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十佳電影盤點

去年一年裡斷斷續續寫了七八篇影評,還有一些很好的電影也特別值得說一說,但是因為我犯懶,然而終究還是沒有寫出來。於是就想一年過去了做個復盤吧,選了一下我心目中2017年度的十佳電影。

先說一個標準,選擇電影的範疇是2017整個自然年,在中國公映的電影,有些電影很早就在國外公映了,我們以在國內的時間為準;另外這個電影一定是我去電影院看過的,例如《海邊的曼徹斯特》上映時我當時因為忙一些事情沒能及時去看,電影排片又少下線又早,最終沒能看成,所以我就不把它放在年度十佳中了,我覺得我必須付費觀看了這部電影,我才有資格評價它。先曬票根為敬:

另外還需要說一下,所有的電影評判都是我的主觀審美,我既不是影評人也不是行業從業者,我只是從一個觀眾的角度講出我自己的感受。如有異議,你是對的。

·降臨(1月20日)

如果說《星際穿越》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那《降臨》就是一首雋美悠長的抒情詩。

電影剛上映的時候出現了一波不小的負面口碑,觀眾們都在吐槽,以為是什麼外星科幻片,結果沒什麼大場面;另外看的也是一頭霧水,劇情難以理解。

其實沒有大特效、大場面,不代表電影不美、不優雅。至於難以理解,確實是這樣。想理解這部電影,首先要懂得這部電影的理論基礎——認知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的結構和功能體現的是人類認知功能(也就是思維、認識世界和概念的能力)的反映和結果,不是一種單一的語言理論,而是代表一種研究範式,是多種認知語言理論的統稱,其特點是把人們的日常經驗看成是語言使用的基礎,著重闡釋語言和一般認知能力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繫。

簡單來講就是女主學會了外星人的四維文字,她也具備了感知四維空間的能力,於是電影中會出現眾多時空錯亂的景象。電影的展開不是我們所任認知的線性時間,也不是單純的為了藝術表達打亂時間線,而是展示了一個我們想像中的四維生物腦海中的世界。所以這部電影是必須要到最後才能看懂的,包括她女兒是怎麼回事,跟商將軍是怎麼回事,但是這個對於觀眾的體驗來說就比較差了,很可能到最後才是一頭霧水。

特德·姜的這部科幻小說並不適合被視覺化,因為這裡面的時間線就跟外星人的文字一樣,是一灘的,如何理解「一灘的時間」,對於我們人類這種三維生物來說實在是太複雜了。這就是哲學、心理學、人類學和科幻創作的另一個理論——人想像力的局限性——人們只能根據已有的現實進行想像,只是對客觀現實進行重新組合和加工,人的大腦無法想像出自己從未見過的東西。例如小說裡面這樣描述外星人的文字:「他們的句子書寫起來不是一個一個挨著排,各自獨立,互相有個區分。它們的句子是將組成該句的每一個字結合到一起。為了方便結合,它們旋轉這些字眼,或者對字眼作出種種變形。」我覺得電影通過這種水墨畫書法呈現,雖然確實還沒有達到想像中的那種程度,但也已經是能在人類認知的範圍做到最好了。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並把它評為了年度十佳的原因之一,因為我覺得在人類想像力的限制內,導演已經很好地像我們呈現了什麼是「一灘的時間」了。

除卻這些,這其中對於宿命論的探討,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尋,也是一唱三嘆。這裡面一個外星人和女主是相互呼應的,其中一個外星人既然是四維生物,生活在「一灘時間」中,肯定會預見到自己來到地球會遭遇意外重傷致死,但他還是毅然前往。所以我們的女主也預見到了自己女兒會英年早逝,但她還是毅然選擇賦予女兒生命和二十多年的美好時光。電影中有一句話我非常非常喜歡,送給我們所有人:

「我預見了所有悲傷,但我依然願意前往。」

·愛樂之城(2月14日)

單從題材上來看,這是一部美國版的《逐夢演藝圈》和《前任3》,不過真看看這幾部電影,你就能明白選題內容沒有高低,但是製作水平能決定一部電影是拿奧斯卡獎還是豆瓣評分不及格。

《愛樂之城》是一部慢節奏的抒情電影,傳遞的是感覺和意境,跟《銀翼殺手2049》類似,可能會讓我們的觀眾感覺有些無聊。我記得電影上映的時候是情人節,都是情侶來看,整個電影院座無虛席,但是我前面至少有十個人在玩手機。看不進去這種電影,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我相信,看進去電影的每個人都會想起某段往事;我也相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起很多人,但絕對不是現在正在陪你看電影的那個他/她。有人說這不是一個Happy ending,最後男女主角還是沒在一起。然而這就是我們喜歡這部電影的地方,終於不再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套路了(也反映了觀眾的審美訴求在螺旋式上升)。

這種感情態度是我工作之後才想明白的事。我一直是個執念很重的人,比如高中的時候對初中的某個人放不下,大學的時候又對高中的某個人放不下……結果全都錯過了當下最該遇到的人。後來我明白了,不用再那麼糾結過去,能夠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就是最完美的人生,別無他求。

