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必須尊重長輩?
別說中國傳統道德,我不信那一套,來點新鮮的。
首先明確一點,【道德】這貨是個神馬玩意兒?
這世界上本沒有【道德】,只有無數次的各種利益,勢力相互博弈,最後產生的約定俗成的【規矩】。OK?這被裝逼的稱為【社會契約】,我們可以更裝逼的管它叫【江湖規矩】。為什麼後來叫它【道德】?因為這些契約的確可以有效的保證社會的運轉以及絕大部分人的絕大部分利益,所以顯的特別神聖(也應該神聖)。為了讓它有別於其他,我們稱之為【道德】,並給道德一詞冠以神聖的含義,方便以後什麼江湖規矩都往裡一扔,然後告訴你,這是【道德】,就不用再費勁解釋新江湖規矩的合理性了。
第二,神馬是尊重?
尊重,是一種交際禮節。它的基本意思是:1.交談時不帶侮辱性詞語。2.語言客氣,委婉。3.用敬稱。(不熟悉的人之間)4.行為上讓他人覺得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
它不包括:1.別人罵你你要逆來順受。2.別人說的都是對的。3.別人讓你幹嘛你就要幹嘛。
簡而言之,尊重是一種不卑不亢的風度加對待他人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心。
如果以上解釋看客無法贊同,那之後的解答也不用看了。
下面回答題主問題:
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尊重長輩?
我們尊重的不是長輩,而是尊重一個【人】
我們一定要儘可能的尊重每一個【人】,雖然這很難做到,因為總有那麼一兩個人會讓我們失去理智,但【尊重】是一種良好的教養,說的功利一點,它讓你看上去與眾不同一些。不是因為這個人是【長輩】,所以我們要【尊重】。這個不構成因果關係。
回到長輩這個問題,尊重長輩不是讓你什麼都聽長輩的,長輩說的話都是對的等等。如我所說,你要不卑不亢,溫文爾雅。不同意就是不同意,不答應就是不答應,不高興就是不高興。你一定要指出來。但不是以一種激烈的態度(即滿口髒話摔東西等等。),並非因為他是長輩,而是對任何的【人】,你都不應該這麼做。
最後,為什麼我們把尊重長輩提高到了道德層面?上面我已經描述過什麼是道德。尊重老人,實際上也是制衡的產物,說的難聽一點,這是老人自我保護的一個狡猾的花招。老人的經驗和智慧真的超出年輕人很多麼?也許超出年輕人,但不會超出一個成熟的中年人,因為世間就怎麼點事兒。老人的經驗和智慧不是頂尖的,行為力更是不行,要生存,除了感情的維繫,就是輿論的約束,這時候,就產生了【尊重老人】的道德。這是原始生存的產物,為什麼會延續至今呢?因為每個人都會變老,【尊重老人】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包括我們自己。
就是這麼簡單。傳統講父慈子孝,兄恭弟悌,而非只講子孝,弟悌。
現代人早已完全不知何謂傳統,只無賴般要求子孝弟悌,卻忘了父應慈,兄應恭。翻開《左傳》,第一個故事便是「鄭伯克段於鄢」,其中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悌,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所謂春秋一言以褒貶,共叔段叛亂,不像個弟弟樣,自然不寫「弟」字。稱鄭莊公爲鄭伯,是諷刺其不教誨弟弟。兩個人就像兩個國君一樣,用「克」字,是諷刺二人無親情。「謂之鄭志」「不言出奔」,亦諷刺鄭莊公本就有殺共叔段之心,否則不會等到共叔段叛亂才動手。
慈祥的老人,大抵說不出「我是個老人,你必須讓座給我」這樣的話吧。而那個於公交車上暴打不讓座的少女的老人,已不是道德問題,而是法律問題。
所謂「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應當尊敬慈祥的長輩,但得體的回敬不慈祥的老人,亦不應有爭議。
曲禮曰:「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聞取人,不聞取於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守道德以律己,而非以律人。
順安喵~。
作為一個好孩子,我從小就被無數次教導「要尊重長輩」。至於為什麼要尊重長輩,我的長輩告訴我這是因為禮貌或者是孝順。或者說,這是規矩,並且已經流傳了千年。
我們都必須做一個守規矩的人,如果我們想要更好的生活下去的話。
我是一個喜歡思考的孩子,所以我對於尊重長輩這件事情也進行過一些思考,只是那還是很小的時候。
首先是,我們尊重長輩是因為尊重年齡比我們大的人嗎?如果是這樣,那麼為什麼我們不會尊重比我們長得高的人呢?比我們重的人?比我們腰圍大的人?
年齡作為一種人的屬性,並不會和身高和體重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所以我們更多的不是因為長輩年齡大而尊重他們,而是人生經驗,或者是對於祖輩的神聖感。
或許還有一種解釋。
尊重長輩是儒家最提倡的。中國古代漫長的封建王朝,在思想上實施的「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三綱五常便於皇帝的統治,使得造反的可能性降低。
那麼延續到現在,我們仍然是如此。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做法。
那麼當我們尊重長輩時,我們在尊重什麼呢?
