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為何德國和日本會聯合打仗?
兩個風牛馬不相及的國家,隔了半個地球,為什麼成同盟了?
除了親德派的緣故以外,還有一個本質問題:外交孤立,他們沒的選。
德國我不說了,為什麼外交孤立大家課本上都提到過。那就說說日本。九一八事變以後,國民政府把事件提交給國聯,沒錯,就是魯迅先生說到的那個國聯,1932年12月日內瓦召開國聯總會,日本方面以松岡洋右為全權委員的代表團,在審理的最後階段,松岡洋右居然以「名譽孤立」為借口,作出了退出國聯的決定。
問題在於,當初日本政府並不想退出國聯,日本是非常想方設法的留在國聯,按照天皇的意思,只要在滿洲問題上沒有障礙,就一定要留在國聯,這也是松岡洋右的使命,就算在國聯被指責,也要留在國聯。
國聯在1932年12月就滿洲問題開會的時候,各歐洲小國基本上都成了批判日本的批判會,但是日本指望歐洲大國,尤其是英法能夠站在日本這邊來
用松岡洋右的原話講:就是只能走裝傻政策。
但是日本這時候還沒有完全孤立,完全反對的只有歐洲小國,例如愛爾蘭,瑞士,西班牙之類的,屆時時任英國外相的約翰西蒙對於這個問題採取了妥協,不予制裁,相反對於中國表示不依靠國聯自行交涉,保持距離。
英法採取的這個態度是和英法本身有關的,因為英法本身有大量的殖民地,本身殖民地的暴動也非常頻繁,列強們在這方面站在日本這邊,有隱含著為自己維護的意思,尤其是當時1929年爆發的國際性金融危機還沒完全過去,各列強更是需要殖民地來為自己經濟危機過度,而當時日本之所以有這個思想,就是考慮到各列強國的這個軟勒。
引用當事人的原話
按照關東軍參謀片倉中的說法:當時的態度,列國都是這樣的,哪個國家都是這樣,這不是什麼大事,大家都這麼干,
陸軍省幹部鈴木貞一若把出兵這件事只限定在滿洲,在國際上是沒有必要擔心的。國聯那種地方只會用言論譴責,是不會採取有力的行動的
而僅僅在審理的第四天,英國外相約翰西蒙就提出了妥協的政策:與中國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國家成立委員會,越過表面形式直接進行商議。於是有了李頓調查團。李頓調查團的結論就是不承認滿洲國,這點大家都知道了。但是實際上調查團還有一個結論,就是讓滿洲受國際共管,並且啟用日本顧問。
實際上這個結論是比較偏向日本的,松岡洋右覺得這個提案較為符合日本的利益,主張接受,隨後松岡洋右回電日本本國,建議接受建議,但是時任日本外務大臣的內田康哉卻拒絕英國的妥協方案。
原因並非是國際問題,而是國內問題,因為當時日本的政黨正在失去民眾支持,政府希望在國際上保持強勢來凝聚人心,而當時日本的輿論對滿洲國非常的狂熱,政府為了解決國內問題,連英國的妥協方案都顧不及了。
正好這時候,關東軍又發來新的作戰許可,要求攻佔熱河地區。
據當事人的說法關東軍參謀:中野良次身為戰場之人,半途而止事關生死,這是事關大軍命運的問題,不得半途而止。就算東京不允許,也不能對我們坐視不理。
在1933年1月13日的政府會議上,政府對關東軍妥協了,關東軍的熱河作戰被批准,但是必須以長城為邊界,不得越過長城。其實當時已經有人指出國聯上正在商議問題,現在作戰會不會影響到外交問題,而日本外相內田康哉認為這只是「治安問題」,在國聯上稍微說明一下應該列強們能夠理解
日本政府對松岡洋右代表團的指示是:讓國聯繼續靜觀事態,停止干涉滿洲問題。要求國聯單方面讓步。
松岡洋右了解當時國聯情況,接到日本政府發來的電報,大驚失色,直接發電給日本外相內田康哉
恕我心憂國家前途,直言不諱,要適可而止,國聯調查此事尚無進展就要求他們停止干涉,政府應該清楚這 從一開始就是不可能的!
