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技術可否應用在器官移植上?


廣義上的克隆技術可以包括分子克隆、細胞克隆、個體克隆。在細胞培養的基礎上,可以實現對動物的組織以及器官的克隆。動物細胞培養技術的一個主要用途就是器官或者組織的體外培養。

生物工程中有一個「組織工程」的概念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於 1987 年正處提出和確定的,它是應用生物學和工程學的原理,研製和開發能夠修復和改善損傷或缺失組織功能的人造組織或器官的一門新興學科。目前,組織工程化皮膚和軟骨組織工程產品已經實現商品化;而在人工肝臟、人工心臟等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當然,組織工程所得到的用於移植的組織和器官並不是完全天然的組織或器官,可以大致理解成是一團生活在人造支架上的細胞。

就目前來看,胚胎幹細胞是組織工程中最為理想的種子細胞。但是,在獲取胚胎幹細胞的過程中,就會有大量被丟棄的胚胎,於是就引發了關於這些胚胎的爭論。獲取胚胎幹細胞也是「治療性克隆」的主要內容,目前多個國家對於治療性克隆是默許的。為了避開倫理問題,科學家研究出了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作為替代品,關於 iPS 的研究獲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如果題主想問的不是「人造器官」,而是直接克隆一個人出來,並且用克隆人的器官進行移植的話,我只能說,技術上是可行的,但是目前看來即使(好吧,不存在這個即使)去做了,成功率也不會高。克隆人的成功率就不會很高,再算上器官移植的風險,成功率只會更低。

當然,還有一種介於治療性克隆與生殖性克隆(即克隆人)之間的一種器官移植供體的生產方案,就是將人類的基因轉入動物體內,並讓動物表達出人類的器官以用於移植。這個研究思路同樣因為倫理問題而受到限制。我的看法是,畢竟其他動物的內環境、表達系統等與人類還是有一定差別的,所以要想在其他動物身上完美地表達出人類的器官,應該還是有很大的難度的。

關於克隆技術的倫理問題,各界都有激烈的討論。我認為,能否在不涉及倫理問題的前提下將克隆技術更好地應用在器官移植上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iPS 的發明已經在朝著這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部分內容參考自:《動物細胞培養技術與應用》,王捷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


目前沒可能,雖然初衷是這樣。


克隆技術最開始的出發點就是醫療


推薦閱讀:

魚山前沿瞭望 | 克隆獼猴背後——系統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的優美二重奏
克隆猴到克隆人,倫理的窗戶紙牢固么?
克隆人的視網膜和指紋等生物特徵是否也和父體一致?
克隆自己的可行性?
中科院突破體細胞克隆猴世界難題

TAG:倫理 | 克隆 | 醫學倫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