會焦慮,自然覺得壓力大。

可面對些隱形的事實,誰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問題,於此就會用一個大概念「應試壓力」一筆帶過。久而久之,這種向外推卸的思維就完全形成,而對於自我反思,自我修正的意識近乎喪失。不得不說,我們所認為的很多不堪里,實則是因為我們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有問題。

對於一個49歲的男教師而言,相信經歷的「人生困境」也不只是這一件。稍微有常識的人,用常識的頭腦思考一下,就覺得自殺的原因和班級成績不理想很難無縫勾連。工作畢竟是工作,再不濟也就是辭職回家。更何況我們很少聽說因學生成績不理想,老師被解僱的情況。種種因果都難以實證,是「應試壓力」促使他跳樓。比起「應試壓力」而言,我更願意相信逝者本身的內心出現「病灶」(心理上的堵塞)。

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用生命買單,才能凸顯其中的荒唐。應試教育確實有弊病,但弊病本身並沒有殺人的能量,而導致殺人的能量往往是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所決定的。這也是為何面對一些自殺者,人們總會感覺意外,甚至去揣測。因為每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樣,同樣的力量打在不同人身上,有的人就疼一下,有的人就死掉了,可對於力量本身而言,很可能都沒有殺心,而殺心往往源自每一個人的內心。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首發微信公眾號:qingnianxuejia。

推薦閱讀:

TAG:應試教育 | 自殺 | 跳樓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