事情急轉而下
國聯的政策是日本如果繼續採取軍事行動,國聯雖不可能出兵,但是可能進行經濟和外交制裁,然而此事的關東軍已然暴走,關東軍得到了政府首肯後已經展開行動,國聯的決議和日本的軍事行動幾乎同時發生,問題在於,當時的日本也受到了經濟重創,經濟尚未恢復,這時候的經濟制裁是雪上加霜,但是即便如此,日本政府依然沒有取消關東軍的作戰計劃。
此時,日本外務省已經亂成一團,日本外務省居然提出了退出國聯以避免經濟制裁的發生,理由是國聯是不會專門針對一個要退出的國家進行經濟制裁。
松岡洋右極其失望,但是不得不執行,2月24日,比李頓調查團更嚴厲的勸告案提出,松岡洋右在國聯上拒絕勸告,在眾目睽睽之下走出國聯。
日本孤立。
追究此事的源頭,除了政府控制不住軍隊以外,還有政府本身的問題,日本當時首相換個不停,根本沒有一個連續的戰略政策,政黨的民意不夠,各部門各自為戰,都有自己的政策和外交思想,各干各的。
然而最嚴重的事件還有軍隊介入了外交。
實際上當時日本的情報系統非常先進,日本幾乎截獲了利益方所有的情報,包括美國大使發往美國的,法國大使發往法國的,英國大使發往英國的,以及國民政府的內部情報,對國民政府的態度一清二楚,雖然情報很多,但是情報並沒有形成對於決策的參考,尤其是軍方的情報不與政府共享。
1935年5月,關東軍要求以對蘇防禦為借口,要求國民政府從北部撤出。
日本政府接到關東軍的消息猶如晴天霹靂,首先這是典型的外交越權,而時任外相的廣田弘毅其實是想支持國民政府改善中日關係,避免國際孤立,要避免孤立就必須改善中日關係,然後再從中國其他地方下手。結果同一個國家卻出現完全背離的外交方針。
本身無論是海軍陸軍還是外務省的情報都必須到內閣會議上作為決策的依據,但是陸軍和海軍專制獨行,讓政府的外交幾近癱瘓,外務省成了擦屁股的機關,每次軍隊出事,外務省都要出來想解決辦法。
如何解決外交孤立呢?
所謂的防共協定就是在這麼一個背景下產生的。這就是所謂的防共外交。
外務大臣有田八郎與中國之間的防共問題,在中國北部地區來說,實現防共協定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這是那邊張群(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的想法,這與共產黨勢力從西北延伸而來有關,還有那邊蘇聯方面的軍隊逐漸壓迫也是一個因素。
有田八郎的防共外交得到了波蘭,荷蘭,比利時等國的支持。有田八郎呼籲世界各國來加入對蘇防共體系,哪怕多一個國家也好。
這時候,歷史轉折出現了。
駐柏林陸軍武官 大田浩,大田浩是與希特勒來往甚密的人物,是日德親近派。
大田浩得到陸軍軍部許可,與德國親近,而當時的德國也想找人一起對付蘇聯,但是當時德國已經被歐美諸國排斥,親近德國就意味著和歐美諸國決裂,使得更加孤立,外務省並不想這麼做,但是大田浩自己沒有把陸軍方面的許可告訴給外務省,結果外務省和陸軍的外交政策又一次背離。
由於不清楚德國方面的情況,駐英國大使吉田茂也想拉英國加入防共協定,並且請艾登勸說中國也加入,時任英國外相的是艾登,拒絕了日本的提案。
其實當時里賓特洛甫關照過大田浩說英國是不可能成為夥伴的。而大田浩又沒向外務省報告。
吉田茂向英國建議是否有意在中國進行共同經濟開發,而日本政府當時並無這個意向,英國的情報機關監視到德國方面的大田浩的種種舉動,認為日本兩面三刀,一方面和德國親近,一方面和英國親近,一方面說日英經濟開發,一方面又說無此意向。
英國政府指示外交部對日本的態度進行敷衍了事。
連同在中國方面,駐中國大使川越茂正在拉攏蔣介石加入防共協定,但是蔣介石對防共協定沒什麼興趣,當時的蔣介石正在和蘇聯密切交往,同時蔣介石也注意到日本不同尋常的外交不統一
的情況。大島浩對英國的判斷是既然英國那麼反對赤化問題,一定會支持防共協定,但是防共協定沒有得到英國等歐洲諸國的支持,不但蘇聯反對,歐美也在反對,但是其實當時的英國更加防範德國。
然後七七事變爆發。
美國採取隔離政策,對日經濟制裁。以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關於日本軍隊暴走的問題,那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要繼續么?
