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熊玲:為什麼父母愛孩子,孩子卻跟自己不親?

中國父母是最疼愛孩子的,但很多孩子卻不感到被愛,甚至不接受父母的愛。父母愈付出,孩子愈逃避?父母愈想愛,孩子愈叛逆?

怎樣愛孩子,是一門學問,是我們中國父母最應該學的學問。大多數父母,是按自己的經驗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理想教養孩子,

她們愛孩子的心非常純美,心中只有孩子沒有自己,她們愛得孩子想逃避愛。很多父母為了小家可以忍辱負重,為了子女可以廢寢忘食,她的言行充分告知了孩子:我為了你是多麼的含辛茹苦!你不要讓我失望!我並不要你的回報,但你要爭氣,要把書讀出來養活你自己呀!其實這些都是很感人的愛,很樸實的要求,但久而久之,無形中給孩子的內心影響是「你的苦是我造成,你的難我要負責」的內疚與壓力。所以,父母「心中只有孩子沒有自己」的愛使孩子很沉重。

我們父母不知,幼小孩子的心理處於感性思維階段,是帶著好奇、離奇之心去感知世界,其個性成長需要大人給予情感上的關愛,比如,給他們提供足夠的自由思考、自由想像、自由選擇的空間和時間,而不是總在給他們答案和教導;教他們如何認識情緒和處理情緒,而不是見他們發脾氣時,一味地遷就或指責;給予他們自己處理事情的自主與機會,而不總是什麼都為他們想到和做到等等。

父母也不知,幼小孩子的心靈在缺少感性思維和獲益體驗下,是不能承受你們「含辛茹苦」重負的,在你們並不要求回報的關愛里,他們明白存在「考個好大學,有出息」是你們最重要最期盼的回報。

如果孩子厭學,我想說,這並非是他們不知道學業的重要,而是承受不起你們不要回報的關愛。

如果孩子反感你,我想,這也不是孩子不想尊重你,而是你與孩子的交流與互動里,省略了尊重的含義。

如果孩子不願跟你交流,甚至不想和你說話,並非是你認為的「他內向、他壓抑、他懷敵意」之類,而可能是孩子從小聽你說的太多,更可能是你不會交流。沉默也是一種交流,它表示「你不懂我的心理世界,就讓我保持清靜吧」。

如果孩子不愛你,我想,肯定不是孩子不想愛你,而是你愛他的方式有問題,你所表達的愛對他的成長沒有意義,讓他懊惱了,他不知怎麼來回報對你的愛。

如果父母繼續那樣為了孩子還「沒出息」之前而焦慮不安、嘮叨抱怨、替代包辦式地「操碎了心」,孩子不可能與你親近,將會繼續遠離你、逃避你的關愛。

推薦閱讀:

人是機器,人的機器特性
熊玲:喜歡做老好人,是不是心理有問題?
怒極反笑的心理機制是怎樣的?

TAG:行為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