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哪些古人流傳下來的諺語之類被誤讀或者有新含義?


1,「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思是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者是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俗語轉音成雞成狗了。

2,「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流傳中,人們將「裨將」說成了「皮匠」。

3,「不見棺材不落淚」,本是「不見親棺不落淚」,並不是見了任何棺材都落淚。訛變為「不見棺材不落淚」,如果不管誰的棺材,只要見到就落淚,那就有點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識金鑲玉」,本是「有眼不識荊山玉」。荊,指古代楚國;「荊山玉」,是玉匠在荊山發現的玉。

5,「不到黃河心不死」,本是「不到烏江心不死」。烏江,項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烏江訛變成黃河,真是讓人無從解釋了。

6,「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捨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不過這個我還能理解點,因為好像四川那邊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狗屁不通」,這個成語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沒有汗腺,酷夏,狗要藉助舌頭來散發體內的燥熱。「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體這個特點,「屁」是污濁的象徵,對於文理不通的東西,以屁來喻,也就將就吧!

8,「王八蛋」這是民間的一句罵人話。實際上,這句話的原來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後來卻被訛變成「王八蛋」。

9, "無奸不成商 ",無尖不成商」被誤解為「無奸不成商」。「尖」來源於古代用來度量的斗。古代米商做生意時,除了要將斗裝滿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斗里的米冒著尖兒。在那個時代,不能敦厚到這種程度的,就被公認為不夠資格當商人。後來由於人們道德素質的下降,「無尖不成商」慢慢就變成了「無奸不成商」。


我有篇舊文章,收集了幾個佛教相關的成語、諺語。摘錄幾句。

http://MrSunLi.com/2011/slangs-from-budshism-1/

=======================================

「不可思議」是一個來自佛教的詞,佛經里用它形容佛法非常神奇。

「世界」和「口頭禪」也是出自佛教的詞。「世界」里的「世」指的是時間,好像我們常講的「前世今生」。「界」指的是空間上的邊界。兩個加起來,又有無限長的時間,又有無限大的空間,那就只能是這個「世界」了。

「口頭禪」意思是有的人還沒有真正明白禪時,嘴上就講得頭頭是道了。這樣的人只有口頭上的禪,沒有心裏面的禪,本意是不懂裝懂。

其實「天花亂墜」也是佛教里的詞。本來是褒義,佛祖講經說法,感動了天神,天神就往地上拋撒各色香花。不知道為什麼,現在變成貶義了。

另一個來自佛教的詞也從褒義變成了貶義:「想入非非」。它本來是「非想非非想處」的簡稱,「非想」即不要有想法、放下雜念,「非非想」即連「非想」這個想法也要放下。所以「非非」本來指的是大智大慧的境界。可惜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詞變成了貶義。


七月流火,出自《詩經》,指天氣轉涼。現在常被誤用來形容暑熱。最熱鬧的一次,是人大校長紀寶成的一句「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招來好一頓罵。


版權所有:張發財

主人翁:

漢武帝的姑姑館陶公主很奔放,她有個情人叫董偃,倆人不顧禮法明目張胆扯,漢武帝也不管。不但不管,還親切滴把董偃稱為「主人翁」。

家喻戶曉:

《列女傳》說有個名叫梁姑的姑梁,家著火。她的兩個孩子和她哥的一個孩子都困在裡邊,沖,救出一個定睛細看,是自己的。怕別人說她自私,豈能「戶告人曉」?於是衝進火屋把自己燒死了。以死亡三人的代價,創造出「家喻戶曉」這個成語。圍觀的劉先生說:我活了42年,這是我見過最毀三觀的成語。


我也補充兩個吧:

  • 「勾心鬥角」。《阿房宮賦》中只是用來描繪樓宇建築精巧的設計,到了後來就加上了彼此耍心思暗地使勁的意思。

  • 「狗尾續貂」。這個詞本身的解釋沒什麼變化,但感情色彩大幅度變了。原本是說封官太多貂尾不夠用只能用狗尾代替,諷刺之意明顯。後世幾經變遷,成了自謙的敬語。


很多老師用莊子的「吾生亦有涯,而知亦無涯」來告訴學生學海無涯,而避而不談下一句「以有涯追無涯,怠矣」。


量小非君子,無毒(度)不丈夫

捨不得孩(鞋)子套不住狼

這兩句太坑爹了。。


差強人意:據百度百科,原指還能振奮人的意志,現在表示大體上能讓人滿意。看看平時媒體上都是怎麼用的?


