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指環王》電影里學英語(1)——Galadriels Narration (I)
剛剛開通了專欄,以後就在這個專欄下寫了~ 這兩篇單獨的文章也收在專欄里(本文拆成了兩篇,前言獨立成篇),敬請關注!
《指環王》電影中英語語言現象漫談 - 知乎專欄
====================================================================
前言——你和英語的故事
這兩日,驚悉陸谷孫老先生駕鶴西去,心中悲痛無限。陸老大名在翻譯和英語教育界都是如雷貫耳,即便對於普通人而言,其主編的英漢大詞典,想必是幾乎所有英語學習者人手一本的寶典吧。
詞典編纂雖然是陸老生前最主要的工作之一,但是,他卻非常反對「唯辭彙」論,彷彿英語的好壞可以由掌握了多少單詞量來反映。陸老曾經說過,「Every word has its story」,我想對於詞典編纂者來說,每個收錄的單詞,都視如自己的孩子一般,有生命,有故事。
這恰恰是長期以來在英語教育界(尤其是應試培訓界)的所謂「辭彙課」等推崇的「每天背多少單詞」等方法所嚴重欠缺的深度和情懷。這種方法太急於速成,若有類比的話,可謂是「快餐」乃至「興奮劑」——事實上,如果沒有相應的語言體驗支撐,僅憑背單詞所得來的辭彙永遠都不會是自己的,而所獲得的「成就感」也會迅速在學習者發現自己幾乎用不出來這些辭彙後,變成了一種沮喪感。
對於陸老的「Every word has its story」,我想補充的是,對於我們廣大英語學習者而言,一個單詞的故事不僅僅是對於單詞本身,更是我們自身在學習過程里的個人體驗——你和這個單詞之間有什麼故事?它可能是出現在一個讓你困惑的廣告上的一個單詞,等回家研究後才豁然開朗;它可能是你最喜歡的一個明星在一次採訪中說出的一個短語;它也可能讓你一說出口就迎來了異性的羨慕的一句話;它也可能出現在你查看外國的產品說明書上,百思不得其解;它甚至可能曾經讓你尷尬難堪……等等。
不要小看這些體驗,這些片段記憶以機緣巧合的形式讓你和這些單詞和語言現象相遇,引發的形形色色的小想法小情緒,才是你和這個單詞之間最深刻的秘密,讓它們入選了你的辭彙庫,從此成為你的好朋友。回想一下,這哪裡是傳統的辭彙課的體驗,這分明不就是你在牙牙學語時,一個個的記住你的母語辭彙的經歷嘛!而由這些經歷造就的形形色色的辭彙庫,豈可與枯燥硬背的那些快餐等同?
因此,辭彙學習里,辭彙和其他語言現象本身只是一部分,而你與它們相遇的場景,才是增加你和它們的熟悉親近度的重要因素。那麼怎樣才能遇到這些單詞呢?現在的中國,普通人要在生活中完全避免接觸英語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恰恰說明,對於廣大的英語學習者和愛好者而言,生活里的英語資源已經隨處可見了。這裡謹提供八個字:無所不獵,細水長流。
對於這些資源里的英語,我們要抱著好奇寶寶的心態,卻像獵人一樣,一點點地檢視是否有讓你動心眼前一亮的語言現象的存在——如果有,就捕獲之。這種心態下,把一個個尚未知曉的單詞,看成一個個以自己的故事和你相遇,等你捕獲的寵物小精靈,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堅持這些習慣,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發現,之前那些單詞書在你自我修建的辭彙庫面前,是多麼的單薄。
在現有的眾多資源里,國內英美影視劇的資源豐富程度,甚至可以與英美國家本身相媲美。這是這一代英語學習者的幸運,因為相對於前人的學習經歷,影視劇不枯燥乏味,又有連貫的場景,更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英美國家的社會風情和文化習慣(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是英語學習豐富的寶庫,也是你作為一個「單詞獵手」,最大的狩獵場之一。
因此我想寫一個英語影片里的語言現象漫談——漫談,而非系統化的介紹,因為如果是後者的話,可能就少了不少趣味。因此,我選擇我認為有意思的語言現象作為談論點,一個個點這樣的談論,比較符合現代讀者的碎片化的閱讀習慣。本文里所列的語言現象點是按照影片里情節橋段分組,大致按照時間順序來,非常方便大家有興趣的話回去復看,有更多體會。
我想選擇的目標影片是大名鼎鼎的《指環王》三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簡稱LOTR)——一者,這三部影片本身質量上佳,畫面精美,其中第三部更是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為同類題材中罕見;二者,與其史詩般的劇情相應的,是經常如詩如畫的台詞,很耐品味把玩;三者,影片節奏適中,台詞密集度非常適合英語學習;四者,該劇眾所周知,老少皆宜,名氣很大。
在這裡,我想寫一個系列專欄,幫助大家從英語學習的角度「榨乾」這部絕世好片。目前暫定採取每周一至二篇的頻率。本人純粹作為一個多年的英語學習者和愛好者,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影視劇觀片過程中,對所涉及到的語言現象所產生的體會,完全是個人見解,歡迎大家指正交流!