日本這個國家很是搞笑,每個人都在很努力的想使得事情變好,然後……最終就這樣了,這個習慣乃至於一直延續到今天,還記得姨夫的ONE SONY政策嗎?為什麼索尼被三星打的節節敗退,為什麼SONY不能凝聚成一個拳頭,像三星一樣對外出擊?
把歷史翻翻看:它過去不就這樣么?壓根都習性未改啊,好多索尼粉還對這個政策抱有期待,真是too young了從德國的角度:一戰時的中歐同盟不存在了。盟友全都玩完了:奧匈帝國碎成一堆中東歐小國;奧斯曼帝國這個歐洲病夫徹底掛掉(凱末爾土耳其實力和保加利亞希臘一個水準)。至於對手的協約國們(歐洲)?法國是頭號敵人,凡爾賽主導者。但是實力相對德國一直下降。即使打贏一戰之後也是如此。一戰證明沒有英國援助自己根本無力打仗(1918年的經歷說明,關鍵是美國進來了,要不這兩家都完)。這貨做不了朋友;做敵人沒多大威脅。英國是世界第一,不管它事實上還是不是。但是大英帝國的確是最強的。而且在幾個世紀都屹立不倒。英國人是最難打的對手。要真說結盟也無法走到一起——希特勒倒是想。英國堅持大陸均勢,德國恰恰是那個始終最大的,而且優勢在1918年戰敗後似乎愈加明顯。能爭取倫敦的中立,那就算燒高香了。俄國?1917年就被打垮了,退出戰爭。建立了一個布爾什維克的蘇維埃政權,最邪惡的。肯定不能結盟(但是有利用的可能)。義大利,嗯。這個算是唯一有好感和親近感的。法西斯政體不錯,都反共;都對西方那套民主制度不滿。而且戰略上和法國是對頭,可以結合起來威懾法國。實力嘛,倒是大國裡面最弱的。遠不如上面幾個。不過我們德國人強就夠了。歐洲以外能上眼的強國只有兩個,美國和日本。美國,缺乏國際政治影響力。啥都聽英國的。而且他的民主很三八,也就英國人能和他們真正聊到一起去。不是啥盟友的好選擇,可以爭取中立。最後是日本,和我們沒有利益衝突(東方的殖民地是個小問題,丟了就丟了)。還有僅次於英美的海軍,可以控制遠東。對世界老大英國心存不滿。在俄國另一邊,都是它的對手……
做敵人沒理由,做朋友很不錯。況且日本自明治後學習西方,德國是主要老師(陸軍、法律、科學)。日本人也有這個心思湊到一起。
你聽過一個故事嗎,日本人使團去歐洲考察軍事,認為歐洲中德國是日本應該效仿的。因為當時德國是新興的崛起勢力。所以日本軍隊都是仿照德軍。
而且日本要征服周邊亞太,除了中國和朝鮮,都是英法荷美的勢力範圍,你說日本一個人干這麼多大國不太放心吧,剩下的大國就剩德國在這塊沒殖民地了。
德國也是,它要和周邊英法俄為敵,美國又是向來懶得出兵歐洲,這時候,他發現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所以他倆就XXOO了。
遠交近攻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問題!
