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當一名什麼樣的影評人

原文首發於豆瓣:我想當一名什麼樣的影評人

2018年了,我從事「影評人」這份工作已經兩年。

這兩年來,我幾乎一直在寫別人的故事,或者評價別人的作品。年底正好是總結人生的時候,於是寫一篇文章送給自己。早就醞釀要寫這樣一篇文章了,談不上多專業,觀點也不一定對,畢竟人的思想也是會變的,僅僅是總結一下這些年的經驗、教訓、感悟。

文章可能會比較長,記錄我從學生時代開始,如何喜歡上文字,如何找到一份影評人的工作,對影評行業的看法,以及未來的打算。只對影評感興趣的,請跳過早期經歷那一段。

早期經歷

寫文字的人一定有個特點,從小喜歡看書。

我小時候家裡住在郊區,周圍沒有什麼同齡人,所以閑暇的時候很少跟其他孩子們玩,而是自己窩在房間里看書。從最初的漫畫書,到複雜一些的武俠、偵探小說,雖然看的名著經典不多,也算是嗜書如命。初中的時候因為熬夜看金庸的武俠小說,還把自己熬成了假性近視(戴了幾年眼鏡,現在已經摘了)。

初中的時候中二病發作,寫了一篇以同學為主角的武俠小說,在宿舍里傳閱。後來一天上自習的時候被班主任發現,把我寫的小說沒收了,然後在班會上當著全班念了兩篇作文,一篇是某同學的作文大賽獲獎作品,一篇就是我寫的中二武俠小說,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我成了班裡的負面典型。(媽的!)

初中時攢零花錢買的武俠小說

上學的時候,我的文字組織能力就很驚人,寫作文永遠是速度最快的,但是語文成績並不好,因為我最不喜歡高考滿分作文那樣的八股文風,我的作文風格很是叛逆。如今我能靠寫文字混碗飯吃,也算對得起當年中二的自己了。

高中的時候文理分班,很自然就選擇了文科。當時我嚴重偏科,但是文理科成績比較均衡,數學、歷史、地理三科成績都曾考過年級第一,就是英語十分糟糕,150分的滿分,我一般只能考五六十分,所以只上了個普通省級大學的三本學院。(當年不喜歡英語,一方面是記憶力差,記不住那些單詞,另一方面就是比較憤青,討厭崇洋媚外)

關於上學時期的那段陰影,直到現在,我已經畢業工作多年,依然時不時會夢到自己在教室里考試、寫作業,然後急一身汗,應試教育對我造成的陰影,恐怕是一輩子都他媽難以磨滅了。

上大學的時候,本來也選了新聞、文學類專業,但是覺得國際經濟與貿易這個專業看上去也挺牛逼的,於是也選了一個,結果調劑的時候就把我調到了這個專業。後來我才知道,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專門搞外貿的,要和外國人打交道,對英語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大學四年,我死磕英語,終於勉強過了英語四級,拿到了畢業證和學位證。

大學的時候,因為比較能寫,在幾個貼吧里當上了吧主。比較知名的是在曾經的熱點人物「五道杠少年」的貼吧,還寫了幾篇高級黑的貼子。(其實就是網路暴民,沒錯我現在也是)

【連載】《五杠演藝——滑坡路之戰》

【連載】年度武俠大戲《決戰少年宮之巔》

【連載】《少林弟子不屑弟》

不知道豆瓣里有沒有人當年混過貼吧,看過我這幾篇貼子。雖然我覺得現在文筆有所提高,但是可能再也寫不出來這種逗比文章了。

大學畢業,面臨找工作的難題。剛踏入社會的時候沒有一技之長,也沒有什麼經驗,做了很多並不合適自己的工作,也換了很多工作,還在家待業過好幾個月。

我最初當過銷售,在大街上發小廣告,又覺得大學生去發小廣告太屈才,就辭職了。後來又先後去電商、房地產、金融類公司當文案,寫商業軟文、公關稿寫到吐,這段時間我最長的一份工作,也才做了半年,還有兩份工作是因能力不足被公司開除的。

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我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我到底想找一份什麼工作?我到底適合做什麼工作?