不久之前我的一個粉絲向我發私信說,他的一個長輩總是對他不尊重,無緣無故的罵他或者諷刺他,可是他也不反駁,倒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他的父母教導他要尊重長輩。
我告訴他是:「你首先是一個獨立的人,然後才是誰的晚輩。」
我們的教育似乎總是在潛意識裡弱化每個人作為獨立人的觀念。我們的自我意識被不斷的弱化,同時我們又不斷被強行加入各種關係。比如說,我們在學校里,老師強調的是班級榮譽。在社會教育,也總是強調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是祖國的棟樑之類的。可是我們很少告訴自己,我們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中國人,才是學生。
當我們尊重長輩時,我希望的前提是,長輩和我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只有獨立的人之間才有尊重的關係。而不是因為我們是晚輩就必須尊重。在一個依附關係中沒有什麼尊重關係。
長輩的人生經驗只能是他自己的經驗,每個人都會經歷自己的40歲。只是你提前經歷了而已。就好像大家都在看一部電影。有些人看的早,劇情已經看了一大半了。有的人才剛剛開始看。
電影每個人都會看完。
我會因為你對這部電影的理解深刻而尊重你,但是不會因為你看了一大半而尊重你。
這就是我們尊重的東西。
原文載於我的公眾號:圍牆外的人生
二維碼:
http://weixin.qq.com/r/WzkyKsnE25SkrY1J92xJ (二維碼自動識別)
關注領糖。看了樓上的回答 很欣慰
有句話很典型 很多沒素質的老人的口頭禪就是 「我是長輩 你怎麼能這樣對我!」 典型的倚老賣老『就沒人發現這其實都是長輩教的嗎?動物世界裡,老了就會被幹掉或趕走。人類很聰明啊,教導下一代要尊敬長輩,年老體衰了不僅不會被趕走,還會被後輩侍奉。長輩在還沒有衰老之前就教好了自己的後輩,一代一代如此,大大滴聰明。
尊敬值得尊敬的人,不管他是否是長輩。你覺得那些上公交車的時候一把把別人(甚至還有小孩兒)推老遠搶著上車的老人值得尊敬嗎?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傳統道德你不信,那生存法則你信不信?
古代中國人大多從事農耕,這是一個相對安全,對體力要求不高(相比於游牧民族),但卻對經驗和智慧要求很高的行業。
對,沒錯,即便是古典時代的農業,所需要的知識量也是不容小覷的。不要以為農業很簡單,這個世界上發展起成熟農業的有幾個民族?
作為農民,需要上看天文預測天氣,下知地理引河接水,還要熟練辨識各種作物的種子,葉子,花朵,天敵,益蟲,經濟作用;要了解何時插秧,何時灌溉,何時耕種;要了解何處可以種稻,何處只能種栗……再加上不少農民還有副業,比如修理農具,織布納鞋,養殖家禽,砍柴挖草……
如此龐大的課程,即便以今天的高效的大學教育,沒有十年也是學不會的。
然而那個時候可沒有農學院,既不能系統傳遞知識,也不能分析自然現象,凡此種種,只能靠村裡老人言傳身教。用控制學的話說,他們掌握的是一個經驗模型,不知道黑箱里啥樣,但他們知道輸入和輸出的對應關係,而且見得越多,對應越准。
所以自然是年紀越大,經驗越豐富。要培養一個合格的農民,真的是用經驗堆起來的!
如果說這只是日常任務,多看看也能看會的話,還有一些百年不遇的蟲災,旱災,洪災,地震……這完全要靠經驗豐富的老人才能判斷了。各種天災之前有什麼跡象,對應什麼,災難程度如何,年輕人見都沒見過,可能洪災來臨前一天還一無所知。
只有靠老人了,判斷出來就活,分析不出就死。
所以你看,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是中華民族帶血的教訓啊!
如果沒有尊重啊老人的習慣,我們民族不可能延續至今。
不僅僅是中華民族,世界上的農業民族一般都很注重孝道,古蘭經就明確提出「孝」,因為中東的兩河地區也是著名的農業區。
游牧民族也不是不注重孝道,只是因為草原上生存太艱難,只能在生死之際拋棄老弱病殘,讓青壯得以生存。在沒有死亡逼迫的時候,游牧民族也很尊重老牧民。
所以孝道這種東西,是古典時代各民族進化出的生存法則。
題主的思想其實不算小眾,不少年輕人都會覺得老人很煩,脾氣大,又沒有幫助。不少人嘴上不說,心裡默認。
這實在是因為工業時代的來臨,我們建立了一個高效的科學社會,可以系統,深刻地學習知識。老人的經驗不但沒那麼重要,還顯得落後時代。
當一個自認為時代潮流兒的年輕人遇上老人喋喋不休地傳授明顯落後的經驗時,年輕人就很容易感到不耐煩。
其實「聽老人的話准沒錯」這種,不能說他們說錯,但老人的話可能已經不再適用了。
比如坐月子,要求產婦一個月不洗澡,大夏天還要捂著被子。結果就造成了悲劇。
坐月子中暑身亡!怕女子落下"月子病" 夏天捂被子活活熱死?news.e23.cn其實這個事在古代不算錯,古代衛生條件不好,水不幹凈,保暖能力也差,這樣做可以減少感染和受風寒的可能。但是現代社會有空調,有乾淨的熱水,何必這麼折磨自己?