「臨死抱佛腳」,含義沒有什麼問題,就是無數的人都寫作「臨時抱佛腳」;

「紈絝子弟」本來是一個中性詞,甚至還帶有一些褒義,可惜官宦人家裡面一旦出了敗類就特別遭人恨,久而久之就變成貶義詞了,和今天「富二代」「官二代」很類似。


【壓軸】---戲曲用語,指一台折子戲演出中的倒數第二個劇目,由於緊壓最末一個劇目---「大軸」而得名。」現在普遍對壓軸的理解是倒數第一。

【打炮】民國時戲曲界術語,意為客串。

【癟三】上海話,英語直譯的。原為「begger sir」,是乞丐的意思。


「空穴來風」,我國古代成語,原意為「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語出《風賦》(戰國·宋玉),現卻多誤用來比喻「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誤用情況應當改變,不應該再以訛傳訛。也有名為《空穴來風》的圖書。


所有,都會有新含義。

別說歷經不知多少歲月,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語言,就說網路流行語中,又有哪幾條是意思穩定不變的?(要真沒變過又何必費勁給長輩解釋?)

言語的語義流變可以說是伴隨著每一次的語言使用不斷產生新意的。

『你不要賣萌。』中,『你』這回可能指『張三』,下回可能指『李四』。『賣萌』這次可能指『嘟嘴並嬌滴滴的說話』,下次可能指『保持嚴肅的表情做一番理性的歸謬分析』

再好比說對於你問題中的『古人』一詞,一個一千年前的人的理解肯定和你不同。

其實,我想我們甚至可以說那個古人和你說的語言都不是一個語言。我的意思是,你不像學外語那樣投入時間學習的話,你是基本無法和古人溝通的,就像你基本無法和日本人溝通一樣。

要我說,你理解的意思能和古人接近,才是真正奇特的事情!

你無法踏入同一條河。(請著重注意其中創新成分,謝謝!)

===

為了技術上不完全跑題,加倆語義流變案例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搜索「郭店楚簡《老子》乙本第9、10、11、12號簡(今本第四十一章)重讀」

ciao

現在在義大利語(和受其影響的語言)表達『問候』及告別。而追其語源,在威尼斯語中,曾是s-ciào vostro (翻成義大利語則是 schiavo vostro) 或 s-ciào su 意為『我是你的奴隸』


@路飛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

以德報怨」詞是《論語》里的,思想卻來自老子,很特殊。

@劉曉淳 逃之夭夭,本來就是逃跑的意思,是古人化用《詩經》「桃之夭夭」的戲謔之詞。

萬人空巷~~~你自己去百度吧。

@汪雨墨 相濡以沫 語出《莊子》,不是兄弟情深,是魚在乾涸的湖床上用嘴裡的泡泡滋潤彼此,比喻在困難的境地里相互安慰扶持。

@林保橋 同意。發達國家的過敏發病率比發展中國家高很多,中國兒童目前過敏發病率也逐步上升,而其中相當一部分父母是醫生,就是因為太乾淨,曾有報道「有一對父母都是醫生,他們的女兒從小生活在無菌環境里,結果得了一場感冒就死了」,人的抵抗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成長生存環境密切相關的,每天在垃圾堆里撿東西吃的乞丐很少出現不良反應,但大多數人肯定難以承受。


樓主的問題其實是詞源流俗化的一種現象,所謂的「流俗化」,是指將不熟悉的辭彙原本的意義或者形態進行誤推,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歪曲會被習慣性地承認,並且在一門語言之中固定下來。在漢語中,流俗詞源現象主要是通過望文生義和因聲起義兩種方式產生:

