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做與自己專業無關的事情?
中學的時候就有人喜歡不務正業然後去鼓搗一些電腦方面的東西,然後就有好多人羨慕。大學的時候,還有好多人自己的專業不學,然後去賣弄一些自己掌握的還不行的文學。。。說實話,都根本不行,還自己感覺良好。。。請問這是什麼心理?
——————————————————————————回復:匿名用戶我就搞不懂,為什麼我們大部分人總是喜歡做與自己專業或者工作無關的事情,有些人就是進入了自己喜歡的專業,然後就不再喜歡這個專業,就愛去搞這個專業不太涉及的,然後從中獲取一些虛榮心。。。。為什麼會這樣?
我周圍很多人,他們從事各種不同職業,不約而同地向我抱怨過一件事,曾經如何力排眾議終於將自己的興趣變成職業,他們也曾被人說過勇敢,也曾經見證了夢想照進現實,但是之後有一天他們迷茫了。日復一日的工作並不如自己想的那麼充滿激情與挑戰,為了不挨餓,一步步地妥協著,最初的熱愛被麻木倦怠取代,然後他們問自己:費了那麼大的勁追隨內心,到頭來和別人一開始就妥協有什麼不同?
我也是這樣的,學藝術的我曾經一直相信自己是會發光的金子。今天我才意識到自己並沒有成為藝術家的天分。而這個世界上只有瘋子和藝術家才能心安理得地任性做自己。為了賺錢,我的設計被妥協了,沮喪之餘我才看到我那些不務正業的愛好是多麼重要,它們把我從沮喪里拔了出來,讓我重新覺得活著真有意思。
我前男友有天對我說,知道你有一點對我影響很大嗎?你從來不嚷嚷無聊。是的,我說的最多的就是時間不夠用啊,怎麼有那麼多有趣的東西啊,捨不得睡覺啊(我平均每天睡5-6小時)所以之後我對那些向我訴說工作乏味的朋友們建議:找尋新的興趣點吧,不斷發掘興趣點,來填滿所有空虛無聊的時間。
讓自己變成一個有趣的人,在我看來比成為一個事業成功的、叫人敬仰的人更重要。
人生才是最大的事業,不是嗎?我看到今天的中國,太多人自私自利地活在別人的價值觀里,因為我們從小的榜樣就是有病不看、有家不回、為了工作提前報廢掉自己的偉光正。但是出了校門卻恍然大悟2013不是共產主義。在這種扭曲人性的價值觀和被現實嚴重打擊的世界觀雙重影響下,年輕一代普遍缺失興趣,放棄夢想(除非你信仰的趕巧就是共產主義),在精神上一點依賴都沒有,沒有依賴 也就是無賴。========================================================且題外話一句,「費了那麼大的勁追隨內心,到頭來和別人一開始就妥協有什麼不同?」還是不同的,努力過 即使走不通也不後悔么。看到題主的問題補充,所以答案也更新一下:題主所謂的「虛榮心」不過是換了種說法的「為自己感到驕傲」 ,為什麼題主對自己評價那麼負面呢?因為擁有興趣愛好在中國傳統思想里也常被叫做玩物喪志,不務正業......