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我喜歡的工作,一定是符合我興趣的,而一個宅男的興趣,無非就是遊戲或電影。於是我就想,既然我文筆也不錯,為什麼不去找一份遊戲編輯或者電影編輯的工作呢?(而且還可以上班的時候玩遊戲、看電影,這個福利可是其他行業沒有的)

對於我來說,遊戲和電影兩個領域雖然算不上大神,但是從小到大玩過的遊戲、看過的電影也不少了,而且當編輯的話,也未必非要對這個行業的專業知識有多深的了解(參考我之前做過的房地產、金融編輯),於是我就開始投簡歷。

最初的時候,我應聘了某國內知名遊戲網站的手游編輯(曾經是盜版遊戲下載天堂),但是薪資方面實在太低了,所以就選擇了另一家公司的電影編輯崗位,來到了北京。

我是如何成為影評人的

我是河北人,在石家莊上的大學。剛畢業頻繁換工作的時候,曾在北京先幹了半年電商網站的編輯,後來感覺北漂壓力太大了,又回到石家莊待了一年。在石家莊這一年我換了5份工作,其中還有兩份工作是被開除的。一方面是小地方很難找到好工作,有些公司一直在裁員,另一方面自己可能也真的不適合那些行業。

兜兜轉轉,又回到北京,在一家公司做電影編輯。這個時候我剛入行,還算不上是影評人,公司的業務就是類似豆瓣的影評APP+影評公眾號(也包括微博、頭條號、企鵝號等一系列內容平台,後來APP黃了,公司就只做自媒體)。

一般來說,這種電影編輯都要求一定的閱片量,有的要求1000部以上,有的要求2000部以上。(也不是硬性規定,要是公司缺人的話,也會降低標準)

我當時面試的時候,豆瓣標記看過的電影也就幾百部,不過感覺自己以前看過但是未標記的電影應該也不少,所以很自信的認為自己閱片量至少也在1000+。後來入了行,發現自己閱片量跟真正的大神比起來還是相差甚遠,直到現在,我在豆瓣標記的影評也才1000多點,還包括不少後來標記的老片子。

一千部電影對大多數人來說確實是個門檻。人們往往以為自己看過的電影不少,其實在上世紀那個娛樂生活匱乏的時代,電視上來回播成龍、李連杰的電影,一張VCD能夠看幾十遍看到光碟布滿劃痕,畫面都是馬賽克。回想起來,我們似乎花在看電影上的時間不少,實際上只是一部電影反覆看了幾十遍,未必是看了多少部新電影,至於有深度的藝術片更少的可憐。

剛入行的時候,我作為電影編輯,負責的工作只是複製粘貼+采編,後來主編髮現我文筆不錯,就讓我嘗試著寫一些原創,從最簡單的娛樂八卦開始,漸漸的嘗試寫影評。

現在回過頭看兩年前寫的文章,能明顯發現我當時寫的挺水的,文章質量很低。當然兩年時間如果文筆沒有明顯進步,我也就不用吃這碗飯了。

很多人(包括我)最初寫影評的時候,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把影評寫成觀後感,或者是圖解電影。

直到現在,很多公眾號的編輯們也是在這麼寫影評,這和一些讀者的閱讀偏好也有關係,不過隨著閱片量和文筆的逐漸成熟,自己就不再滿足於把別人嚼過的東西再嚼一遍了,寫出一些新東西,就成了我創作時最大的動力。

紙媒時代的影評比較偏嚴肅,自媒體時代的影評偏娛樂性,其實太專業了讀者不愛看,太娛樂了就沒啥營養,如何把握好專業性和娛樂性的度就很重要。當然對於大多數公眾號影評人來說,娛樂性夠了,專業性就差得很遠。為了提高自己,我也找了幾本電影、表演相關專業的書來看,跟教科書一樣,說實話挺枯燥的,但是乾貨滿滿,抽空看兩頁,就能消化很久,總之還是慢慢啃吧。

這本書我啃了幾個月,才看了三分之一

另外,一些影評人、公眾號最大的毛病就是蹭熱點和標題黨了。

對於大多數自媒體而言,點擊量就是生存的基礎,所以包括我入行的那家公司在內,主編們的經營理念就是「流量為王」,為了流量絞盡腦汁的蹭熱點、蹭八卦,標題儘可能的抓眼球。說實話,這種行為即便在我們這些編輯看來,也有點「吃相難看」,但又不得不說,這種套路往往效果非常明顯。同樣的一篇文章,換個標題點擊量就大不一樣,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就這樣形成了。

標題對一篇文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自媒體平台甚至推出了「雙標題」功能,同樣的內容,起兩個不同的標題,差距有多大呢?可能點擊量相差上千倍。造成這種巨大差異的,首先肯定是讀者的選擇,其次就是平台的推薦制度。點擊的人越多,平台的推薦度越大,所以即使一開始不願意標題黨的編輯們,也會被逼著成為了標題黨。

我在豆瓣也做過幾次標題黨,雖然豆瓣風格偏文藝,但是標題黨的效果也挺好的,就是評論區也有人說我的標題太噁心,後來我就盡量每篇文章多起幾個標題,有抓眼球的,也有比較文藝的,在其他平台就用抓眼球的標題,在豆瓣就用比較文藝的標題,盡量適應各種讀者的需要。

我在豆瓣兩個最典型的標題黨案例:

睡過兩位女神,憑死侍鹹魚翻身,瑞恩·雷諾茲妥妥的人生贏家(雖然標題套路,但是點擊量還挺高的)