有很多時候我過於執念與過去的那個她,到後來發現環境變了、生活變了、你們都變了,物是人非,是不可能回到過去的了。看到了當下,再想想過去,更有一種幻滅的痛苦。余秋雨有一篇散文《老屋窗口》,裡面寫他童年最要好的兩個玩伴的現狀「這次買你家房子的正是我的兒子。我不出面,是怕伯母在價格上為難……」「成天干粗活,又生了一大堆孩子,孩子結婚後與兒媳婦們合不來,分開過。成了老太婆了……」 寥寥幾句話,把童年全都寫沒了,殺人誅心。

所以說我看開了,過去確實美好,過去的那個人也曾是你生命中的天使,但是一切都是過去的,還是要著眼於當下,憧憬於未來,在當下也找到那個「對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現在對於以前的種種糾葛,就是堅決不見面,堅決不動「再續前緣」的念頭,雖然說都在北京;我甚至與連同學聚會都不太願意去了,就是因為這種幻滅感太虐心了。因此《愛樂之城》傳遞的就是這種感情觀我很認可: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珍惜曾經的那份美好,但隨著路越走越遠,終究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我對於莊子這句話一直不太能理解——可以說全世界都不太理解,所以流傳於世的更多是「相濡以沫」,後半句反而被大家遺忘了。然而《愛樂之城》告訴我們,「相忘於江湖」何嘗不是一種美好呢?

一位「屢試不第」的演員,一位落魄的音樂人,他們能夠在正確的時間遇到彼此,可以說是一生的幸運——還有什麼更多的奢求呢。最後分開,也是因為他們的事業發展不匹配了,時間「不正確」了,最終他們都走上了屬於自己的路——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這部電影對於北漂的年輕人恐怕更有感觸,看兩個人從一無所有,在洛杉磯「洛漂」追逐未來,相互扶持相互幫助。能找一個一起奮鬥的人,這對於在大城市闖蕩的年輕人來說,恐怕是最好的禮物了吧。試問哪一個男生不期待著「倩何人,喚取盈盈翠袖,搵英雄淚」哪個女孩子不憧憬著「鶯喚屏山驚睡起,嬌多須要郎扶」呢?

最後還是吟兩句詩吧: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金剛狼3(3月3日)

在把《金剛狼3》列為年度十佳之前,我猶豫了很久,因為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太戳心了,太虐了,太打動人了;但就是因為太打動人了,我反而覺得導演會有一些投機取巧。因為他知道,就這樣拍就能虐死你,就這樣拍就能讓你哭的稀里嘩啦的。

但是這種敘事技巧沒有可複製性的原因在於,金剛狼和老X戰警系列是用十數年的時間祭奠,只有這樣舉世無雙的休·傑克曼,只有這樣無法複製的金剛狼,只有這樣深入人心的X教授,才提供給了導演能把虐心玩到這樣極致的機會。如果沒有這些鋪墊在,單純玩一個「故將軍飲罷夜歸來」英雄遲暮的梗是玩不成這樣的效果。這種嫌棄導演「投機取巧」的做法有不少個人感情因素在其中,因為堅信狼叔的告別之作,應該有一個更加光芒萬丈的結局。總認為導演是可能有一種更複雜的操作來給出一個不一樣的答卷的,而這種搞得這麼虐心這麼悲涼,有狼叔這個形象在這裡會有一種「我上我也行」的感覺。

但是後來轉念一想,沒有必要因為個人感情抹殺一部好片子,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金剛狼3》都是整個系列電影的最佳,甚至再整個超級英雄題材中,除了諾蘭的蝙蝠俠,也很難找到一部藝術性能與之匹敵的電影。但真的是「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啊。我覺得X戰警系列中《逆轉未來》這樣處理也是非常出色的,老一代的X戰警如何告別,我認為《逆轉未來》提供了另一個很優秀的思路。

《逆轉未來》里萬磁王和X教授又在一起並肩戰鬥,而且這時候萬磁王已經不帶頭盔了!最後哨兵來襲,萬磁王成為了最後一道防線,結尾萬磁王和X教授釋然相望的鏡頭和小女孩放倒十字架變成X都註定要成為這個系列最經典的幾個鏡頭。艾瑞克與查爾斯做了最後的告別,漫天風雪之中站在了懸崖之上,直面最後末世的裁決。這個場景跟《金剛狼3》的最後一戰如出一轍,每當看到這類鏡頭我腦海中浮現出的就是這段唱詞:

走江邊,滿腔憤恨向誰言。老淚風吹面,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盡殘兵血戰,跳出重圍,故國苦戀,誰知歌罷剩空筵。長江一線,吳頭楚尾路三千。盡歸別姓,雨翻雲變。寒濤東卷,萬事付空煙。精魂顯,大招聲逐海天遠。

·摔跤吧!爸爸(5月5日)&天才槍手(10月13日)

《摔跤吧!爸爸》,在我心目中大概6-7分的樣子。後來在網上看了無刪減版(刪減長達29分鐘),不由得感慨真的神作,必須給9分。刪的部分都非常重要,能讓影片的廣度和深度大大增加。比如說裡面有父親深夜給女兒按摩腳的鏡頭;有父親為了訓練女兒參加全國比賽而不得不辭職的鏡頭:

種種細節都非常重要,建議大家去重溫一遍未刪減版的。然而就是這樣一部經典的作品,在網上竟然遭受到了一些非議:

