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心理正常和心理異常?
02-21
心理學問題
這個話題,我不打算正面回答。儘管有很多的教科書式的答案。比如,每個具有諮詢師執照的人都曾經被培訓如果做正常與異常心理的劃分。還有權威的DSM等手冊可以作為指導。我不願意去正面回答(儘管答案是現成的),因為,這個問題無非指向兩個意義:
評判別人評判自己評判別人,我不主張這麼做。南希麥克威廉姆斯在她的《精神分析診斷》一書中反覆強調,診斷會讓當事人感覺到被歧視的感覺。「你強迫,你歇斯底里,你分裂樣人格,你不正常心理」,這些話就算從專業人士嘴裡說出來,也會讓聽者產生被歧視的感覺(專業人士是一貫以"中立"標榜自己的),更別說兩個普通人之間彼此評價了——除了侮辱與指責,我看不出還有什麼別的意義。
(所以南希在他的書中給每中人格特質都分配了若干名人作為代表:馬丁路德金就是強迫人格、某某就是歇斯底里人格,等等,竭力讓讀者體會到,不同的人格特質只要用對地方,就不是病態,而只是一種特徵。)
如果作為自評,就更沒有意義了。
capa的老師又一次在講強迫性人格的時候問大家:你們誰自我診斷為強迫性人格?一般的人舉手。老師又問,你們誰自我診斷為歇斯底里或者自戀型人格或者其他的?幾乎所有人舉手。老實說:不用奇怪,因為這些特質就是人類發展的過程,我們長這麼大,如果沒有經歷過這些心理特質,那倒不正常了。我們都曾經分裂、偏執,在那之前我們都曾經自閉、妄想,我們都曾經嬰兒化的自戀,我們都曾經是控制狂,我們都曾經歇斯底里。甚至於,以上特質當我們長大了還依稀存在。如果作為自評,想證明自己「沒病」,不用進行心理諮詢,我勸你還是省省力氣吧。我們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僅僅是「神經症性」狀態而已。因為我們從生到死都生存在矛盾當中,生與死的矛盾就是最根本的矛盾。身處這些根本矛盾之中,我們誰能沒有內心的衝突和矛盾呢?誰聲稱自己沒有,誰才最應該去治病——那才是病的不輕呢,都睜著眼說瞎話了都。
人,一生中,進行一次 「以探索自己為目的" 的心理諮詢是非常正常而且健康的。應邀!
正常意味著沒有太大偏差,傾向健康的心理:不管是否健康,老天對我們很公平的地方是每天24小時,吃喝拉撒睡,無可避免。
如何把日子過好對不管是正常健康還是異常都很重要。
如果有興趣和資源,探索探索是如何形成這樣的,自身的願望是怎樣的,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與這些願望遠離,如何獲得所渴望的,如何改善生活等等,會是很有意思和有意義的事情。
利益相關: 曹舟力 杭州 心理諮詢師
圖片來源: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諮詢》的課件是的…… 明天上課對新一年級的大學生要講。儘管WHO那樣定義,我一般講張海迪和霍金,所以健康不健康不是關鍵,一個人自己能活的怎樣,對這個自己來說是全世界。 不管所謂幼年的世界是如何的,成年的這個人在一步步構建自身未來的世界,這個選擇權是有的,關鍵是給了誰,怎樣的維度。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