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史學家對俄國十七世紀初大動亂起源和實質的評述
在史學研究中,伴隨著莫斯科留里克王朝末代沙皇費奧多爾1598年死後,俄國發生的一系列嚴重王朝危機相關的事件被稱為大動亂或大動亂年代。這一用詞始於當時的外交衙門書記官格里戈里·科托希欣,他於1664年逃離俄國並在瑞士寫下有關俄國政治秩序和社會情況的著作,用了「大動亂年代(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或「大動亂(Смута)」來指代俄國17世紀初的歷史事件。
學者們對大動亂的結束時間認識基本一致,即1613年縉紳會議選舉米哈伊爾為新王朝第一位沙皇。但對大動亂的開始時間看法不一,如普拉托諾夫從1584年伊凡四世去世算起;更多學者如克柳切夫斯基則認為從無子的沙皇費奧多爾·伊凡諾維奇1598年死後無繼承人時就顯露出了動亂的徵兆;]西方學者梁贊諾夫斯基贊同1598年的觀點,而當代俄國史學家例如薩哈羅夫則不認為以1598年伊凡·卡里達王朝終結,縉紳會議選舉鮑里斯·戈東諾夫繼承俄國皇位作為大動亂時代的開始,指出在1601年俄國自然災害開始,出現了「大動亂的跡象」。莫斯科大學歷史系教授馬拉克夫(В.И.Моряков)進一步指出:「大動亂的加劇由於伴隨著第一個冒充者的出現」。當代俄國著名史學家帕甫連科(Н. И.Павленко)更一針見血地提出「大動亂開始於冒險家偽德米特里一世」。根據筆者統計,目前俄國史學家大都持此觀點。
同時俄國歷史學者們對大動亂開始的原因及實質也各持己見。卡拉姆津把「大動亂」稱為俄國社會各個領域的腐化墮落。而索諾維耶夫認為,大動亂就是道德和精神的崩潰解體。[8]科斯托馬羅夫則指出,大動亂的出現是天主教對俄國滲透擴張的陰謀得逞的後果。[9]克柳切夫斯基指出:大動亂是社會機體的疾病,根源是因伊凡雷帝的統治引發的不滿以及因鮑里斯·戈都諾夫的治理而加重了的這種不滿。普拉托諾夫認為,大動亂是一場社會運動,產生於俄國社會上層,但逐漸將廣泛的民眾階層帶入這一活動軌道中。大動亂是複雜的不同政治力量利益訴求的交織,當然也包含了個人的利益和慾望。他將大動亂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開始於「朝代之爭」(династическая барьба),莫斯科公國的寶座在戈東諾夫,羅曼諾夫和舒伊斯基各派之間爭奪,而第二個階段也稱「社會階段」(социальный этап)的基本內容是對抗狀態,「下層民眾階層 反抗上層,無產者和赤貧階層反抗富裕階層和貴族」。最後是民族時期(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период),各個社會力量代表同外來入侵者的戰爭和最終推選米哈伊爾·羅曼諾夫。
在革命氣息激昂的上世紀初,關於「大動亂」的概念被蘇聯史學家們拋棄,這一歷史階段被賦予「第一次農民戰爭,具有反抗農奴制的明確目的,又糅合了封建統治各個集團的內部政治權力鬥爭和波蘭瑞典的入侵」。爭論焦點在於,在俄國十七世紀初的這些事件是否可以歸屬於農民戰爭的範疇,例如史學家斯米洛夫(И.И.Смирнов)對波洛特尼科夫(И.И.Болотников)領導的起義的評價,或者根據茲明(А.А.Зимин)的看法,在1603年至1615年發生的事件都是劃歸這一範疇。除此以外,蘇聯史學界將大動亂更多的理解為「被壓迫者反抗剝削者的高級形式」,其代表學者除斯米洛夫(И.И.Смирнов)外還包括布甘洛夫(В.И.Буганов),考林茨基(В.И.Корецкий)等。
當代俄國著名的研究「大動亂」問題的學者斯科累尼科夫(Р.Г.Скрынников)在其專著中提出「所謂大動亂事實上就是國內戰爭(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持此觀點的也包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А.Л.Станиславский)。當代俄國學者對該問題的看法更趨向於視為一個涵蓋了當時俄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階層,由社會政治鬥爭,民族獨立和壓迫構成的系統性危機。現代學者重新啟用「大動亂」這一詞語,首先強調的則是「思想的驚惶不安」(смущение умов)。正是由於這種思想上的不安導致了傳統道德倫理的改變,社會習俗的墜落,無休止和不擇手段的權力爭奪,不同社會階層彼此之間的矛盾衝突激化以及外國侵略者的武裝干涉,種種上述情況,最終將當時的俄國帶上了災難的邊緣。(作者:謝一平)
推薦閱讀:
TAG:俄羅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