我是不太明白網上某些自稱「女權人士」的腦迴路,這麼明顯的一部女權電影竟然還會被批直男癌、父權,毛主席說過搞鬥爭要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怎麼感覺這些所謂的「女權鬥士」總是在團結一小撮、打擊大多數呢。其實電影里說得非常明白,整部片子的題眼就是這一幕:

這就是社會現實。印度是一個極端男權社會,女性的地位極端地下。印度嫁女兒是一筆相當巨大的開銷,根據幾年前的數據,印度普通農民家庭嫁女兒所需最低的嫁妝是2萬美元-4萬美元左右(而他們的平均年收入也不過一兩千美元),嫁妝多少意味著女性在婆家的地位。這是因為婚姻,是這些女性們在一個極端畸形的男權社會中唯一的上升途徑,高額的嫁妝,就是女性與女性競爭的結果。如果拿不到合適的嫁妝,印度男人是可以燒死自己的妻子。據統計,每年約有9000名印度婦女因為嫁妝達不到婆家的要求而喪命,更多人致殘或身體留下永久的傷害。進入21世紀以來,嫁妝命案發案率仍以每年4.4%的速度增長。所以在印度「祝你生個女兒」是一句惡毒的詛咒,一個女兒就意味著這個家庭已經產生了一筆巨額的負債了,所以印度農村溺死女嬰的現象非常嚴重。

上圖是印度工地的女性,經常她們需要養活不工作的丈夫而做一些男人必須從事的體力活,這就是極端男權社會的現象。電影中父親這句話再直白不過了,這句話也讓整部電影的思想性上升到了一個高度:

所以說明白了父親帶領女兒們拚命練習摔跤的意義了吧?客觀現實就是如此——你就是社會底層的窮人,你就是極端男權社會中的女人,所以你必須要有這樣的付出,必須要拼死拼活的訓練,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說白了女兒們就是在父親的帶領下反抗命運,父親就是他們的引路人、就是他們的先鋒隊,給她們划出了一條階級晉陞的明路。看影片里村民的嘲笑(也是被刪減部分),就知道父女們面臨的是怎樣的處境了:

至於有些評論說什麼剝奪了女兒自由選擇的權利,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首先電影裡面說了父親只訓練他們一年,最後女兒們是看了好友的婚禮被那一段話觸動了,自己去主動刻苦訓練。她們也明白了,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就是要用血和汗去換。這就是底層人民——無論是印度婦女還是窮人的共同宿命。

類似這種言論很具有代表性,現在網路上的小資產階級瀰漫著一種濃烈的巨嬰病,他們一般家境中上,小康無憂但也高不到哪去,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上面全是「壞人變老了」,下面全是「熊孩子活該被踹死」,中間就是社會愧對我人生好艱難喪喪喪喪一喪到底,說白了就是日子太好了慣得,不知道有多少事情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得來。小時候我姥爺就經常罵我:「你說你好吃懶做,天天想著不勞而獲,哪有那麼好的事,那人人都做皇帝好了。」長時間的一種准優越的小康生活讓小資產階級們產生了一種錯覺,根本就不會意識到這種生活需要靠怎樣的努力和拚命來得到。要給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不能督促孩子努力,還要給孩子一個很好的生活,那窮人做不到怎麼辦,做不到就不要生孩子咯:

看嘛,現在「精英社區」的主流觀點是你要是窮你連孩子都不配生,生而為人,你很抱歉,就別要這個生育權了。更別說教育孩子了,讓孩子起早貪黑的參加體育鍛煉更是犯罪。這是一種典型的「何不食肉糜」的看法,這個社會沒有那麼「傻白甜」,不是所有人都能生活在城市的康庄大道下,從小重點小學、重點中學一路走過來,高考沒考好不要緊出國讀個書,回來了靠家裡關係去個銀行或者企事業單位工作,再讓家裡介紹相親、付房子首付然後就這麼歲月靜好地活下去……不好意思,這是少數人才能有的生活,對很多人來說,想要活下去,就必須要竭盡全力。

按照某些人的觀點,不能這麼拚命不能這麼壓榨孩子不能這個不能那個,那合著底層人民就該一輩子爛在泥里看不到上層空間的太陽了?阿米爾汗帶著兩個女兒這麼拚命,就是用血和淚拼出了一條上升通道,這是底層人民註定要付出的代價。不要說女兒們的辛苦訓練了,即便是父親,也要向這個社會、這個客觀現實低頭:

毛主席說過,吃飽飯是首要的問題,父親為了自己的生計放棄了理想選擇了工作。他解決了吃飯問題,能養活四個女兒,自然在這個經濟基礎之上就有了讓女兒去追求夢想的權力。想改變命運,就必須要付出,必須要超乎常人的付出。憑藉著艱苦的努力、堅定的意志和一點優秀的基因,女兒們終於獲得了向命運說不的權力,她們不用十四歲就匆匆嫁人,不用一輩子與鍋碗瓢盆為伴,她們有足夠的實力去選擇自己的伴侶選擇自己的人生,她們更向世人證明了男孩子能做到的成就,女孩子同樣也可以。父親也實現了為國家培養一位世界冠軍的夢想,可以說,他們已經非常棒了。

關於網路上對《摔跤吧!爸爸》的種種爭議,我想起了一部國產電影《背起爸爸上學》。與印度的女孩子通過摔跤改變命運一樣,我們國家窮人的孩子們也有一條給他們的上升渠道——教育。