一、望文生義

人們借用成語中某個熟悉成分的現存意義進行一次新的結合,時間久了,人們就將這個借用的意義作為本義來使用,原意也就逐漸失去了它應有的地位。

「每況愈下」,原為「每下愈況」,是挑肥豬的一個技巧。

出自《莊子·知北游》:「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是說當時的人用腳去踩豬,估量其肥瘦,越踏在豬的下部,即腳脛上,就越能顯出它是否真肥,因為腳脛是難肥之處。「每下愈況」即指越往下處檢驗就越清楚,用作「每況愈下」後,其義發生了轉變,變成了現在經常使用的「表示情況越來越壞」的意思。

「衣冠禽獸」,原是比喻仕途得意。

起初來源於古代官吏服飾制度:文官服飾繪綉飛禽,武將服飾繪綉猛獸,其本義是入仕封官。但是後來人們由於脫離了當時的使用環境,詞源變得逐漸模糊,就擴大了「禽獸」的詞義,並賦予這個成語以新的意義:指穿著衣服戴著帽子的禽獸,比喻道德敗壞、行為像畜牲一樣的人。

「一絲不掛」,原意是不被世事所牽累。

本是佛教用語,《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宋代黃庭堅有詩曰:「一絲不掛魚脫淵,萬古同歸蟻旋磨。」都是此意。後來人們想當然地認為「一絲不掛」即赤身裸體。

「光天化日」,原指太平盛世。

現在人們按字面意思將其理解為大白天大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的場合。

「八面玲瓏」,原意指窗戶多而通明,滿屋子都見月光。

出自元朝馬熙《開窗看雨》詩:「八面玲瓏得月多」,後來用來形容為人處世圓滑,各方面都應付得周到。

「慘淡經營」, 原意是說為下筆之前,苦心構思。

出自唐朝杜甫《丹青引》:「意匠慘淡經營中」,現在用來指費盡心思經營。

「大塊文章」 ,原指大自然美好的景色。

出自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大塊假我以文章。」,現多指很有價值的長篇文章。

「寄人籬下」,原意是指文章著述因襲他人。

出自《南史·張融傳》:「丈夫當刪詩書,制禮樂,何至因循寄人籬下?」,現在用來比喻依附別人生活。

「勾心鬥角」, 原為描寫宮殿建築結構的交錯精緻。

語出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各抱地勢,鉤心鬥角。」這個成語現在比喻各用心機、明爭暗鬥。

「鞭長莫及」原意是「鞭子雖長,但是不應該打馬肚子。」

源自《左傳·宣公十五年》,後來的人們望文生義,將其誤解為「鞭子雖然很長,但是仍然夠不上」,用來喻指力量達不到,並沿襲至今。

「胡天胡帝」,原意是指服飾容貌如同天神。

語出《詩經.風.鄘風.君子偕老》:「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這裡的「胡天胡帝」是用來形容服飾容貌如同天神。蔡東藩、許魔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七回: 「 輿門開處, 但見一位華裝炫飾、胡天胡帝的嬌娃, 姍步下輿」,形容新娘猶如天仙下凡。現在,「胡天胡帝」這個成語則完全變為貶義了,形容言語荒唐、行為放肆。

「差強人意」,原意是振奮人心,令人滿意。

《後漢書·吳漢傳》中「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這裡的「差強人意」 意謂還能振奮人們的意志。在《周書·李賢傳》中:「 太祖喜曰:李萬歲所言,差強人意」,這裡的「差強人意」
是很令人滿意的意思。現在的「差強人意」則是尚能令人滿意。《中國成語大辭典》解釋為:「 勉強可以當意」。

「濫觴」,原意是起源、發端。

濫觴是現代漢語的一個常用詞,現在很多當作泛濫的意思。其實,濫觴的原意是指江河發源處的水很小,僅可以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發端。如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謂發源濫觴者也」。

「朝三暮四」,原有本質未變或者狡詐的意思。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茅,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這是一則用來說明莊子 「 齊物論」 觀點的寓言。這裡的「 朝三暮四」 是用來說明本質不變的。《舊唐書·皇甫搏傳》: 「 直以性惟狡詐, 言不誠實, 朝三暮四, 天下共知, 惟能上惑聖聰, 足見姦邪之極。」 這裡的「 朝三暮四」 是「 不誠實」、「 狡詐」的同義詞。現在,這個成語則用以比喻變化多端或反覆無常。