「羅馬—柏林—東京」軸心。
軸心國的條約基礎並非建立在軍事同盟的基礎上的。它先是起於一個毫不起眼的外長級會晤結果。諸如「兩國外長進行了友好深入的討論,會議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雙方就達成的共識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那麼個類似的東西,是基於兩國元首幾次會晤後的具體事宜的補充。主要體現在外交方面,兩國在寬泛的意識形態框架上取向基本一致,那麼在處理具體國際關係事宜中和表達各自國家利益訴求方面就需要預先的溝通及商討,以免各說各的,造成誤解。這也是德國心煩墨索里尼那張口無遮攔的逼嘴的具體措施。
生生就被墨索里尼那張逼嘴吹成了什麼「羅馬-柏林」同一經度上、不是壁壘而是軸心云云的……
咦?說墨索里尼逼嘴吹的好像也不是太……準確;而且他的這些形容和比喻也沒有一個字見諸於條約中嘛。倒是後世史家習慣上將大戰與同盟國陣營對立的一方統稱為「軸心國」集團。
這個旨在協調兩國外交政策的《德意議定書》簽訂於36年10月,而39年5月簽署的那個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同盟《德意同盟條約》是否是其延續和發展?其實很多國家的歷史觀點對此的表述是模糊不清的,至少是語焉不詳的……
還有更值得注意的一點,「軸心國」一詞肇始之初,也就是36年10月25日德意簽署協調外交政策的《德意議定書》之後,剛好一個月的時間—36年11月25日,德日兩國簽署了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文件—《反共產國際協定》!義大利在一年後37年11月6日加入了該協定。
那麼軸心國陣營的第一個軍事同盟條約是怎麼簽訂的?第一個軍事同盟條約是《德意同盟條約》、也叫《德意友好同盟條約》,毫不例外,逼嘴墨索里尼肯定是也要起個名字的,叫做「鋼鐵條約」。這就給人們產生了一個錯覺,這個邪惡的陣營是發乎於德意兩國的。其實不然……
1936年,德國分別或共同與日意兩國簽署了協定,10月25日與義大利簽署的《德意議定書》,以及11月25日與日本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37年11月6日義大利加入該協定)。到了1938年1月,德日正式就結成兩國軍事同盟關係開始談判,鑒於這是一個歷史性條約,所以談判談了很久很久,直到1939年1月也沒談出個結果。義大利心急火燎實在看不下去了,於39年1月也正式加入其談判。義大利加入談判不僅沒能促使條約達成、反而使三國的不同意見矛盾尖銳化;基於一些我們正義國家不願意相信的原因,三國分歧最終導致日本退出了該談判,德意旋即迅速達成了共識,並於1939年5月22日簽署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德意同盟條約》。
看,壞蛋陣營的軍事同盟條約本來是德日主導搗鼓的,最後打醬油的豬隊友義大利成了陣營的條約基礎國。3個月零幾天後,震驚世界的大戰拉開了帷幕—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上述有些條約中的條款被觸發、激活,如同英法與波蘭簽署的條約一樣,一旦戰爭開始,條約被激活、各國硬著頭皮履約宣戰……隨即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大戰爆發。
條約對歷史的影響力主要以大戰開始前、以及開始後來區分。因為這涉及到戰爭是否可以避免、或者是否加速了引發戰爭的可能等因素。就像臭名昭著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雖然無法知道如果沒有簽署此條約是否會影響到德國進攻波蘭的決策,但是簽署了此條約從客觀上加大了德國進攻波蘭的可能性,這是顯而易見的。
頗堪玩味的是1940年9月德日在東京再次就軍事同盟談判,義大利隨後加入了該談判;隨即三國於9月27日在柏林簽署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這是壞蛋陣營形成的正式基礎條約。壞蛋陣營此時仍只是個雛形,可是西線的法國戰役此時以法國的投降已經結束了4個多月。好玩兒的是,作為條約的補充,1941年12月11日,三國又簽署了《德意日聯合作戰協定》。該協定被譽為是《反共產國際協定》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進一步發展,它標誌著德、意、日法西斯軍事同盟正式形成……
很多人回顧二戰時,都會對日本為何沒有協同德軍在41年6月22日對蘇聯發起的巴巴羅薩行動而唾棄!認為是一個簡單而愚蠢的致命錯誤。其實不太盡然,主因是41年4月13日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的限制,其次是德軍制定巴巴羅薩行動根本就沒有考慮日軍協同、兩線夾擊蘇聯的可行性。德軍也不可能把幾乎是舉國的德軍力量成敗寄託於遠東盟友的協同配合上。再說,德軍總參謀部精準的評估過各國的軍事力量,對於日軍力量的評估絕對不容樂觀這是可想而知的。日本關東軍存在的價值在於牽制蘇聯,這比它協同進攻蘇聯的意義要大得多。
41年12月11日的世界是個什麼情況?