《背起爸爸上學》是我在小學的時候學校組織看的,根據甘肅慶陽中學生李勇的真實事迹改編。電影中農村孩子石娃自小喪母,與父親和姐姐相依為命。石娃該上小學時,正值成績優異的姐姐升入初中。但因家境清貧,家裡只能供一個孩子上學,父親便用一把銅勺決定了弟弟石娃去上學,姐姐則不得不中途輟學。石娃刻苦讀書,考進了省城的師範學校。但此時,父親卻在幹活時不幸摔傷,導致癱瘓在床。石娃想放棄讀書,父親為了不拖累兒子嘗試自殺。最終石娃決定背起爸爸去上學。

為什麼我看了《摔跤》之後想起了這部電影呢,大三的時候,我在學生會裡分管辯論隊,有一次辯題就是跟《背起爸爸上學》相關。在討論的時候,一些辯論隊員發表了如下的看法:石娃的父親既然喪失了勞動能力,那石娃就應該放棄學業儘早打工,你說家裡都這麼窮了父親都這樣子了還有什麼書好讀呢,趕緊打工掙點錢不好么,再說讀書讀出來也不一定找得到工作……這些觀點獲得了辯論隊成員的廣泛認同,我有一點感覺很不對勁的地方當時沒有想明白,現在我想明白了,這至少反映了三層社會問題:

第一是社會的割裂,是准精英階層對下層人民選擇的不理解、甚至是歧視。重點大學裡,還是辯論隊,肯定素質都不差,但是他們認為這樣的窮人接受教育是浪費,早早打工不行么,說白了就是對窮人連一條擠破頭的上升渠道都不肯給你了,你要努力向上爬就揶揄你,就跟《摔跤》的某些評論一樣:不明白你們底層人那麼拚命幹什麼呢,爛在泥里不好么?第二是教育資源的不平等,既然在重點大學的辯論隊里,能達成這種共識,說明沒有這樣窮苦的孩子在我們的辯論隊里,否則他肯定會用自身經歷來反駁這樣的意見,雖然說樣本量小了點,但是以小見大這也能說明問題。第三就是社會上升渠道的狹窄,即便讀了大學出來,也很難找個好工作,所以辯論隊員的觀點是有一定社會基礎的,他們肯定有這樣一種潛意識認為讀一個大學跟輟學打工相比不會產生什麼階級晉陞的差異——這也是廣大農村中「讀書無用論」的根源。這些才是最可怕的問題。

一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電影,看不同觀眾群體的反映,以及這種反應背後所代表的社會問題,是我們最值得分析的地方。

《天才槍手》的題材有一定的相似性:《天才槍手》:「政治正確」的結局是個敗筆?我不同意

文章特別長,這裡就不再複製粘貼了,大家有時間可以去看看。

·敦刻爾克(9月1日)

我超級超級超級喜歡這部電影,在我心目中《敦刻爾克》和《銀翼殺手2049》並列2017年度最佳。

關於敦刻爾克的歷史,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一次狼狽的撤退,卻稱得上是奇蹟般的勝利?英國人真的賣隊友嗎?》這一篇文章雖然沒怎麼談電影,但是駁斥了一些當時網路上對於敦刻爾克行動的偏見。我在那篇文章中說的很清楚,為什麼英法聯軍被圍困在敦刻爾克了——綏靖政策養肥德國——納粹入侵波蘭英法西線看戲——戰略戰術失措——法國權貴賣國——英國上層投降主義搖擺不定。但是最後那四十萬軍隊成功撤離,算不算偉大的勝利嘛,當然算了啊。但是那算是誰的勝利呢,肯定不是那些愚蠢的權貴們啊,電影里展示的還不明白么,是無數個英國大叔那樣的普通人民(當然還有一些盟軍士兵的奮力阻擊),才造就了敦刻爾克的奇蹟。有一群人看都沒看過這部電影就開始黑,說什麼美化英軍,把失敗的撤退吹成偉大的勝利,諾蘭跪舔英國政府這些亂七八糟的,這種人跟那些無腦的美分、國粉沒啥區別,只是立場不同罷了。

沒有英國人民的英勇付出,就沒有敦刻爾克的奇蹟。就像陳毅元帥說的,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手推車推出來的;而敦刻爾克的勝利,是英國人民用小船船划出來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屬於全世界人民。整部《敦刻爾克》都處在極端壓抑的氣氛中,電影最後一刻,海面上千帆競逐,英國人民的救命船到了,到此情緒才徹底的釋放。但凡有一個正常情感的人,都不會不為此而感動。我也不禁吟了兩句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所以敦刻爾克的落腳點就是:上層權貴都是SB,人民群眾拯救歷史——上哪裡找三觀比這個還正的電影嘛!