5oiR5pyJ5LiA5Liq5aSn5a2m5pyL5Y+LRu+8jOW+iOaThemVv+azoeWmnuOAguaNruivtOS7luaNouWls+aci+WPi+eahOmikeeOh++8jOacieaXtuavlOWxjOS4neaSuOeuoei/mOmrmOOAggrlhbfkvZPmk4Xplb/liLDku4DkuYjlnLDmraXjgIJG5pyJ5LiA5Liq5Lmg5oOv77yM5q+P5Liq5aWz5pyL5Y+L5aSE55qE5pe26Ze05LiN5Lya6LaF6L+H5Y2K5bm077yM6LaF5LmL5b+F55Sp44CC5omA5Lul5LuW55Sp5Lq655qE55CG55Sx5pyJ5pe25LiN5piv5LiN5Zac5qyi5a+55pa577yM6ICM5piv4oCU4oCU5pe26Ze05Yiw5LqG44CCCuacieS4gOasoUbnlKnkuobkuIDkuKrlpbPnlJ/jgILpgqPkuKrlpbPnlJ/ot5/lpbnpl7rlr4blk63or4nkuobkuIDliIfjgILpl7rlr4bmhKTmhKTkuI3lubPvvIzmib5G6K+E55CG44CCCue7k+aenOayoei/h+WkmuS5he+8jOWlueaIkOS6hkbnmoTmlrDlpbPmnIvlj4vjgIIKCuWwseWlveWDj+Wkp+WutumDveiupOS4uueahO+8jOi/meWutuS8meWwhuS4gOi+iOWtkOeOqeS4luS4jeaBre+8jOS4jeS8mue7k+WpmuOAggrkvYZG5ZCO5p2l6L+Y5piv5ZKM5LiA5Liq5p2l6Ieq6Z2e5bi45Lyg57uf55qE5Zyw5Yy655qE5aWz55Sf5aSE5LqGMeW5tOWkmu+8jOmCo+S4quWls+eUn+aJk+egtOS6hkbmiYDmnInliY3lpbPlj4vnmoTorrDlvZXjgILogIzkuJRG6K+05LuW5rKh5LiK6L+H5aW544CCCuacieS4gOasoei2geedgOiBmuS8mueahOawlOawm++8jOacieaci+WPi+mXruS7lu+8jOS9oOaAjuS5iOS4jeS4iuWlue+8nwrku5bor7TvvIzkuIrkuoblpbnvvIzlpbnlsLHlj6/og73lq4HkuI3lh7rljrvkuobjgIIK6YKj5pe277yM5oiR5Lus5bCx6K6k5Li6RuaYr+iupOecn+eahOOAggoK5Y+v5piv5pu05rKh5Lq65oOz5b6X5Yiw55qE5piv77yM5aW56L+Y5piv5Zyo5aSn5a2m5pe25oCA5a2V5LqG44CC6ICM5LiU562J5aW55Y+R546w5pe277yM5bey57uP6ZSZ6L+H5LqG5omT6IOO55qE5pe26Ze044CC54S25ZCORuWwsemAgOWtpu+8jOWSjOWlueS4gOi1t+WbnuWIsOS7lueahOWutuS5oeOAggoK5LiN5LmF5YmN6YGH5Yiw5LuW77yM5bey57uP5rKh5pyJ6L+H5Y676YKj56eN6L+35YCS5LyX5aWz55Sf55qE6Iux5L+K5r2H5rSS77yM6ICM5piv5aSn6IKa6IWp5ZKM6L+H6YeP5Zad6YWS5oq954Of55qE5LiA5Y+j6buR54mZ44CC5Y+N6ICM5piv5LuW6ICB5amG6LaK5p2l6LaK5pyJ5rCU6LSo44CC56uZ5ZyoRui6q+aXge+8jOabtOaYvuWHuuWlueW5tOi9u+aXtuayoeacieeahOeLrOacieeahOWGhea2teOAgkbooqvooazmiZjlvpflr4zotLXpnZ7lh6HjgIIKCui/meS4quWSjOmXrumimOacieS7gOS5iOWFs+ezu+WRou+8n0blpKflrabml7bvvIzlsLHmmK/llpzmrKLnjqnot5/oh6rlt7HmsqHlhbPns7vnmoTlpbPnlJ/vvIzkuI3ljrvmib7oh6rlt7HnnJ/mraPllpzmrKLnmoTlpbPnlJ/vvIzogIzmmK/liLDmsr7oirHmg7nojYnjgII=