這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第四天(41年12月7日),在日本政府的請求下,12月21日德意對美宣戰。
這是法國戰敗投降已經一年半的日子,那是41年12月11日的一個午後,天氣晴朗,身處小鎮維希的貝當元帥決定午飯後泡個溫泉。
這是英國……額……咦?這二戰時期主要參與國家好像無處不在、卻也無處不在啊!41年12月11日,大英帝國這只不列顛雄鷹的存在感,此前一直在北非綻放著耀眼的光芒!這隻雄鷹把義大利非洲軍團揍得滿地找牙,但就在當年二月,就被一隻來自於布倫茨河畔、海登海姆的狐狸殘酷的蹂躪了近兩年,並讓全世界都記住了這隻狐狸的名字—隆美爾!
這是美國自建國以來全國人民罵「mlgb」和「麻賣批」最多的日子。41年12月11日,舉世震驚的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剛剛過去四天,美軍在這次無恥的偷襲行動中陣亡了近三千人。在過去的四天時間裡,各種懷疑、驚詫、懵逼、奇葩的人類情緒歸於平復,事件過程得到了清晰的梳理,從而統一了全國民眾的認識和激昂的情緒,使事件發酵至最高峰值!
這是中國……額……舉國罵「mlgb」第四個年頭的日子!41年12月11日,這是已經與大日本帝國血戰了四年的中國政府向日本宣戰的第三天!
這是德軍在東線血戰的苦逼日子;希特勒發布訓令稱,「給予敵人最終打擊的時機已然成熟」,9月30日德軍開始目標為莫斯科的「颱風行動」,一通混戰廝殺後,博克元帥憋著最後一口真氣勉強來到城下,當他看到穿著披風、腳踩雪撬烏壓壓的西伯利亞師密密麻麻的出現時,這種反人類的兵員補充能力讓他泄出了最後那口真氣——這一路殺來,他已經親眼目睹了被自己全殲了的蘇軍單位一次次的滿血復活……時間是41年12月5日,輪到蘇軍進行反攻!鋼鐵洪流的震撼景象首次出現!到12月11日,德軍正遭受著蘇軍鋼鐵洪流的第一次致命衝擊,德軍在收縮了近兩百公里後穩住了防線,避免了拿破崙大軍當年慘絕人寰的潰敗……
這是蘇聯第一次迷亂的日子;1941年12月11日,在紅軍軍神朱可夫元帥的指揮下,已經喪師數百萬、絕地數千里的蘇軍終於有了第一次的反攻!這次絕地反擊擊退了德軍數百里,粉碎了德軍對莫斯科的圍攻,蘇聯最高統帥部由此第一次產生了「我能反殺」的嚴重錯覺!並在此之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軸心國以德、意、日法西斯為主的軍事同盟到1941年12月11日才算正式形成。至此,世界大戰該參戰的都已經參戰,而德國先發制人的蘇德戰爭已經打到了出現第一次轉折的時候。除了偷襲珍珠港事件後,應日本要求,德意對美宣戰外,一直到1945年整個邪惡軸心土崩瓦解也沒出現過「日德聯合打仗」的情況。
「德意聯合打仗」的情況與日本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義大利打法國、簑了,德軍揮師援救;義大利打希臘、更簑,差點被反攻進本土,德軍揮師挽狂瀾於既倒;義大利打北非,擊敗他們的英國人以「佔地幾英畝」為單位向上級彙報俘虜敵軍人數的情況,德軍更是揮師數千里而援之!義大利墨索里尼政權垮台,德軍天降奇兵以救之,並輔以土地食邑而王之……
當然,太平洋戰爭確實也沒有合適的地方需要德軍揮師千里而援助的戰場。日本真正需要援助的是海軍,帝國最終也確實敗於海上,而德國最孱弱的就是海軍。日本靠收購廢銅爛鐵打造出的聯合艦隊,真是一曲醉人的悲歌!全球開設廢品收購站好容易堆砌出那麼豪華的陣仗來,卻又深陷燃料不足的窘困。買那麼高級的大排量豪車卻擔心油耗?這日子過的得有多擰巴!