======================以下是第一篇正文=======我是害羞的分割線===========
絕妙的開場——Galadriel』sNarration (1)
大家對指環王的大幕開場還有印象否?漆黑無邊的銀幕,慢慢的是精靈語的句子出現,然後是英語女聲的開場白——
The world is changed.
I feel it in the water.
I feel it in the earth.
I smell it in the air.
Much that once was is lost,
for none now live who remember it.
主題曲幽然升起,黑屏中也漸漸浮現出The Lord of the Rings的字樣。
這一經典的開場畫面相信很多人都記憶深刻。這女聲就是後面高貴的精靈女王的聲音。作為中土世界裡等級最高的角色之一,由她來講述來龍去脈,來開啟大家的魔幻之旅真是再合適不過了。這幾句詞應該是托爾金指環王原著中拿來,作為如此宏大的整個系列唯一一處有畫外音,又是佔據系列之首的獨白,不愧是費了導演好大心血。這兩篇,我們來欣賞講精靈女王的開場獨白,討論一些有意思的英語現象。
大家注意到,在開篇的三個排比句(I feel it in the water; I feel it in the earth; I smell it in theair)的鋪墊之後,在主題曲透出之前,出現了這句台詞:
Muchthat once was is lost, for none now live who remember it.
這句台詞非常精彩,精彩到足以撐起整部史詩般的影片的開端。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這句台詞有個明顯特徵:辭彙極度簡單,句子整體簡潔——但是立意卻非常深刻。這種微言大義的筆法,無論中外都是上乘語言的標誌之一。英語文學裡還有一句更有名的,也是極度的簡潔,但是卻極度的震撼的一句話,想起來了沒有——「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注意,托爾金和莎翁的這兩句台詞,都用到了「be」這個動詞較為典雅乃至於古奧的意思——即「存在」的意思(much that once was和to be;到現在,英語中依然有這個含義的遺留痕迹,比如後面提到的being這個詞)。
而對於我們英語學習者而言,這句話比莎翁那句話甚至更值得玩味——因為這句簡潔而深刻的話語在英語里之所以可行,有賴於英語的語法——或者說,這句話更能體現英語語法的魅力。首先是時態的使用,比如much that once was is lost裡面:was 是過去的,曾經存在的,而is lost則表明現在不存在了。不同於漢語,英語中對於時間的表達是極度依賴時態而非額外的辭彙,這使得行文簡單而無需額外贅言——以上這句話甚至可以把前面的once去掉——「much that was is lost」,意義不變。相反,如果相同的意思要用漢語完整表達的話,估計少不了要這麼說:「曾經存在過的,現在消失了」——需要一個額外的「現在」這個詞。這點值得好好體會一下,有助於大家改變對時態的體驗。
更值得我們英語學習者關注的是,這一個小小的簡單的句子,就用了兩個定語從句:Much that once was……who remember it。個人覺得,能夠流暢熟練合宜地使用定語從句,是展現一個學習者多大程度上掌握了英語寫作邏輯的標杆之一。注意這裡,尤其是第二個定語從句的使用(for none now live, who remember it)——電影里女王讀得非常到位,在live這個詞的後面停頓了一下——能夠產生一定的「懸疑」效果,因為這前半句讓觀眾接受的信息是none now live (沒有什麼人還活著)——勢必會生出疑問:這指的是什麼人呀——而這個信息是由隨後的定語從句提供的:who remember it——噢,原來是說記的那些事的人呀。感受一下這種通過定語從句提供信息的方式,有助於我們更好的體會所謂「英語思維」。
最後,這句話里,for 這個詞此處作表原因的連詞(類似because),這種用法在聖經文本里非常多,在早期的現代英語中(大致17和18世紀)也常見。現在偶爾見於書面文體,口語中很少出現。因此,這一個小小的連詞所產生的效果是非常有意思的,和前面be動詞的古雅用法一樣,能微妙地把觀眾推向那種像聖經般的莊嚴而又有莎士比亞時代史詩的感覺上去。因此,這一句英語台詞的豐富內涵和戲劇效果絕對堪稱精彩,這些小體驗則是讀中文翻譯難以體會到的。
寫到這裡才發現,這篇只是分析了這一句話,因為本人實在是太喜歡這句萬里挑一的開場詞了!下篇我們繼續分析女王的獨白。
【本文曾首載於維信公眾號「非一流評論」 (feiyiliupinglun),轉載請標明出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