所以,做一些跟自己無關的愛好其實蠻簡單。因為你只是有點喜歡,而不是真正熱愛這件事。就好像喜歡和女生上床,而不敢和她結婚,過一輩子。
你打籃球,但沒想過做籃球運動員。可能因為身高,因為背景,因為傷病。你玩藝術,但沒想過做藝術家。可能因為藝術家賺不到錢。你變魔術,但沒想過做魔術師。可能因為勞累,更多的是,你只是想用魔術得到一點掌聲和尖叫而已。這些比F的情況更好。因為擁有多個愛好,不會有道德上的負罪感。唯一有遺憾的是,你有沒有勇氣去擁有一份你願意為之奮鬥的事業?把自己的愛好當成自己的職業需要巨大的勇氣。就好像你會看著你心愛的女人,一天一天變老,等到她的乳房開始下垂,等到吻到她的魚尾紋。
你其實很清楚,這是一種把自己喜歡的歌定成鬧鐘鈴聲的行為。
但如果不這麼做,你也不會如此近距離,如此真實地把它,變成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你將不會知道,你究竟有多愛它。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特別想問的是:「為什麼每個人就得做和自己專業有關的事情?」
歷史地說,會把專業與人生綁定的傾向誕生於工業革命之後,機器時代有專業化的機器,也需要與這些機器相配的人;加之世界人口膨脹,於是一個活交給一個人做不如拆分成若干小塊交給一堆人做,美其名曰「分工合作,或者創造就業機會」(這方面最好的例子應該就是自動售票車與售票員從此消彼長到共同成長的關係);此外,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需要錄用越來越多的陌生人,而以工作來定義一個人使整個錄用和交往的過程變得簡單而可以量化...再然後,為了把散布的勞動力有效分類成無論什麼體系都能適合的樣子,人們創造出各種職位名稱,大學也分出了各種專業,來培養畢業後能冠以各種XX師為名的勞動力。
但是,存在的未必就是合理的。認為專業必須與人生有關的想法,來源於上面所述的把人機器化的傾向,而哲學上的思想根源,是機械論、還原論的想法,認定人和機器一樣可以分解成若干部分,比如工作的部分,家庭的部分,興趣的部分;是認定人的才能能夠像人們通過嫁接培養種苗,繁殖強化動物的某一性狀等方式來後天培養和人為操縱。整個職業系統、職業發展系統都是分類論和機械論的現代產物。在這種體系下,一個孩子無論有沒有做律師的才能或興趣,只要通過學校教育和社會考試,都有可能成為一名律師;而他本身究竟是一塊什麼材料,在他進入律師的模子之後,就沒有人關心了。這種通過專業看人的想法,才真的是把人切碎了、看扁了。當你習慣於看被切成一塊一塊的人,就不能夠再習慣,更沒法理解那些拒絕被分塊,而堅持要別人以「整體的人」來看待自己的人了。
要求做「整體的人」,也不是現代的產物,而是來自於更久遠的古典時代和文藝復興時代。蘇格拉底的職業並不是演說家,事實上他沒有職業。孔子的職業也不是教育家,事實上他也沒有職業。他們只是在做人,很多時候甚至並不能完全貫徹自己的意志。孔子和蘇格拉底的道在他們的時代都沒有實現,如果非要用職業發展觀來看他們的話,這兩個人的職業發展都不成功。他們從未以專業人士自居,也沒覺得「我是一個演說家所以我不能幹別的不能發展喜歡漂亮男孩子的興趣更不能不務正業去廣場上閑聊」,或者「我是一個教育家所以我不該不務正業地當官不能和弟子在春光正好的時候下河游泳因為這是誤工」。他們都有七情六慾,有喜歡的東西,也有不喜歡的東西,有做的到的事,也有做不到的事,有全力去做的時候,也有達不到目標的時候,有提出理論的時候,也有實踐不能的時候。他們沒把自己當機器。他們知道,自己是人,而人,是不可以用這些呆板的分類方式來劃分的。
以某專業的專業人士行為標準來要求自己,在行事時會方便一些。但是這些外在的規則,總歸都是殼,真正撐起他們的,是內在的東西,是你這個人。孔子的道,不管有沒有人給他發薪水(順便一提,由外部機構發的薪水是組成職業系統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他都會去踐行。他可能自己開私塾,收束脩來養活自己,沒有人因為他是教育家就發錢給他,但他會做他想做的事情。事實上,想做的事就是想做的事,你知道你想做,你開始做了就可以了,何必一直追問這件事應該屬於專業還是屬於興趣還是屬於收入來源?