面對性別認同障礙的兒子,這個日本媽媽親自教他穿上了胸罩(這篇寫的比較趕,有點偏圖解電影了)

做影評人這兩年,我最無奈的一點就是看到那些深思熟慮、精雕細琢的好文章無人問津,而那些質量很差的娛樂八卦、標題黨動輒10萬+的閱讀量。有的時候自己花兩三天,拉片、查資料、寫提綱、初稿、反覆修改之後寫出的深度影評,比不上別人在某明星出軌、吸毒、公布戀情之後花一兩個小時寫一篇幾百字八卦文的點擊量高,那種心理上的不平衡總會打擊到創作的積極性。

現在對於自媒體行業而言,一直宣稱「流量為王」正在轉變為「內容為王」、「好內容永遠是稀缺的」,不過我覺得這個過程需要很漫長的一段過渡時間吧。其實我們這些小本經營的自媒體從業者還算幸運,對於那些導演們可能更加殘酷,有那麼多好片子票房差,也有那麼多大爛片高票房,動輒幾個億的損失,這對那些優質電影的創作者來說才是不公平呢!

為什麼有些影評寫得很差

自媒體行業是浮躁的,也是良莠不齊的。即使是同樣的寫手,產出的內容質量也有很大差異。除了上面提到的蹭熱點、標題黨問題,制約影評質量的還有很多其他因素。

我入職的第一家影評公眾號,讓我順利進了影評人這一行,不過一年之後,一方面是不滿薪資待遇,一方面是覺得蹭熱點標題黨的文章寫得噁心了,於是又跳槽去了一家娛樂公司。

這一次還是寫影評的工作,不過隨著經驗的增加,我在選題上的話語權也增加了。以前作為新人,往往是主編覺得哪個影片、明星會火,就直接把選題分給手下的編輯、記者去寫,完全是命題作文,有些自己不了解、不擅長的選題,也要硬著頭皮寫,這些稿件寫出來就質量很差。

另外,至少我所接觸的影評人們,最怕的片子不是爛片,也不是好片,而是那些溫吞水一般的平庸電影。爛片至少你可以罵,可以寫出一篇吐槽風格的影評。這種平庸電影好也談不上好,爛也談不上爛,可謂毫無亮點,寫影評都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當然,作為專業的影評人,就應該像美食家、品酒師一樣,即使是你不喜歡的食物,也要去品嘗,並且給出恰當的評價。那些平庸的電影,影評人當然也可以給出一個「很平庸」這樣的評價。但是自媒體時代,亮點、爆點才是成功的關鍵,如果你只是說這部電影很平庸,那麼抱歉,你的文章不會有多少點擊量了。於是對於這種平庸電影,影評人要麼就是尬吹,要麼就是尬黑,總之就是往極端了去寫,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樣寫出來的文章,質量肯定不會太高。

資深影迷肯定知道,電影市場未必是一直有好片上映的。也許某個檔期一部值得看的電影都沒有(包括新出盜版資源的片子),但是自媒體的公眾號一天也不能停更,因此很多影評人就只能硬寫,讓自己一直保持高產。

我一直覺得,高產和低質完全是可以劃等號的。就像我前面所說,一篇花幾天時間寫出來的深度影評,和一篇一兩個小時寫出來的八卦文質量肯定不一樣,但是很多自媒體影評人為了生存,一直強迫自己保持一個很高產的狀態,一周三篇,一周五篇,甚至一天一篇,囫圇吞棗的看了很多電影,然後不假思索的靠第一印象寫了很多影評,質量能好到哪?

還有就是自媒體講究一個時效性,熱度高的大片一出來,當天最好就出影評,晚了就沒人看了。這一點上,有提前看片資格的影評人,以及海外的影評人可能更具優勢,所以很多影評質量不見得是最好的,但是發布時間是最早的,點擊量就很高。這其實並不公平,但是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則就是這樣。

說起提前看片,是所有影評人,乃至影迷們非常羨慕的一個資格。然而那些經常被各種製片商、發行商奉為座上賓的影評人,可能恰恰是最可悲的一批影評人。道理也很簡單,「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既然請你參加提前點映了,甚至還可能會給一些紅包,又怎麼可能讓你寫影片的差評呢?

