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不是「伊帶伊路」,終點應是歐洲!

首發公眾號: 天涯何處是神州

某晚會搞了個30米長的「絲路山水圖」,終點是某教聖城麥加。某些人歡欣鼓舞,甚至叫囂這就是某教朝覲圖。無獨有偶,陝西衛視2018年春節晚會也有個節目《絲路築夢》,其明顯的宗教場所標誌與這個「絲路山水圖」都在暗示:絲綢之路就是「伊帶伊路」!

眾所周知,絲綢之路是漢代的張騫為了實現漢武帝的軍事計劃而開闢的,那時某教創始人還沒出生呢。可是陝西漢中有個張騫風情街,「外立面設計偏向伊斯蘭教,一磚一瓦盡顯西域風情」。微博@新浪陝西漢中頻道是這樣說的:

【不用出國,在大漢中就能來一場古絲路之旅】來過興漢新區的小夥伴都對張騫風情街印象深刻。它濃縮了張騫出使西域所經歷的沿途景觀以及所見所聞,將興漢新區的工匠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張騫風情街外立面設計偏向伊斯蘭教,一磚一瓦盡顯西域風情。但是據史料記載,伊斯蘭教於隋朝後才傳入中國,新疆的伊斯蘭教化也是元明之後才開始,因此,為了給張騫風情街注入更多學術內涵,張騫風情街上將設立一座張騫博物館。

羅馬帝國的貴族對東方絲綢的嚮往,是實實在在的;張騫通西域,漢朝驅趕匈奴,在西域設置校尉,打通了這條路,實際上通西域就是確保這一條商業路線,絲綢之路為何能延綿萬里,跋涉艱險能夠開通,就是因為當時東西方兩大帝國,羅馬帝國和漢帝國的存在,確保了貿易正常。這條路線經西域,穿蔥嶺,中亞,越過波斯高原,到達幼發拉底河谷,經君士坦丁堡,出小亞細亞,來到羅馬元老院,它並沒有阿拉伯人參與,那時阿拉伯人還在吃土,麥加還沒有羊圈,麥加也根本不在路線上。這條線路能打通,完全是在東西兩大帝國的保護下實現。後來絲路的命運也是註定,即東西方必須同時有強大帝國,才能確保貿易正常進行,否則都會送了半路強盜。一條絲路就是政治文化的表現,為什麼漢帝國要在西域設置校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商隊手拿漢帝國的護照你才能走出蔥嶺,接近伊朗高原,我們的校尉就是因此而設的。

侯楊方教授提到:

一提「絲綢之路」,終點、象徵物就是伊斯蘭(國家),而唐代絲綢之路的中間商——中亞一群粟特國家,以及玄奘所經的一系列佛教國家正是被阿拉伯聖戰毀滅,伊斯蘭教正是傳統絲綢之路的毀滅者

張騫在西域見到的是希臘化的大宛和大夏,以及征服了大夏的月氏。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副使去了安息,就是希臘化後的波斯文明。按史實的話,漢中的張騫風情街的設計應該是希臘風格或者波斯風格吧?

那麼,現在的「絲綢之路」或者「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不是「伊帶伊路」呢?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於2015年3月28日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原文關於「一帶一路」的第三部分「框架思路」的相關內容: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根據「一帶一路」走向,陸上依託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聯緊密,要進一步推動合作,取得更大進展。

看清楚了,「一帶一路」並不是要跟中間的國家做什麼生意,目的是跟歐洲做生意,沿路中間國家只要交通順暢即可。也就是說,現在的「一帶一路」也不是「伊帶伊路」,終點應是歐洲!原文里提出了三條「一帶一路」路線,北線是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線是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南線是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

三條路線中只有中線需要通過阿拉伯國家,南北兩條線都不用經過戰亂和恐怖襲擊頻繁的中東,南線只有最後通過紅海過蘇伊士運河的時候會跟阿拉伯國家打交道。其中北線最成熟,現在的歐亞貨運專列也都是走這條線。某些人明裡暗裡想製造一種「一帶一路」就是「伊帶伊路」的印象,所為何來?

推薦閱讀:

TAG:絲綢之路 | 伊斯蘭教 | 宣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