活明白點,把自己當個人。
別活得那麼累。從前的我一直認為,如果工作能和我的愛好相關就太好了。後來直到聽到了一個故事,讓我改變了這個看法。
以前有個Top2大學的學生,學習非常好,同時還會拉小提琴,技術過硬,情感豐富,而且感覺非常好,這個評價源自一個指揮,他在他們圈子裡算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了,一個業餘的小提琴手能得到這樣的讚賞,可見他的水平有多高。這個指揮就問那個學生:你拉琴拉的這麼好,為什麼不搞專業去?
這個學生回答到:如果讓我的工作和愛好相同,那就太沒意思了!後來我就在想為什麼他會這麼說,一開始我也不能理解,後來經歷的事多了就慢慢明白了。
當你把你深愛的「愛好」作為工作的時候,你還能保持對這個「愛好」最原始最純凈的熱愛嗎?你還能保證你最愛的事情不受升職壓力、同事關係、金錢誘惑的干擾嗎?你能承受愛好與工作合二為一的單調直接的生活方式嗎?即使是對於一個在愛好上頗有建樹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對於大多數只是把愛好當愛好的人來說,愛好是一直在的,但是養家糊口的方式可以換。就比如音樂愛好者,他們很可能是成年以後才真正熱愛音樂的,而一個出色的音樂家一定會是從小培養訓練的,難道他們就應該因為自己無法成為音樂家所以放棄對音樂的熱愛嗎?
更加現實的問題在於,如今升學、就業的壓力如此大,大部分人首先會想怎樣學一個能賺錢、能好找工作的專業,最後才會考慮自己的愛好。不是說咱們「不務正業」啊,是我們真的把專業當工具啊!實在忍不住了,很想回答這個問題,我今年34,干過好幾個行業,也把技術、銷售、客服、管理崗位都干過,應該可以給年輕的大夥一點建議:
1、大夥的回答都有個大bug:你們這麼年輕,太多的人事物沒經歷過,自然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喜歡的。夏蟲怎麼語於冰?!
2、很多人分不清成就感和愛好、專業,三者之間de區別。當然分的特別清的人,一般三樣都不怎麼樣。
3、有不少人因為家庭或種種原因,很早就從事某種愛好。慢慢就會形成路徑依賴。其中有些人不顧自己天賦不夠,硬要變成專業;有些人很清醒,只是始終當成愛好。
4、其實3隻是表達了人的主觀選擇,但是命運的安排卻什麼結果都有。
5、無論你是3中的哪種人,只有瘋狂投入過才能知道你有沒有天賦,抱歉的說一句,絕大多數人真的不夠努力,還輪不到比賽天賦。
6、我一直認為中國有個很大的社會問題:就是人生的試錯成本太高,結果嚇住了許多人不敢去追求理想。我的國際象棋的啟蒙教練,教我之前是全國冠軍,可是25年過去了,他還是青少年隊的教練,對於他的付出,社會有沒有給予他一些別de機會或是什麼?!或者給他一個轉型de機會。你可以說他選錯了愛好專業工作,要是圍棋就好了。但是我說他追求自己的路,這挺好。體育是個很摧毀人的行業,大夥提到的所有現象,都會極速的、幾何級別的體現在他們的現狀上。一講到師父,就心酸。
7、正因為上述太多de故事,父母長輩都會善意de提醒你,不要偏激不要衝動。如果你能分清你是喜歡成就感還是喜歡這件事本身,那麼你還是follow u passion好了,因為你才會知道你到底有多少能量多少天賦。
8、但有個前提:你去努力實際調研過這件事,而不是在知乎上紙上談兵,知乎是你的一種工具,但不是你的教科書。
9、不管做的好壞,只要你瘋狂過,你的收穫都會是同齡人的N倍,在進化中會佔據優勢。
10、很多事的訣竅都是:全心全意、早點開始。相當大一部分的大學生專業並不是自己喜歡的,你的問題有點偏了,主要是講虛榮心?其實並不一定是這樣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世界如此之大,如果不多去接觸,如何知道自己最喜歡的呢?有些人比較幸運,一出生就可以對某件事投入所有的熱情,他會很快樂。而有的人用其一生去發現未知,雖然所有人都無法逃離命運的枷鎖,但他們不甘,不甘被命運玩弄。「昂首挺胸走進戰場和被拖進戰場是完全不一樣的。」專業、工作之類的都是類似的,他們都是被安排的。有點亂了
邊際效應遞減與貝勃定律。
邊際效應是說我們嚮往某事物時,情緒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觸到此事物時情感體驗也越為強烈,但是,第二次接觸時,會淡一些,第三次,會更淡……以此發展,我們接觸該事物的次數越多,我們的情感體驗也越為淡漠,一步步趨向乏味。這效應,在經濟學和社會學中同樣有效,在經濟學中叫「邊際效益遞減率」,在社會學中叫「剝奪與滿足命題」,是由霍曼斯提出來的,用標準的學術語言說就是:「某人在近期內重複獲得相同報酬的次數越多,那麼,這一報酬的追加部分對他的價值就越小。」