《至暗時刻》也是這樣嘛,雖然說丘吉爾是個死硬的精英右派,但是往上面一看,內閣全尼瑪是投降派,他能怎麼辦,他也很絕望啊,他只能去底層人民那裡找力量唄。

但是有一點我們要知道,雖然這兩部都是好電影,而且他們所表達的「唯物史觀」是相似的,但是《敦刻爾克》的良心是好的,《至暗時刻》的良心是壞的。後者強行美化歷史,讓一個帝國主義者、死硬的右派,為當今社會的「白左政治正確」站街。丘吉爾還跟一個黑人小哥握手?這大概就跟五十年後好萊塢拍了一部電影,裡面有川普跟穆斯林同性戀舌吻的情節差不多。先去查一查丘吉爾生前是怎麼說非洲和印度的吧。所以說對於我個人來說並不喜歡《至暗時刻》,不會把它劃入年度十佳。從電影角度來講,我認可《至暗時刻》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上,我要批判它刻意美化的價值觀,就跟我當年寫《羅曼蒂克消亡史》的影評一樣。

另外還有些人說我看電影總往「政治」上面談,但「意識形態影評」本身就是影評的重要流派啊,也就是中國網民總是恥於談什麼「政治」,也不知道啥時候養成的習慣。我們無產階級從來就是這麼赤裸裸,不遮不掩。

再說回《敦刻爾克》這部電影,這部電影的爭議我也能理解,一方面並不是諾蘭固有風格的片子(也不是大家普遍認為的「懸疑片」),另一方面也不是大場面大特效的戰爭片,所以觀眾看完之後總覺得缺點什麼。此外,三條時間線相交錯(一小時,一天,一周),如果不多刷兩遍可能真的很難縷清楚。其實這部跟《愛樂之城》也挺像,重要的是傳遞一種情緒和感覺,節奏、配樂、頻繁晃動的鏡頭,再加上壓抑的天空和昏暗的陽光,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煉獄般戰場上的窒息感。

還是那句話,諾蘭牛逼。

·猩球崛起3(9月15日)

我個人感覺《猩球崛起3》的被嚴重低估了。豆瓣評分只有6.9:

而同檔期上映的《蜘蛛俠:英雄歸來》則有7.4分:

實話實說,對於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有些審美疲勞了,重啟的蜘蛛俠系列第一部,固然是一部水準不俗的電影,但是整個影片除了蜘蛛俠與鋼鐵俠的個人魅力之外,其餘元素多乏善可陳,就是一部標準的「超級英雄八股文」。而相比之下,《猩球崛起3》的深度、廣度與史詩感,在整個2017年度的電影中,都是出類拔萃的。

猩球崛起口碑的不理想一方面是由於第二部太過於經典,人們的預期值提高了,另一方面網上的許多輿論都在表示「太虐了」「太憋屈了」。所以啊,不是什麼都跟金剛狼這個形象一樣,能玩「英雄遲暮」式虐心感情牌的。凱撒這隻猩猩雖然經典,但畢竟不比上人們對於狼叔的感情。另外一點,我認為觀眾對於《猩球崛起》系列的內涵普遍低估了。

猩球崛起系列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科幻片,跟《普羅米修斯》《銀翼殺手》等科幻電影一樣,它探討的是一個永恆的哲學命題:人何以為人。這三部作品很有意思,普羅米修斯是偏神學和宗教學的討論(造物主),銀翼殺手是偏哲學的討論(本文後面會提到),而猩球崛起是偏生物學和政治倫理學的討論。

《猩球崛起3》包括整個系列都有著濃濃的「啟示錄」式的史詩感,凱撒就是帶領大家走出紅海的摩西。電影給我們拋出的問題是:當猩猩有了人類的智慧、有了類似人類的情感和道德觀,有了類似人類的社會組織,那麼他們應當獲得和人類匹配的權利嗎?這是從生物學和政治倫理學探討「人何以為人」的命題。第三部更加赤裸裸地探討這個問題——因為疾病,人類的心智變成了猿。那麼實體上的人類,意識上的猿猴,與實體上的猿猴,意識上的「人類」(凱撒一行)相比,更配得到人類的「身份」嗎?

電影用了很多的諷刺和隱喻,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如法西斯般的上校——這就是種族主義的隱喻嘛,最後上校還感染了返祖猿流感,這是比較明顯的諷刺了;還有染上猿流感的小女孩依然天性善良純真,令所有人為之動容,這就是二重諷刺,究竟是人更像猿,還是猿更像人,還是變成了猿的人更像人?電影的結尾就是一個最大的隱喻,人類雙方火箭大炮直升機,最後被一場雪崩徹底覆蓋。這就是大自然啪啪打臉啊,任你武裝到牙齒,還不是對自然規律的力量一無所知——這就是電影一直想要表達的,最初的猿流感還不是人類科技的副作用么?然而終究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啊。

·看不見的客人(9月15日)

這部電影太牛逼了,這是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劇本。

那我們就來仔細復盤一下本片的神劇情。首先有一個所有人都知道的既定事實:主角艾德里安的情人在賓館中被殺,他是首要嫌疑人。為了擺脫嫌疑,高智商的商界精英艾德里安準備了三重謊言,這是層層遞進的:

1、掩蓋車禍

這是他謊言計劃的第一重防線,就是盡量不給自己攤上另一樁命案——當然他也知道第一重謊言不被戳破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也沒做太多抵抗就放棄了這一道防線,主要是為了下面這一核心謊言做準備,讓他下面這一套說辭「看起來」更加可信,也顯示出了這個高智商商界精英的城府之深。