二、因聲起義

當對於某些詞語的語源搞不懂,或覺得古代傳下來的說法不再適合如今的語言環境時,人們還會採取「因聲起義」的方式,選擇和詞語同音或音近而又熟悉的另一個詞語的意義去理解,在這種情況下,詞的語音形式和文字書寫形式有時也會變化。

「逃之夭夭」,原為「桃之夭夭」。

語出《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夭夭」形容枝葉繁茂的樣子,原詩為周地的方言。後來在使用中又因「桃」與「逃」同音,人們就借用「逃之夭夭」作為「逃跑」的詼諧說法,「夭夭」在這裡沒有意義。

「難兄難弟」,原為難分才德高下的褒義詞。

一詞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德行》:「(陳)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難讀為 nán)指兩兄弟才德都好,難分上下,現在多反用為譏諷兩個人同樣惡劣,都不是好人;同時現在這個成語多用來形容命運或處境相似的人(難讀為 nàn)。因為現代漢語中「難」為多音字,讀 nán 時有「不好」之意(如「難聽」、「難看」等詞),讀 nàn 時有「不幸的遭遇,災難」之意。

「胡言亂語」,原為「胡言漢語」

原意是漢族人的說法與少數民族的說法並存,因為古代「漢」、「亂」同韻,後來訛傳為「胡言亂語」,意思也逐漸變成了「胡說八道」。

「名列前茅」,原為「名列前旄」

「茅」其實是「旄」的諧音,「旄」是古代用旄尾裝飾的旗子,這種旗子是軍陣前方所用,故為前旄。

「逐鹿中原」,原為「逐祿中原」

源於 《史記·淮陰侯列傳
》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這裡的「鹿」應為「祿
」,祿即俸祿、官位,祿位當指帝王之位,「秦失其鹿」當為「秦失其祿」,「逐鹿中原」應為「逐祿中原」。

通過「因聲起義」這種方式產生的流俗詞源現象還不僅僅局限於成語之中,在一些民間俗語中同樣屢見不鮮。

「春冷凍死牛」,原為「春冷凍死拗」

這句俗語是強調初春的天氣變化較大,「牛」字是「拗」 (niu)的諧音訛傳,拗泛指固執的的

人,春冷時本應增加衣服,那種脾氣拗的人偏不聽話,以至凍死,而牛在春天是凍不死的。

「打破砂鍋問到底」,原為「打破砂鍋璺到底」

這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其實是諧音訛傳。砂鍋是泥燒制而成的,多為人們熬制中藥或冬季垠火鍋的器具,稍不小心極易破碎,而且一碎就會一裂到底,陶瓷、玻璃等器具上的裂痕叫做「璺」。

「無毒不丈夫」,原為「無度不丈夫」

這是句表示下了最大決心的狠話。但原話應為「無度不丈夫」,與「量小非君子」相連,是古今賢文里的名句。意思是肚量過小的人算不上真君子、大丈夫。自元朝以來,正統的儒家倫理文化、道德價值體系受到嚴重衝擊,市井流氓文化急劇膨脹,而這句「無度不丈夫」也發生了誤傳,將一句勸人友善的好話變成了惡語。

當然,也有任意篡改、替代的諺語,比如:

「無不黃河心不死」,原為「不到烏江心不死」

「不到烏江心不死」的歷史背景是秦末年間,劉邦、項羽領導農民起義軍推翻了秦王朝,分稱楚、漢王后,又進行了長達5年的「楚漢爭戰」。公元前204年,劉邦大敗項軍於垓下,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項羽被逼在烏江拔劍自刎。事實上,歷史上還沒有哪一位著名將領被逼至黃河自殺。


前段時間用的一個

天要下雨,(姑)娘要嫁人。


明日黃花,比喻過時或無意義的事物。後多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出自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不過很多時候看到錯用為「昨日黃花」

@hanmer 所說的「七月流火」也是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