就是說一樣東西當你擁有得越來越多的時候,那最後一個對你的價值就越來越小。比方說:你餓了,吃第一碗麵條特別香,第二碗麵條很香,第三碗麵條還可以,第四碗麵條飽了,第五碗麵條吃不下,第六碗麵條看見就煩!第六碗麵條的作用為零甚至為負。
所以人們一開始發現一個興趣很好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對這個興趣的了解越來越深入,慢慢地就會厭煩起來,所以才會不斷地發現新興趣來抵消越來越弱的舊興趣的刺激。貝勃定律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說的是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再施予的刺激對他(她)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來說,第一次大刺激能沖淡第二次的小刺激。比如,原本一元錢的報紙變成了十元一份,你定會感到無法接受;而原本10000元的電腦漲了100元,你一定不會有什麼大的反應。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人類喜新厭舊:邊際效應與貝勃定律。
相關閱讀:生活中的定律――貝勃定律。
邊際效應_百度百科貝勃定律_百度百科《笑談人生》馮鞏,朱軍
在相聲界我影視最好,演員里我導演導得最好。導演中我編劇編最棒,反正我就想玩個綜合實力。想起初中老師所說的,花時間在一門已經能得90分的課上,努力去賺剩下的10分,倒不如把這時間花在那門60分的課上……我們看的是總分~
我們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或許多條道多條出路吧,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學究的心。人要花一輩子去尋找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不是大學選專業時拿一張報紙拍個腦袋抓個鬮就界定一輩子的,那是電子遊戲。如果是家長替學生決定,其判斷基準無非是這個工作的社會地位、賺不賺錢等等,或者乾脆讓兒女去實現自己以前的夢想。
但是,如果交給學生自己決定,以應試教育批量生產的高中生水平,也根本無法界定自己一生所向。原因很簡單:他們找不到自己的興趣和一生事業,去找,就只找到一片空白而已(蒙克:吶喊)。對做出這個決定,高中之前的教育根本沒起到什麼作用,因為那些教育就是批量大規模生產,是要求生產標準化同一規格的產品,而不是強調尊重每個人的個性更不談培養個體差異。應試教育模式下的乖學生才會覺得那些遵循心性尋找此生所愛的人是不務正業。他們只不過是想尋找一點與自己知識體系、能力、價值觀高度契合的事情,這就是變化,是宇宙唯一不變的真理,是社會進步發展的一個基礎樣本行為。任何職業都是有人從無到有創建而成的。比如微軟、facebook等等不可計數。根本沒有所謂正業。創造歷史的人絕對不會嚴格遵守別人走出來的路。況且任何事業都有其極限,大部分人在50歲左右會達到職業生涯的邊界。若無其他興趣愛好那50歲之後只能開始貪污愛錢。很多愛好只不過是人們來緩解做不好本職工作的焦慮感罷了。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self-handicapping.中文翻譯是「跛足策略」,意思是一個人採取某種措施,使自己達不到想要的結果。然後以前面的這種措施為借口,來減輕自己的壓力和焦慮感。比如,一個人明天有考試,今天突然忙著收拾房間,後來因為沒複習好就沒考好,別人問他或者他自己私下就可以用自己事情多沒時間複習來做借口。
self-handicapping是可以緩解人的焦慮的,但是它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多次的self-handicapping很可能會成為一種negative reinforcement,使得self-handicapping的頻率越來越高,以至人們把它當成一種習慣。一些人拖延症也許就是這樣慢慢積累下來的。
實不相瞞,我就是樓主所說的這種人。我的專業是計算機,按理說如果認真喜歡自己的專業,就應該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沉浸其中。但我就偏不這樣做。捫心自問,我是熱愛計算機的,我也信奉一萬小時理論,認為要成為大師必須付出對應的代價。但是人啊,越是知道應該做什麼,越是害怕做什麼。如今的我在一所985高校讀計算機的研究生,發現自己對計算機的熱情日益消退。反而是心理學,哲學此類關注個人自身的人文學科更能吸引我的興趣。唉,短暫的生命,多樣的世界,為什麼一定要把自己限定在一個專業上呢?