2、嫁禍他人

在這一重謊言中,艾德里安用了如下方法儘力給自己脫罪:嫁禍給勞拉,嫁禍給司機,嫁禍給男孩父母。

首先,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罪肯定比故意殺人罪要輕,所以他先把這個罪攬下來,承認了男孩車禍的事情,並以此力圖洗刷自己故意殺人的罪行。並竭力把責任往已經被殺的情婦身上推——是勞拉阻止報警、勞拉主導策划了整個騙局、勞拉陷害了男孩。並精心準備了一個被要挾的謊言——注意他此時被勒索被要挾的謊言指向的是那個路人司機。

然而在「律師」的步步引導之下,最終艾德里安把髒水潑給了男孩的父母,我們後面會著重講「律師」的套話過程。

在這個一波三折的故事裡,大家最容易相信(或者說艾德里安認為陪審團最容易相信)男孩的父親——加里多是最有動機的兇手:因為為子復仇動機充分,孩子受到了陷害,律師偽造證據一手遮天,警察和政府保護富人。一切的一切只能讓他親自走上復仇的道路,殺死一個人,嫁禍給另外一個,看似是這個父親絕妙的計劃。

到此為止,這就是艾德里安準備的終極謊言,一個看似能讓他脫罪最好的說辭。但這背後依然隱藏著兩層終極的真相,而我們英雄父母要做的,就是要戳破他最後的這層謊言。

3、雙重謀殺

真正能把艾德里安送進監獄的,是他所隱藏的第三重謊言,這是他退無可退最後的路——那就是他是殺害勞拉真正的兇手。而這一層真相,是他想對律師都隱瞞的,他想讓律師相信兇手是男孩父母這個謊言,並以此為事實為他辯護。顯然我們步步為營的英雄母親讓他對「律師」說出了實話。而令人震驚的是這一個事實背後還掩蓋著另一樁謀殺案——艾德里安在把車推入湖中的時候,發現男孩其實未死!他是兩起謀殺案的真兇!

為了這個狡詐商界精英的三重謊言,我們的英雄父母量身定製了三重套話。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上帝視角是,勞拉已經向他們坦白了——他們已經知道整個車禍的經過,以及艾德里安如何威脅勞拉、讓勞拉陷害他們的兒子並拒絕坦白的。他們已經得知勞拉把艾德里安約到了酒店,這裡勞拉撒了一個謊,她本來說自己是受到了路人司機的勒索,所以要艾德里安付錢消災,但她在酒店裡說這筆錢是要給男孩父母,艾德里安不得已殺死了勞拉,並偽造成了一個密室殺人案。以上就是這對意圖復仇的父母所掌握的全部信息。依據這些信息,他們準備了三重套話:

1、第一重套話:檢察官找到了一位秘密證人。這是父母編造的第一重假信息,並且不斷暗示這位神秘證人是那位路人司機——這樣艾德里安的第一重謊言就無從掩蓋。

2、第二重套話是基於勞拉透露給他們的重要信息。母親問了艾德里安三個問題——怎麼解釋手機簡訊、(如果你說是路人司機嫌疑人)既然是勒索為何沒有拿走錢、為何能夠不留痕迹的出入酒店。這是讓他從想把髒水潑給司機的謊言中不得不進入污衊男孩父母的謊言中。

艾德里安對於自己種種扯謊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看你(律師)值不值得託付。但其實他是想能越輕鬆的脫罪越好,讓律師按照越有利於他的「事實」辯護越好,這就是他準備了三重謊言的原因——一個不行還有次之。而母親假扮律師咄咄逼人引誘真相的說辭也有——我在假扮公訴方或陪審團質疑你的漏洞,而且你要想讓我給你辯護,必須坦白一切事實。所以艾德里安從未懷疑眼前律師不斷「套話」的動機。

我們來看一下上面的第二個謊言,他為了這個謊言準備了嚴密而可信的邏輯鏈,但是這個邏輯鏈有一個致命的漏洞,就是在密不透風的酒店房間內,除了艾德里安還有誰能自如進出呢?如何能進行完美的密室謀殺呢?如果這些無法解釋,是根本不可能說服法官或陪審團的。

所以假扮律師的母親的目的,就是要戳破他的這個謊言,套出案件的終極真相。

3、於是,在第三重套話中,這對父母做了一個極其牛逼的事情,就是幫助艾德里安圓了他的第二重謊言。這樣才能套出他所隱瞞的終極真相——兩起兇殺案的真兇。

艾德里安知道,把嫌疑的髒水潑給男孩父母是最「安全」也是最容易讓法官和陪審團們相信的,但是他無法講圓這個密室殺人案,於是「律師」出手了——注意,這一系列證據都是假扮律師的母親提供的。首先,他們專門準備了一份偽造的報紙和一張ps圖片,指出母親是酒店的工作人員:

「律師」給男主描繪出了一樁完美的密室殺人案:男孩父親先威脅勞拉要曝光他們的戀情,讓他們帶著現金來到指定酒店,並利用母親在酒店工作的關係提前進入房間躲好;完成殺人、嫁禍之後用母親準備的開窗把手逃走,而母親伺機進屋拿走窗戶把手,艾德里安成為唯一嫌疑人。——注意,這個故事不是男主自己想出來的,是假扮律師的母親給他編出來的。

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向思維實在是太厲害了:我幫你圓了這個慌,讓你覺得有了脫罪的希望,讓你神經放鬆不再警惕,這下你總可以說出真相了吧。而艾德里安明顯進了這個套,並得意洋洋指出,其實我對此都知道,我看見了當酒店工作的母親,我被押上直升飛機的時候看見了父親,所以我知道這一定是他們的陷害——而我沒有說只是想考驗一下你是否值得託付。

這是這對父母進行套話的終極目的,我已經幫你把這個慌說圓了,那麼再製造一個栽贓的證據,不就完美了嗎,那麼你應該告訴我男孩拋屍位置了吧?