入行之後,我也接觸了一些資深影評人,他們逐漸的就混成了這種「紅包影評人」,也有一些人通過各種渠道問我是否可以當水軍,或者給一些質量很差的片子出篇影評,我一概拒絕了。不是我不喜歡錢,而是我不想竭澤而漁,揮霍自己的口碑,也實在對捏著鼻子寫公關稿不感興趣。

某小號通過豆郵加我微信,後來才發現是雇水軍的,而且還很廉價

平心而論,這兩年我也寫過不少質量很差的文章,有些就是命題作文(至於公關稿我不會在私人賬號上發),還有些文章如果給我更多點時間,我也許會打磨的更好,但是自媒體時代是講究時效性和效率的,跟完全自由的創作並不一樣。

而且意外的是,有些我覺得寫的不好的文章,點擊量還挺高,有些我覺得挺好的文章,反而沒火。這些平台的推薦機制和讀者的閱讀偏好,即使是資深寫手恐怕也說不清楚。

我想當一名什麼樣的影評人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報道,好像是某屆上海電影節請了國外的一些影評人,介紹國外影評行業的經驗。那些國外的影評人說,影評人如何生存是個問題,但是影評人萬萬不該掙片商的錢,應該去掙媒體的錢。因為片商只希望影評人說自己的電影好,而媒體只對讀者負責,即使是差評,只要有人看,媒體也會歡迎。

中國目前的影視行業,是否有那種土壤讓獨立影評人生存也很難說,因為即使是那些百萬級粉絲的影評公眾號,也難免要接一些電影的公關稿維持生存。但是只要餓不死,我還是希望能夠保持一個影評人的獨立性,少掙點也無所謂。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這句話放在影評圈、自媒體圈也同樣適用。當了兩年的影評人,按照每周兩篇文章的出稿量,我也寫了幾百篇內容,其中不乏一些爆款。一旦成為爆款,很容易就會被別家自媒體抄襲,有時候一篇文章就會被抄襲幾十次。

粗略的統計一下,兩年來我被各種自媒體號抄襲了至少幾百次,其中不乏一些百萬級粉絲的大V。如果按照抄襲一次賠200塊來算,都能給自己買輛車了。不過我一次賠償也沒得到過,抄襲狗們名利雙收,而我在帝都依然是個低端人口。

即便如此,我還是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人們已經開始接受聽歌付費、視頻付費,也習慣了購買正版遊戲,版權意識會越來越強。如果未來原創作者的利益真的能得到保障,影評人也就不用為了宣發商的那點紅包低三下四了。

這篇吳京的文章是我寫的,點擊量很高,百度隨便搜一下,抄我文章的自媒體有好幾頁。

如果可能的話,未來我希望找一份能夠獨立、自主寫影評的差事,不蹭熱點、不當標題黨,哪怕小眾一點,但是產出的都是好內容。不追時效性,而是細細品味每一部好電影的內涵,只有寫一篇有誠意的影評,才是對那些好電影的尊重,也是對讀者的尊重。

牛逼的寫手可能產出很低,一周甚至一個月才寫一篇,但是這一篇文章的稿費,可能比低端寫手十篇二十篇的稿費都要多,我就奔著這個目標前進了。

這兩年來,因為閱片量增加了,能明顯感受到自己對電影的審美和品味也有所增加。以前我看的都是好萊塢大片,喜歡的是動作、特效、爆炸場面,現在逐漸也喜歡看一些紀錄片,文藝片了。

影評都是主觀的,目前來說,我依然可能會喜歡一些評分不太高的暴力、恐怖片,也會對一些評分高的好片不以為然,對於一些藝術性比較強的歐洲悶片,可能看一會兒就需要暫停一下,干點別的事,斷斷續續的看完一部電影。

一開始以為自己是品味不夠,無法沉下心來,後來跟一些專業人士交流,發現很多人都是這樣看文藝片的。其實這種文藝片就像喝茶一樣,需要慢慢品嘗,能夠一口氣看完的電影更像是運動飲料,可以一飲而盡。

很慶幸自己沒選擇當一個八卦博主或「紅包影評人」,而是靜下心來一點一點錘鍊自己的文筆,提升自己的品味,雖然目前水平還不夠高,掙得也不夠多,但是相信這條路應該可以讓我走得更長遠。

萬一哪天深度影評做不下去了怎麼辦?我沒有深入想過這個問題,也許我會找一份其他差事謀生,比如做做運營、審核編輯什麼的,但是應該不會強忍著當個拿錢發貼的水軍(關鍵水軍也不值錢啊)。

也考慮過當編劇,但是在中國這個大環境下,至少我認識的一些編劇,多是要寫一些瑪麗蘇、抗日神劇這樣的爛劇本,挺沒意思的。總之不管哪行哪業,要想站著把錢掙了,確實挺有難度的。

說實話,沒打算一輩子當影評人,但是早就想好了要一輩子靠寫作生活。據家裡人說,小時候家裡讓我「抓周」,我抓了一支鋼筆,和一些現金(小時候就是財迷啊),看來我這輩子註定要用筆吃飯了。

推薦閱讀:

2017年自媒體內容運營總結
陳金凌:如何獲得做自媒體寫文章內在驅動力?
行走互聯網·連載(五)

TAG:影評人 | 自媒體寫作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