「日本沒有資源,你美國只准賣廢舊鋼鐵給我,還特么必須現金交易!然後你一不高興就制裁我,不賣油給我,老子舉國家當打造的艦隊分分鐘就變成擺設!」………日本拼了老命也要跟美國決一死戰的心態是完全值得理解的。
綜上所述,軸心國集團的形成實際上是戰爭發展的隨機性結果,而並非預謀的產物;這一點,在40年9月簽署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後,德國調戲蘇聯的行為中可見一斑。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受命寫信給斯大林,稱德方希望建立有蘇聯參加的「四國同盟」。斯大林比手畫腳了半天「看見我、看見我」,這下終於引起了別人的注意,遂開心的派遣莫洛托夫前往柏林談判。德方提供了「四國條約」草案,要求蘇聯只能向國土以南的印度洋方向擴張。斯大林同意簽署條約,只是弱弱的要求將土耳其、保加利亞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
「太不要臉了!」希特勒心想還是算求了,這麼玩真的是過了!他可是有底線的人。本來他僅是想指派里賓特洛甫簽訂完三國同盟條約後羞辱、噁心一番斯大林的!世人都知道,這個條約的基礎是《反共產國際協定》!就是以羅馬-柏林-東京為軸心建立起廣泛的「反共產主義」國際聯盟。成立四國軸心?加上世界上唯一的共產主義政權蘇聯?莫……莫斯科軸心?
斯大林不以為然,他真心不這麼想!所以毫不覺得受到羞辱。嬉皮笑臉的欣然接受邀請、並爽快的同意了德國擬定的條約草案;而且還派了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攜蘇聯草案前往柏林談判,蘇聯僅是提出了一點微小的要求,希望將土耳其、保加利亞納入自己勢力範圍。這樣的要求再正常不過了,而且並非不可以商量。但德國對蘇聯的要求……額……拒不回復!這是因為德國特么的醉了!舉國上下從來沒見過那麼不要臉的!整個德國陷入了無比的尷尬中……
斯大林一臉懵逼,特勒兄這是咋啦?生意是談的嘛,不行、不行你還個價呀!生意不成仁義在呀。希特勒可能不相信,他若是讓里賓特洛甫將條約草案的名稱換成《反共產國際協定》,斯大林照樣能欣然接受!
可是另一位臭不要臉的悄悄向慈父招了招手,「英機兄喚我何事?」……東條:「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君,要不我們談談?」一顆光頭上全是點點……於是在巴巴羅薩開始的一個多月前,兩國簽署了中立條約。奇葩的是,兩個分屬敵對陣營的國家居然將此條約遵守到戰爭臨近尾聲的45年4月,才由蘇方通過照會日本大使而正式廢止的。緊隨終止條約其後的,是那滾滾的鋼鐵洪流……
44年蘇聯紅軍呈現出壓倒性的優勢,可是平推德軍,攻入德國在世人眼中只是時間問題了。唇亡齒寒的日本在幹嘛?什麼也沒幹,他們異想天開的認為可以與蘇聯成為朋友,完全忘卻了當年曾擊敗了繞過半個地球而來的沙俄艦隊,這一恥辱被蘇聯所繼承、並誓雪其辱!