那麼這裡有一個邏輯漏洞,我們智商卓絕的商界精英艾德里安也意識到了——你說的都沒錯,但是你最開始套我話的秘密證人呢?他如果要作證了你扯這麼多不都白搭么。我們更加聰明的父母準備的說法是,解下第一個套,承認我就是在誆你——但誰讓你開始對我不說實話呢?

這一富貴險中求的一步顯然走對了,艾德里安沒有表示任何異議,交待了沉屍男孩的地點。

但是,這裡注意了,這裡有一個急轉直下的情節。可以說我們這對英雄的父母把一切可能的情況都算計在內,但是這一點卻是遠超他們預料的——那就是艾德里安把車沉入湖底之前,男孩其實還活著。因為警察要驗屍,男孩在沉湖前未死的真相就會揭開,所以艾德里安要確認神通廣大的律師能夠幫他掩蓋。

我們可想而知,這個消息對於母親來說是一個多麼重大的打擊——自己的孩子有生還的機會,但眼前這位冷血的殺人惡魔把他推入了冰冷的湖水中。

在這種情況下平復心情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位憤怒母親的失態險些功虧一簣。但是好在她之前的戲演的太好了,太逼真了,以至於艾德里安壓根沒有往別處去想。

最後的意外過去了之後,留給我們的就是終極真相,我們來複盤一下:其實整個車禍、掩蓋證據等等,都是艾德里安主導,而勞拉是被脅迫者——跟他最初的謊言正好相反。

記得那個簡訊嗎?——其實就是勞拉發給他的。當然他編造謊言是勒索者要求勞拉把手機扔進垃圾桶,所以他有了勞拉的手機。

真相就是勞拉騙艾德里安有人勒索,讓他帶錢到酒店,希望能補償男孩父母,然後相約自首。

那麼,還剩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艾德里安承認了一樁謀殺案,還沒有承認另一樁——殺害勞拉。那麼「律師」就要告訴他,我依然是在套你的話,那個報紙是我故意ps的,不然你看鏡子里的影像:

也就是說能夠構成密室殺人案的石錘還是沒有,你別指望裝無辜,既然你想讓我辯護——我肯定能幫你找到脫罪的方法,但你是不是要承認你殺了勞拉?

一切結束。GG。

影片的設置非常精彩,隨即就用一個信息告訴了我們這對父母獲得到的信息多麼及時、多麼關鍵。因為這位可以偷天換日的資本家已經通過律師買通了唯一一位目擊證人——路人司機。甚至有可能艾德里安在得知司機被搞定之後,不會對「律師」坦白這麼多信息,真可謂是爭分奪秒。

母親真的是戲做的太真、演得太好了,以至於男主被賣了還要給她數錢。

這個故事更有一些值得深挖的社會背景。西方有一個喊得很響亮的口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確實人人是平等的,但是金錢面前人人可不平等。你能請到多少錢的律師,直接決定了官司的成敗。例如在本部電影中,商界巨子艾德里安請的律師能幫他給諸多違法事實擦屁股,包括偽造不在場證明(去巴黎)、買通證人等,而母親假扮的那位律師也是號稱「職業生涯從無敗訴」,顯然也不是普通人請得起的。

現實生活中窮人與富人受到不同司法待遇的事也比比皆是,例如辛普森殺妻案中的「夢幻律師團」——薩皮羅,大名鼎鼎的猶太裔律師,曾出任好萊塢影星馬龍·白蘭度的律師;柯克倫,著名黑人律師,在70年代出任過洛杉磯市副檢察長,後來下海經商,成為法律界聲望極高的大律師,曾幫助音樂巨星邁克爾·傑克遜打過官司;李貝利,著名刑事律師,此公被譽為美國律師界最拔尖的盤詰高手之一;舍克,刑事案中應用DNA證據的頭號權威;貝登,法醫專家,曾在肯尼迪總統被刺案中擔任首席法醫;烏爾曼,加州法律專家、加州大學聖塔克拉拉校區法學院院長,曾為"五角大樓文件泄密案"的主角艾爾斯伯格擔任過辯護律師。據檢方統計,檢方為了與「夢幻律師團」過招,至少消耗了納稅人800多萬美元巨款。

其實這個案例倒也無可指摘,畢竟法律應該是本著「不冤枉一個好人」的出發點維繫程序正義的,但是血淋淋的現實就是絕大多數窮人都無法享受到這樣的「程序正義」。兩年前有一個火遍全網的紀錄片《製造殺人犯》,整個故事太長,就不完整敘述了,我對一個情節印象很深,其中一位涉案人員因為沒錢請律師,而被指派的公共律師和調查員誘導認罪:「免費律師迫不及待地要置他於死地」。

所以說《看不見的客人》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啊,講的是無產階級智斗大資本家的故事啊。為什麼歷來「智鬥地主」的故事那麼多,因為它就是好看啊。毛主席說得好:「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這就是影片最恰當的註腳啊。