可問題是那些老人不知道啊,他們只知道「產婦——坐月子——不洗澡捂被子」這樣一個簡單的對應關係,所以哪怕21世紀了,還簡單地套用19世紀的經驗,釀成慘劇。
可是老人又有什麼錯呢?中國發展的太快了,30年前還和非洲一個樣,現在北上廣深都發達國家級別了,過去的經驗用不上了。
所以我們年輕人,要尊重老人,但不能盲從。
本來就是傳統道德。
儒家教化下的農耕社會,靠天吃飯強調經驗,靠地吃飯不易遷徙,靠體力吃飯重視人口,這是一個逐步穩定積累壯大的過程,年長者有更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更多的財富物質積累,也處於生育鏈條的上端,自然形成長老權威下的宗族秩序,於是有父父子子長幼尊卑。所謂四維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是父子之敬,悌是兄弟之敬,都是在強調晚輩對長輩的尊敬。
現代社會宗族再瓦解,個人再原子化,中國人骨子裡的東西還是不會變,對血緣、親緣、鄉緣的推崇印在腦子裡,對祖先和家庭的信仰不會變。就算小家庭了,你也還得尊敬你的直系親爹、你的老丈人,這些關係是再原子化都割裂不了的。
走出家庭,在社會關係上也是一樣。傳統社會中廣泛存在著擬血親模式的師生關係,連不上檯面的幫會也一樣,都得拜老頭子,同樣是在強調長老權威,尊敬長輩。建國後,大型國企工廠也有「拜師傅」的傳統。至今,官辦單位中,以年齡來確定職務、級別,依然是常見的思路。單位見了老同志,都得是禮貌恭敬的。
不尊重就會-1s
因為德高望重,而不是倚老賣老
因為要「尊重人」,長輩也是人,所以要尊重長輩。
中國清朝以前的統治方式是政府管到家族一級,家族內部和家族附庸就由族長和族老管理。那時候的家族很大,一個縣只要控制好幾個家族就夠了。有些家族太分散的,就由鄉老管理,所謂鄉規民約就是鄉一級的地方法。
為了強調這一分層統治方式,就出現歷朝歷代強調孝,甚至提出以孝治國。西方基督教文化就全然不同,開始是天主教認為牧師才能和上帝溝通,那時的統治是以教區、教堂為基本單位的。後來新教興起,提出上帝之下人人平等,削弱了教區的力量,統治單位細化到了每個人。以上所說是想說明孝並不是天然正確的現代中國是很尷尬的,舊的家族管理不再存在,人人平等受到打壓,官本位等級制度不敢公開承認。所以,基於已經沒落的家族統治的孝的影響力已越來越來越弱,而由孝延伸出來的尊重長輩老人也就沒力基礎。所以,我的主張是不用特別尊重老人,但是,如上面各位所說,要尊重人,因為我們是同一種族,屬於同一個基因群。長輩身上可以學到人生經驗,要禮貌,要回報,要感恩。
一個人會被他人尊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品格,二是利益。品格主要是通過個體的行為來體現的。利益有很多種,有貨幣上的,也有經驗和技術上的。
古時社會發展速度相對緩慢,信息閉塞,一個人的見識和閱歷往往與年齡呈正相關。所以年紀大的人在行為處事上會顯得相對更加成熟睿智。因此他們相對於閱歷見識淺薄的年輕人更加值得尊重。
但是,步入現代社會之後,媒體和互聯網興起,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一個人的見識和閱歷通過互聯網與媒體就可以提高,而不再只是依靠親身體驗。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許多固守於自己生活小圈子的老人已經和這個時代產生了代溝。他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已經落後於這個時代,所以這些老人常常做出與這個時代主流價值觀相悖的事情。
另外,古時的的技術與經驗的傳承主要依靠老一輩們的手口相傳,而步入現代社會之後,專利制度的出現和成熟,徹底改變了經驗與技術的傳承方式。
綜上所述,古時老人大多都值得(會)被尊重。我國在人倫方面的價值觀,主要是由傳統的儒家文化繼承發展而來,所以會保留一些例如必須尊重老人之類的觀點。
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社會養老壓力越來越大,政府為了降低社會養老的財政負擔,必定會加大宣傳「 孝 」文化,以此來鼓勵家庭養老。而尊老就是「孝」文化的一部分。傳統的確不是非要照做,但問題是要算清拋棄它的收益和成本。不應為拋棄而拋棄。
我猜題主是問「尊敬」而不是「尊重」。因為任何人都應該被尊重。
如果是倚老賣老無理取鬧的,或許沒有必要尊敬,因為傳統道德對老人行為也有要求。雙方都背離社會契約倒也問題不大。
如果是個善良慈祥德高望重的老人,尊敬的收益常大於不尊敬,也並沒有什麼成本。這樣的老人若是有幸遇到,可以學到很多受用終身的東西。晚輩的擁戴也是他們應得的。
傳統文化里本來說的也是第二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