你需要的是確定性嗎?
——————————————有節操的分割線————————————————
誰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明日,也許一個不經意的事情就將你我的命運徹底改變。也許你夢想著將自己的興趣變位專業,也許耗盡一生也無所得。也許旁人無心插柳,便是別有洞天。越活越久,就越有一種感覺,越是刻意之事,便越是無法可得。好比你苦追千日的女生,和別人的偶遇卻湊在一起;也許你一轉身,下一秒的人便是一生。納什苦學多年無所得,酒館看見美女卻寫下博弈論;他等經濟學者苦思終日,卻被一位數學家摘得桂冠。阿基米德苦思不得如何分辨皇冠真假,洗澡卻一時開悟;本是為了鑒別真假,卻得出排水量的奧秘。計劃、規劃、設計、預測,越是這些看似大的完美的詞語,卻總會被命運嘲笑得一絲不掛。原因不外乎,我們在起因、過程複雜的無法理解命運面前,試圖找到一個可以理解的模式,尋求一個安慰,最後自然敵不過因果的勢頭。其實很好理解樓主的心理。你需要一個確定的因果關係給你安慰。你需要的是你付出的越多,你到得的越多的模式。看見其他人的行為卻使你開始猶豫了,我的方式正確嗎?我這樣對不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其他人口中得到確認,他是不務正業的,你便心安了。人類很奇怪,徘徊在新鮮和穩定的圍城間,穩定了卻像去嘗試未知,在未知中又會恐懼地想逃回舒適區。去接受這種感覺吧,這是我們創造力的根源,是一切改變的起點,變化一個腳步也許就是一個明天,不適應就逃回來。有什麼可以指責的。很奇怪的時間點,對我來說,是金融畢業年最後一次考試前的刷夜,看著爛得要死的《個人理財規劃》,又看到這個問題,有什麼不可能發生?喜歡心理學的我,對於高三的觀察客體太深入的移情,導致跟著想考財經校,她卻學建築去了,現在卻可以萬幸我沒報心理學,那會徹底毀掉我的愛好的,尤其是教科書我都可以吐槽四年的。正好看到王澍訪談上的一段話。
從學校畢業之後,在杭州大概有七年的時間,核心內容就是在做一件事情,我稱之為「忘卻」——試圖把我在學校里學的東西全部忘記,就是這樣的狀態。
英文里的業餘(amateur) 這個詞的另外一個意思是做才多藝的人,就是說無法限定這個人的角色。他是思想家、哲學家,是一個詩人,是一個攝影師,是一個在家裡養花弄草幹活的;他是大跨度的、無法限定角色的人。我覺得這對建築太重要了,它是粉碎所謂專業性的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在粉碎它的同時,已經為你提供了一個真正的活動方式,你可以找到另外一種活動方式,來影響或者忘卻你所知道的這種專業性。
還有一段話。
我發現學院不是教學生如何以一個真實的生活狀態為基礎來做專業教育的。這個生活狀態的培養,也是一門學問,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夠糾正。不是說面對一個現象,先把自己書上讀的東西搬出來套上去;應讓知識逐漸隱退,你的眼睛才會變得越來越透明,之後才會直接看到那個東西的有趣之處,對著它說話,而不是對著一本書說話,這個需要長期的總結。
樓主一定是三好生吧?
自我感覺是對自己的專業不自信的體現。就是想出人頭地,但在自己的領域又平平庸庸,於是只好去找些別的寄託。於是就成了攝影師里電腦最強的,或者IT技術人員中烹飪最好的,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