說到此處順便歪個樓。至於離題萬里的問題,完全不要在意這個細節、不要在意……
有部棒子的電影好像叫「登陸日」的,我很不看他們的電影,但是看著這部的海報有點當年「太極旗飄揚」的味道,加上「登陸日」的猜想,沒看文字介紹,我一直以為是仁川登陸呢!
這部電影講述了日本佔領朝鮮半島之後的事情。二戰開始後,日軍中混雜大量朝鮮裔軍人,他們身份低微、卑賤,被日本人奴役、驅使。心情很沉重、痛苦、扭曲。影片展示了東北亞那個方向奇葩的民族感情—表現為:對某個人非常痛恨、鄙夷、不屑一顧;接觸時撕逼、咒罵、大打出手;但其實卻深愛著對方……
這個混編的日軍師團也不知道是皇軍之花的那一朵?被蘇聯紅軍全部俘虜,蘇德戰爭還未開始就被全部送去西伯利亞勞改營了。棒子天生會討俄國人的歡心,師團里朝鮮人和日本人的處境發生了逆轉!朝鮮人開始瘋狂報復日本人,這時,微妙的事情發生了……
那對相互撕逼互懟的男男主情感開始轉變,開初不卑不亢一心懟日本人的男主開始保護日本男主,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綻放出兩個奇葩民族碰撞出的炫目火花!在相互折磨的苦逼日子中,突然遭遇了德軍的來襲!兩個男主茫然的站在雙方激烈交火的中線,最後選擇了向西逃跑的計劃。跑啊跑啊跑啊……跑到了德國!(不要在意細節)
兩人失散了……鏡頭來到44年金色的諾曼底海灘(對,登陸日就是指這個!從朝鮮半島可以扯到諾曼底……)健碩的男主張東健在海灘邊慢跑,隨後兩個分別隸屬於不同擲彈兵師的男主相見了!他們負責隆美爾打造的大西洋壁壘,情人相見分外惆悵,來不及啪啪啪兩人相約逃跑回家,艾森豪威爾早不登晚不登偏這會兒來!於是,他們被長官扔進了mg43機槍堡壘中,這個位置在奧馬哈海灘旁的堡壘由於美國參加了拍攝,所以並沒有起什麼卵用!跑啊跑啊跑啊……哦嚯,張東健死翹翹了。旁邊炮火連天、血肉橫飛,小日本男主哭得撕心裂肺……
張東健其實還是回歸「太極旗飄揚」的演繹路線要好點,特別是演共產黨員非常有感覺!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信息量極大!韓國人平時表現出的抗日情節基本上可以肯定、那是裝的!他們就如他們肥皂劇里演的那樣:提起對方,臉部扭曲、咒罵不止!見面更是撕逼得血肉模糊、慘不忍睹!其實、他們都深愛著彼此……
總結一下,因為地域限制,以及國際局勢發展的不可確定性,德國和日本無法構成有效的協同作戰。又因為兩國軍隊一個強於海上、一個強於陸地,表面上貌似互補,其實效果恰恰相反。強於海上的,無法策應盟友,因為實在太雞巴遠了!德軍在俾斯麥號被英國人懟沉後基本放棄了海洋。大日本海軍雖然牛逼,但是我卻想像不出進入地中海的樣子。如果英國皇家海軍允許的話……
陸軍德國雖獨步天下,但是因為日本陸軍之孱弱,根本沒有可支撐的增援戰場。中國?不不不,即便德軍得手蘇聯,它也斷然不會從外蒙南下中原以策應日軍的,斷然不會!希特勒極其反對小日本對中國可恥的侵略!因此還拒絕了39年同日本達成軍事同盟的可能。
德軍總參謀部分析,日本關東軍的存在,牽制了大量蘇聯紅軍,這些精銳的西伯利亞師會對德軍構成實際威脅。但是日軍只能以和平的方式存在,那樣的話蘇軍必須有超過其壓倒性的軍事力量存在來防守。但若是日軍為策應德軍而同蘇聯宣戰的話,蘇聯要好布局得多!德軍估計,這邊兒的基輔合圍戰還沒打完,蘇軍就有可能已經迅速的消滅了日本在東北的軍事存在,從而與國軍部隊取得聯繫,建立穩固防線。然後可以抽調大批精銳馳援東線。興許,斯摩棱斯克就能擋住德軍。所以,日軍只需要保持軍事存在就可以了,比它主動參戰要強許多。45年蘇聯正式對日本宣戰,鋼鐵洪流一個星期就全殲了50多萬的關東軍。雖說此刻的關東軍不值一提,但是日本人的末日戰法極其牛逼,越是要滅完了、殺傷力越大!但在毛子面前卻是不堪一擊的!
