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不僅不適合中國也不適合現代產業
02-21
本文的開頭,我想起看這篇文章的讀者思考一個問題,手機可不可以做的像珠寶首飾一樣,用黃金做外殼再鑲顆鑽?工匠精神的定義,概括的說來是指一種精工的理念。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工匠精神源於日本,在遠在歐洲的德國,也對工匠精神甚為提倡,甚至在諾基亞、摩托羅拉這些歐美公司的身上都能看到工匠精神的影子。
工匠精神之所以出現,以日本為例,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經濟開始發展,同現在的中國一樣,是給歐美國家做代工。最初生產技術含量較低的紡織品,而後轉而生產電子產品,後來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產業。
日本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便是產品質量,以質量壓倒競爭對手,因此需要培養所謂「工匠精神」,對內作為一種文化激勵產業工人,對外也可以作為一種宣傳手段。但是,如果注意到互聯網出現以後的電子產品轉型,就會發現,日本的電器行業在互聯網出現之後大規模的遭遇了危機。如日本的電子遊戲行業,八零後都是玩日本遊戲長大的,可是日本遊戲至今仍將主要精力放在主機遊戲上,追求遊戲畫面的精緻逼真程度。而不去開發網路遊戲。要知道網路遊戲的市場比主機遊戲大百倍不止。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摩托羅拉和諾基亞身上,諾基亞手機的質量有目共睹,我多年前買的一部諾基亞手機,在諾基亞公司被微軟收購多年後的今天仍然運行良好,不過我還是不用它了,畢竟連微信都上不了。也許有人會說,這是不創新的結果,跟「工匠精神」沒有關係。但是我必須說一下,如果一個企業在某一行業能夠依靠"工匠精神"佔據壟斷地位,」工匠精神「就是該企業的成功經驗,該企業的高層不僅會傾力維護」工匠精神「,還會將損害該公司產業利益的新技術視為威脅進行打壓。
另外一方面,傳統大企業的另一個不利之處,傳統大企業與它的產業上下游(原料供應商、銷售渠道)有錨定關係,如果創新轉產新型產品,不僅自身會擔風險,還會損害上下游的利益。因此在「創新」方面,無疑是扎克伯格和馬雲這樣白手起家的草根更無所顧忌一些。而「工匠精神」則更適合在某一產業有長期積澱的大企業,但是這些積澱反而讓大企業積重難返。其次,工匠精神在歷史上受到的最大衝擊無疑是流水線的出現,流水線上的工人只需要短期的培訓,便能用重複的動作,大批量生產複雜產品。當然隨著自動化的發展流水線漸漸不需要工人了。以上這些段落,算是介紹一些關於「工匠精神」的背景知識。咱們回到本文開始的那個問題,「手機可不可以做的像珠寶首飾一樣,用黃金做外殼再鑲顆鑽?」可以是可以,諾基亞也的確干過類似事件,問題是,如果新技術出現手機升級換代,這個鑲鑽的手機你扔還是不扔?
其實,工匠精神源於產業結構變化緩慢的前工業社會,在工業社會早期也有實用價值。熟悉日本歷史的朋友可能知道,日本自古就是工匠國,日本的精工產品不只有現代的電器,古代的日本刀更是工藝精品。但是,互聯網以及人工智慧的出現讓產業升級的速度變得日新月異,根本沒有等到你精益求精,取代你的新產業就出現了。因此可以說「工匠精神」不適合現代產業。就像馬雲和扎克伯格這樣的草根可以毫無顧忌的創新一樣,沒有積澱反而中國的後發優勢,雖然有些人覺得這樣很浮躁。我只能說這些人的浮躁感源於原始社會遺傳下來的某種不適應快速變化的動物本能。這就是鄙人的個人觀點,歡迎各位反駁。
推薦閱讀:
※匠人丨從《小小發明 100 例》,到 1000 支木棒拼成的埃菲爾鐵塔
※老磚匠這兩個本事,現在磚匠都不會了
※中國為什麼沒有工匠精神
※修鞋,修鋼筆,修鐘錶的匠人還能生存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