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道菜最多吃三口,清朝的皇帝有這麼憋屈嗎?
在網上看到一篇奇文,說清朝的規矩很嚴格,每道菜皇帝最多吃三口,吃完三口以後侍候太監會把這盤菜放的遠遠的,皇帝想吃也夠不著。
還說這是祖制,是出於安保的目的,不讓別人知道皇帝的喜惡,預防有人下毒。
網路上太多相似的論調,各個言之鑿鑿。腦補一串串被害妄想症到自虐的清朝皇帝。
這是真的嗎?
必須不是真的。
首先,侍食太監的作用不是掩飾皇帝的喜惡,而記錄皇帝的口味。
按照《大清會典》的說法,御膳房僅承辦皇帝一個人的御膳烹飪事宜,后妃、皇子及福晉的膳食,御膳房只供應原料,具體烹飪則由其所在各宮的膳房負責承辦。
御膳房400多號人,只做皇帝一個人的飯,提高服務水平那是必須的,所以有一個「膳底檔」制度,由侍食太監把皇帝吃飯過程中的每個細節都記錄在案。
這麼做,圖什麼?
就是為了研究皇帝愛吃哪一口,喜甜還是喜酸,喜咸還是喜辣,以便改進膳食製作。
而且,康熙、乾隆二帝多次下江南巡幸,沿途在品嘗了蘇州菜後十分欣賞,直接招了當地廚師入宮供奉,一時「蘇造」菜肴盛行宮中。
皇帝要是連愛吃什麼菜都要藏著掖著,不敢讓人知道,那不是天下至尊,那是揮刀自宮的岳不群。
其次,為了預防下毒,御膳房有兩種措施。
滿清皇帝隊伍的一員、溥儀先生,曾以當事人的身份有所介紹,這是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並且為了同樣的原因,菜送來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太監嘗過,叫做『嘗膳』。」
最後,滿清自康熙時代開始,便盛行小廚房制度。
也就是說,皇帝自己弄了個小廚房,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加餐,這不歸御膳房負責。加餐的膳食品種由皇帝任意選擇,更適合皇帝的口味。
到後來,皇帝的實際進餐在於加餐而非正餐。
御膳房提供的正餐,就流於走形式。正餐中的菜點,大都作為恩賞之物賜予他人食用,以顯示皇恩浩蕩。
只能吃三口的這種安保措施,還是洗洗涮了吧。
本文作者是生薑烏梅,圖片來源於網路。
轉載使用,請獲取授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