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商績效管理:按時交貨率
摘自供應鏈管理銷量第一的《採購與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第2版),作者劉寶紅,京東、噹噹等各大網站有售。
供應商的按時交貨率概念很簡單,但計算方法很多。例如按件、按訂單、按訂單行,按時交貨率都可能不同。一般用百分比。缺點與質量百萬次品率一樣:一個5分錢的螺絲釘與一個價值1萬元的發動機所佔比例相同。或許有人會說,缺了哪一個都沒法組裝產品。但從供應管理的角度來看,螺絲釘的採購前置期一兩周,與採購前置期幾個月的發動機相比,還是不一樣。
對於供應商寄售的庫存,因為有最低與最高庫存點,按時交貨可通過相對庫存水平來衡量。例如庫存為零,風險很高;庫存低於最低點,風險相當高;庫存高於最高點,斷貨風險很小但過期庫存風險升高。對於這樣的料,可以定期統計有多少料號是處於什麼庫存點,比如2%的料號庫存為零、11%的低於最低點等,督促供應商改進。
對於很便宜的採購件,即物料管理中的C類物件,可以採用雙桶制,一桶用完,就讓供應商補貨。這類便宜物件,因為便宜,平常沒人注意,但一旦因為計劃失誤,或者供應商問題而斷貨,影響卻可能非常大,因為很多產品都可能需要,影響面很大。例如一個供應商買錯了材料,生產的螺絲跟螺桿都得報廢,結果導致一個大公司全球短貨,直接影響到很多最終客戶。也不要以為這些物件簡單,供應商就有無限產能。拿這個螺桿、螺絲來說,後來發現供應商一天只能生產300個。這樣,當全球需求為350的情況下,短缺就很嚴重,最後總監都不得得牽扯到短料分配中來。實際成本之高,倒應了我的老黑同事的「名言」——這老兄經常在電話上教訓他的供應商:一個幾分錢的螺釘,如果缺貨、遲到、還有質量問題,這螺釘就不再是幾分錢了。
按時交貨率從概念上看很簡單,但實際操作上很複雜。例如你可以按照供應商報價時的訂貨前置期來統計(你說三周能做好,是不是訂單下了三周後貨都收到了);可以按照供應商的承諾來統計(你說2月10號交貨,到時交了沒有);可以按照採購方的需要時間來統計(MRP跑出來,要在3月1日要1000個料,你能否到時交貨1000個)。這些只是些例子。筆者看到合同製造巨頭Celestica甚至統計供應商的靈活度:我要你提前交貨,你提前了沒有?我要你推後交貨,你推後了沒有?難怪有個公司竟然有二十幾個按時交貨率指標。太多、太複雜,給統計、溝通帶來挑戰,也影響了指標的意義。
在實踐中,很多公司以供應商的承諾為基準,而承諾又以標準的採購前置期為基準,外加適當調整。比如採購前置期是4周,但由於催別的貨,公司同意給供應商5周的時間,這5周就是按時交貨的基準。突然有了突發事件,需要供應商在3周內就交貨。一旦供應商同意了,拿就按3周作為基準:三周內送到算按時,否則,即使是比3周多一天,也是遲到。
或許有人會說,這總比標準交貨期要好,懲罰供應商好像不合適吧。這看上去是小事,但決定大是大非,讓我用一個主管採購的副總裁的話來說明。這位老總有次說道,供應商(績效)管理難就難在兩件事:(1)拿不到供應商的承諾;(2)拿到了,但供應商到時候沒兌現。第二種情況比第一種更糟糕。對我來說,我寧肯供應商不願承諾,那是前端的問題,我們還有辦法對付,比如尋求更高管理層的支持;一旦承諾了但沒兌現,我們的補救措施就很有限。供應商千萬不能養成「儘力而為」的習慣:你要麼承諾能辦到,一旦承諾就辦到;要麼當下告訴我辦不到,我們馬上想辦法。
有些公司習慣性地處於救火狀態,讓供應商加急的太多,嚴重影響供應商的正常排程,導致供應商的日程被全面被打亂,失去了可預測性,結果讓一些本來不遲到的也遲到,也使得其承諾沒有可靠性,雙方都得花很多時間來管理。比如採購方對供應商的交期不確信,就要求供應商三天兩頭來彙報;供應商花了很多精力來彙報,結果用在管理和計划上的時間就更少,使得生產日程更加不可靠。於是就是惡性循環。看上去是採購方的問題,其實供應商也是始作俑者:他們應該更多地說No。他們擔心拒絕客戶的負面影響,但沒法兌現承諾的結果更糟糕。
供應商的績效管理在我的專著《採購與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第2版)中有詳細的闡述,在我的供應鏈管理專欄(http://www.scm-blog.com)上也有一系列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進一步閱讀。
劉寶紅 | Bob Liu
暢銷書作者,供應鏈管理專欄創始人(http://www.scm-blog.com)
最新專著《供應鏈管理:實踐者的專家之路》聚焦專業能力提升,在京東、噹噹等網站正式發行。推薦閱讀:
TAG:供應商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