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迪南國王統治時期的大羅馬尼亞

現在,大羅馬尼亞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不過由於這些地區的民族構成以及吞併時引發的諸多民族矛盾,國內存在著很多的政治矛盾。

統一時在特蘭西瓦尼亞出現了諸多政治新星,像亞歷山德魯·瓦依達-沃埃沃德、尤柳·馬紐、屋大維·戈加等人。他們開始加入那些早先建立的政黨。而保守黨在領袖塔克·約內斯庫於1922年去世後就在政治上漸漸消沉。

在1919年6月28日,協約國和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由於這個條約基本上被英法美操縱,再加上羅馬尼亞在一戰中費拉不堪的表現,羅馬尼亞向德國提出關於戰時人口和物質損失賠償的要求沒有被考慮在內。和中國拒絕簽字不同,布拉蒂亞努領導的羅馬尼亞代表團和其他一些小國被迫簽署了《凡爾賽條約》。布拉蒂亞努給巴黎和會主席喬治·克里孟梭寄去了一份備忘錄,要求其後的條約簽訂需要先徵詢羅馬尼亞的意見。但是在9月10日,協約國和奧地利簽署了《聖日耳曼條約》,也沒有給羅馬尼亞代表團反對不利條約的機會,比如條約允許協約國介入羅馬尼亞的內部事務,並給予協約國5年人口及貨物自由流通的權力。這完全沒有把羅馬尼亞當做戰勝國看待(像義大利這樣的25仔加上拖後腿的也被羞辱了一番)。當布拉蒂亞努的反對被拒絕之後,他宣布辭職。

戰後第一次大選在1919年12月1日進行。在戰後,一位叫揚·米哈拉凱的教師創立了一個新的政黨————農民黨。該黨政治綱領是進行廣泛的土地改革、徵用土地,建立農民合作社以及針對農民的良好信貸體系。新成立的農民黨和特蘭西瓦尼亞國家黨組成的聯合陣營在亞歷山大德魯·瓦依達-沃埃沃德的帶領下贏得了大選。當時亟需一次土地改革,但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混亂,以及由此導致的罷工阻礙了這一計劃。斐迪南國王在1920年解散了內閣,委任戰爭英雄和民族主義右翼運動領導人亞歷山德魯·阿韋雷斯庫將軍組成新一屆政府。

亞歷山德魯·阿韋雷斯庫將軍

阿韋雷斯庫創建了一個名為人民黨的政治黨派,並解散了國會。他在1920年10月鎮壓了一次大罷工,並著手準備進行土地改革,這次改革在11月份以皇室命令的形勢發布。在國際環境上,在法國支持下,阿韋雷斯庫和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簽訂了合作和非進攻條約——即所謂的「小協約國」——以維護對匈牙利特里亞農和約所確定的領土現狀,防範匈牙利復仇,以及抵抗他們認為的來自共產主義和蘇俄的威脅。

羅馬尼亞的突然右轉,刺激了左派政黨聯合,併產生了許多新的政黨和分化的政治派別。

到1921年底,斐迪南國王確信羅馬尼亞需要一個更加西方式的民主體系。他解散了阿韋雷斯庫政府,在1922年1月19日邀請了依然是他的密友的布拉蒂亞努再次出山組織一個新政府。除了短暫的中斷之外,布拉蒂亞努和他的自由黨政府一直執政到1927年他和斐迪南國王都去世的時候。

布拉蒂亞努

在自由黨的推動下,重要的土地改革和選舉制度改革在羅馬尼亞正式推行。一部新的自由民主的《憲法》於1923年通過,並實行到1938年。它為普選權和少數民族(包括猶太人)權利提供了保障。這一時期,豐富原油資源吸引到的原油生產加工領域的外國投資,積極的經濟政策和有利合理的稅收政策,實現並保持了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發展。

斐迪南國王的健康在62歲時每況愈下。1927年6月20日,他在錫納亞的佩列什王宮與世長辭。他對布拉蒂亞努的全力支持,維護了羅馬尼亞的穩定,爭取到了協約國支持,並推動了羅馬尼亞民主化進程。

斐迪南一世

在國王去世幾個月後,布拉蒂亞努也去世了。

早在1925年,斐迪南一世就強迫他花天酒地的兒子,羅馬尼亞王儲卡羅爾放棄王位繼承權。他在遺囑中指出,在他去世後,王位將由他年幼的孫子,米哈伊王子繼承。卡羅爾宣布放棄繼承權,和他的情婦艾琳娜·盧佩斯庫在一起。在斐迪南去世時米哈伊才6歲,因此設立了三個攝政,分別是卡羅爾的弟弟尼古拉斯親王、羅馬尼亞宗主教米隆·克里斯蒂亞和最高法院主席喬治·布茲杜剛。這一攝政時期從1927年一直到1930年。

推薦閱讀:

大羅馬尼亞時代的開啟

TAG:羅馬尼亞 | 東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