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記事:出家人通過受戒獲得戒體
2、出家人通過受戒獲得戒體
我們所學習的戒律叫「南山律」,祖師為唐代的道宣律師。
「南山三大部」,由道宣律祖著述,宋代元照律師再次註解,近代弘一律師又進行整理標註。
歷史上東渡日本的鑒真,即是道宣律師的三傳弟子。
出家之前,對佛門裡的戒律深懷敬畏,想必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覺得,這麼嚴格的戒律,一般人怎麼持守的了。但實際上,真的出了家,對戒律有了一些了解之後,才發現,不是原來想的那麼回事。隨著大眾,只要用心,都是可以做到的。
因為,戒律不是約束我們的,而是保護我們的。
就如同開車要懂得交通規則,體育運動要有訓練和比賽的種種規則一樣,修行這樣嚴肅而深刻的事情當然更要有規則,即便是一個不開車也不運動的普通人,也一定要懂得一些基本的生活規則,比如孝順父母,愛敬師長,與人為善等等,才能生活的好。否則,在生活中只會處處碰壁,舉步維艱,更談不上生活質量了。
受戒之前,我們所有即將受戒的沙彌都進行了集中的訓練和學習,分成四個班,非常密集的功課,即便是這樣,對戒律的認識和了解還是非常有限。
修行中,師父常常都是說,道在平常日用中。
其實,通常都是聽的一頭霧水。學習了戒律之後,忽然就搞通了一點,修道就是日常的點滴行持,沒有一蹴而就的,點滴的行持就需要有一定的規則,在生活中保持足夠的正知正念,戒律是最好的工具。
當然,戒律的功能遠遠不止這些,因為剃度也只有區區三年的時間,很多戒律都沒有真正開始學習,根本就談不上什麼心得體會。
原始佛教,佛陀親自住持僧團,領著他的形形色色的弟子們,行走在解脫生死的道路上的生活畫卷。
有凡夫僧、有賢聖僧、有居士、世間俗人等等。
佛陀在吃喝拉撒種種生活境界中,為當時的弟子們乃至千年以後的弟子們制定了各種各樣的規則,以確保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走的更穩,同時也教法能夠更長久地利益後世眾生。
受戒的儀式非常莊重,律藏里對受戒有詳細的描述,各個時代略有差異,但,目的都是為了讓受戒者通過一個特殊的儀式獲得「戒體」。這個「戒體」能夠讓持戒者在任何情況下做到防非止惡,用現代的角度看,這個戒體到底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說法不一樣,也有說即非精神,也非物質。但是從受完戒之後的師兄所呈現出的精神面貌和氣質來看,「戒體」確實可以給人帶來巨大的物理性變化。
寺里有一次來了一個專門研究宗教的西方人給大家講座,他對「戒體」就非常感興趣,表示很希望有機會把這個當成專門的課題研究。
當然,對我們來說,更多的期待和未知,是受戒儀式上會遇到什麼,無論我們為受戒做了什麼樣的準備,最重要的還是親自的體驗和感受。
據說,戒場會打人,傳戒的法師會用鞭子、香板打受戒者。
我們被組織看了一段台灣星雲法師講他小時候在叢林里受戒的情形,戒師問他問題,無論他回答的有理無理都被痛打一頓,打的他一點脾氣都沒有。叫做有理無理三扁擔。
前面也有法師告訴我們,他受戒的時候挨打,連香板都打斷了。
有了出家後用心用功的經驗之後,就知道有機會挨打,確實是長養修行功夫的好機會,只是現代人的根器不同以往了,這些傳統叢林中祖師精心設計的教育手段,能不能讓受戒者得到受用,也取決於受戒者的條件和當時的機緣。
不知道我們會不會挨打。
推薦閱讀:
※有人見過信佛的弟子往生的瑞相么?
※佛法修行人應該用什麼態度去待人接物?
※現在還有人讀完大正藏嗎?
※學佛應該避免走哪些彎路,有哪些好的信息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