有戰略幻想家為其構思的,日軍從西亞一路攻入中東,在沙漠與德軍完成偉大會師。那場景,就是征服了中國也支撐不了這樣的畫面。除非,中國人像棒子們一樣無恥。南方大部分參加皇軍,北方則參加八路軍……一直在為別國而戰。後來,我們為什麼要抗美援朝入朝作戰呢?就是因為30個朝鮮師供中共指揮,從最北邊一路殺到了海南島!在金家胖子們看來,中共的天下是他們家幫打下來的。這些朝鮮師在金日成意淫統一朝鮮半島時,回國聽用去了,他們就是才開戰、次日就攻入漢城的部隊,然後狂飆猛進、豎掃朝鮮半島,一直殺到釜山港!參加中國內戰把他們鍛煉得驍勇善戰,但是指揮官不行、再牛逼也百搭。
我們也有無恥的,汪精衛之輩與日寇合流,但是汪偽要好很多,以主權國家加入軸心國的,條約允許不必出境參戰,所以對於日軍來說,這樣的盟友,還不如沒有的好……其實不是選擇結盟,而是完全沒得選。
當時世界主要國家隨便一列,法國自然是德國死敵,老牌一哥英國玩著大陸平衡縱容可以絕對不會跟德國一起站隊,悶頭髮財的美國人不想打仗,儘管對德國有好感。最後希特勒這麼一圈晃下來,除了法西斯的先驅導師義大利外也就只有日本了,坐擁世界前三的海軍,同樣是國家高度軍事化渴求對外戰爭。日本人這邊當然也是一拍即合,他們比德國人還要沒得選,美國是假想敵老牌歐洲帝國壓根不把東亞人當人,德國主動找上門也就一拍即合了。從實質上來說,視乎是沒有一起戰鬥過,原因如題主所說,隔了半個地球結盟的原因我覺得應該是因為有著共同的敵人:英美蘇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嘛哈哈另外我估計德國是想日本人去進攻蘇聯,拉拉蘇聯的後退,然後德國也希望日本那麼強大的海軍能幫幫手,德國就海軍印象中就只有潛艇打打埋伏了
這個結果是many factors many steps的。
他兩走到一起,是凡爾賽體系崩潰的最終結果。你能想像現在的中國和日本結盟嗎?世界大戰終歸是要維護戰勝國利益的,很多人都忽略了,日本是一戰戰勝國。
前面的高票答主已經列了很多資料表現日本的有識之士並不想擺脫凡爾賽體系。國際形勢的變化使得他們不斷靠攏。但實際來講,他們在戰爭中根本沒有任何配合。確切地說,兩國是同盟,但沒有聯合打仗:德日意三國同盟是政治同盟,但德日在軍事戰略上互不配合,互不通氣。
推薦閱讀:
※二戰:瓜島爭奪戰(六十八)塔薩法隆加海戰 03
※一段希特勒演講的爭議
※少先隊時刻準備著!2018年2月11日,小小英雄科季克88周年誕辰。
※希特勒如何用宗教原理給人民洗腦?|《彎曲的脊樑》
※二戰東線德空對地攻擊聯隊的硬體糾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