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當年如何喝酒?
孔子當年如何喝酒?
王蔚 (2018年2月18日)
酒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春節是喝酒的一個節點。中國俗語講「無酒不成席」,白居易講「醉不成歡慘將別」,都是講酒的重要性。朋友們知道我講《論語》,就有時問我一個問題。《論語》中談到過酒嗎?孔子當年喝酒嗎?遇到你的這個問題,我有時微微一笑,有時耐心回答。回答不回答問題,要看當時的場景。
《論語》中先後六次提到了酒,五次是酒禮酒俗,一次是酒具。其中最著名的是「唯酒無量,不及亂」意思是說,孔子喝酒量很大,但孔子掌握一個原則,絕對不喝過量之酒。《論語鄉黨》篇中還記載有孔子「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觚不觚,觚哉!觚哉!」。其它兩處是「鄉黨」第八章,「沽酒市脯不食」;「子罕」第十六章,「出則事公卿,人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與我哉」?還有一次沒有提到酒,但說的是喝酒的事。
中國古代有鄉飲之禮。鄉飲在中國存在了2500多年。中國有個寧陽縣,寧陽有個鄉飲鄉。如果沒有鄉飲之禮,這個名字大概保留不下來。一鄉之人在特定節日或慶典,相聚飲酒,共敘鄉情,有助於鄉里的認同與共識。論語中講,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在鄉飲之禮中是講究鄉射的。鄉射的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捐讓而升,下而飲。
孔子是非常願意參加鄉飲活動的。《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如何與鄉人喝酒:「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黨》)孔子與鄉人飲酒,結束之後,總是要等老年人離席,他才離席。今天大家聚餐時,往往不大注意年齡大小,只注意身份高低。還有的年輕人,會找各種理由離開聚會現場,這都是極不合禮的行為。
酒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還因為喝了酒人會高興和舒服,飲酒是享受。李白的《將進酒》,把酒的歡樂寫到了極致,相信大多數人都能體會到。就是好東西,就是稀罕物,好酒應當留給父母,留給父母,留給師長。在孔子的弟子向孔子問孝時,孔子回答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zhuàn)。」古人以酒食奉養父母,是孝心的表示,同時還須努力「和顏悅色」。我們經常在外應酬,是否想到父母也需要我們陪伴共同進餐?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謂中庸者,過猶不及也。事情做過了頭,事情做的不到位,都是不好的。那麼什麼是中庸呢?中庸就是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依據恰當的手段,做了一件恰當的事情。孔子強調在喝酒問題上也要做到中庸。《論語》談到孔子喝酒,「唯酒無量,不及亂」。他的酒量很大,但是他從來不會喝醉失態。有人宣稱:「但知人間有酒,不知酒能醉人。」雖然豪氣干雲,未免有些誇張,少喝點酒有益健康,喝酒多了對身體絕對有損害。這是婦孺皆知的道理。孔子喝酒則以不喝醉為準。這是需要高度的自知之明與自制之力的。
孔子是一個善於反省的人。孔子這樣反省自己:「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大家對曾子的三省很熟,但對孔子的「四省」不熟。我孔子曾經因為喝酒耽誤過事情嗎?這是孔子反省的一個問題。要注意,孔子,孔子是把不為酒困與事公卿,事父兄,以及喪事不敢不免放在一起反省的。可見孔子是對這個問題是極端重視的。
《論語》當中講到了「沽酒市脯不食」。說孔子不喝從街上買的酒,也不吃從市場上買的熟肉食。我想這應當是孔子做了魯國大司寇之後的事。人有個條件才會講究,孔子也不例外。從這個記載,當中也可以發現,當時市場上的酒、熟肉食不大那麼令人放心,也存在食品安全問題。
拉拉扯扯就寫這麼多,該起床了。今天還有兩個酒場,酒免不了。牢記孔子的不及亂,不為酒困的教導,酒就不會喝多。只要做到不勸酒,不鬥酒、不貪酒、不戀酒,不酗酒,酒是不會喝多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