·銀翼殺手2049(10月27日)

大家先揉揉眼睛,休息一下,我們剛剛屢完了劇情燒腦的《看不見的客人》;下面我們將進入意境燒腦的《銀翼殺手2049》。

本片前作《銀翼殺手》在影史中地位非常之高。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再被問及自己導演生涯的代表作時,沒有選大名鼎鼎的《異形》,沒有選奧斯卡最佳電影《角鬥士》,沒有選讓他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的《黑鷹墜落》,而「欽定」的是1982年上映的《銀翼殺手》。值得一提的是,《銀翼殺手》在美國上映之初票房慘淡,斯科特也為了這部電影與電影公司產生了巨大的矛盾。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這部劃時代的作品才反覆被人們提起,從影評人到觀眾才逐漸接受了這部超越時代作品的傑出之處。有趣的是,《銀翼殺手2049》在國內上映時同樣票房慘淡、爭議不斷;但是相信只需要時間,偉大的作品終究會讓世人們認識到他的偉大。

《銀翼殺手2049》相比於前作來說,是非常合格的繼承,其實這種經典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突破,在原作基礎上加以闡釋和發揮就足夠了。2049這部作品的突破點在於對內核闡釋的多樣化,但內核跟前作一樣,都是一以貫之的在探討一個哲學問題。經典哲學啟蒙書籍《蘇菲的世界》中,書的開篇第一節蘇菲收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

你是誰?

這是哲學的開端,也是永恆的疑問。從《銀翼殺手》到《銀翼殺手2049》,都在用獨特風格的影像,對「你是誰?」這個疑問做出藝術化的闡釋。如何理解「你是誰?」,換句話說「人何以為人?」

笛卡爾,作為現代哲學之父,是第一位正面回答闡釋「人何以為人」這個問題的哲學家。他那句著名的話——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就提出了人何以為人的標準。笛卡爾認為思想與擴延缺一不可,這是人的根基。用馬克思的觀點來解釋,人要有自己的「意識」,只有「意識」才能稱之為人,動物只有本能,沒有「意識」。

那麼我們看銀翼殺手系列,裡面講的是人造人,這裡面的人造人如何界定其「意識」呢?銀翼殺手追殺人造人不能稱之為「意識」么?難道只有覺醒的、不受人類支配的人造人才是真正的「人」,有真正的「意識」么?其實電影的哲學深度比我們想像中的要深得多,電影展示的就是一個哲學爭論,人的「自我意識」如何界定。我,如何稱之為「人」,是我覺得我有了一個自我意識、我覺得我就叫做「人」,那麼我就成為了人;還是有一個客觀標準的判斷,才能證明我有了「自我意識」——比如一些生物、化學、物理、心理學的指標。

兩部銀翼殺手的重頭戲都是人造人的自我意識覺醒,他們覺得哦我不再受洗腦了,我不再受程序的控制了,我就是獨立自主的人了,但是如果他們這種覺醒、這種自我意識就是程序控制的呢?就是設計者寫在他們的基因里讓他們以為自己是自我覺醒呢?換句話說,我現在以為我自己是一個人,我有獨立意識,怎麼能證明不是有人控制了我的大腦皮層、並讓我以為我是獨立的呢?所以從客觀參數角度來談自我意識是一個吸引人的思路,一些先鋒的科幻作品都有這個設定,那麼「人何以為人」除了是一個哲學、倫理學的問題外,就更是一個科學問題了。電影裡面也有電腦通過參數判斷,人造人警察有沒有自我覺醒的橋段。而兩部作品中,廣泛的承認「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關鍵是,人造人開始生孩子了,開始如人一般的繁衍了,他們不再是奴隸或工具,這個「人**權」問題就落地到倫理學、政治學上了。

更有趣的,2049中展示了一個虛擬人。按照笛卡爾的理論,人之所以為人,思想和擴延(物質)缺一不可,這是二元論;而一元論認為世界的本質就是一個實體,就是物質的,思想與擴延都包含於這個實體之中。而這個虛擬人呢,她似乎只有思想,沒有擴延。很明顯,她已經懂得了愛,懂得了質疑與反抗,就算我們把電子元件和程序看做虛擬人的「擴延」的話,那麼我們要承認她的自我意識么?換句話說,自我意識需要依託於「人」而實現么。《銀翼殺手》中探討了人造人與自我意識——雖然是人造的,但好歹還是人形的東西;《銀翼殺手2049》中虛擬人的自我意識該如何看待呢?

哲學從來沒有確定的答案,電影也不會給告訴我們什麼,只是通過自己的詮釋引發我們的思考而已。《銀翼殺手2049》延續了前作獨特的風格,帶著強烈的反思氣質和人文精神,陰鬱壓抑的風格,頹廢的氣質,迷幻的音樂,註定成為影史中獨樹一幟的經典。

·極盜車神(8月25日)&至愛梵高(12月8日)

說完了兩部極端燒腦的電影,我們再來談兩部極端感官享受的電影。為什麼把這兩部看似不相關的電影並列來談呢,因為這兩部電影非常有代表性,一部是能給我們帶來極致聽覺體驗的享受,一部是能給我們帶來極致視覺體驗的享受。

如果這兩部電影諸位都沒能去電影院觀看,那隻能說太可惜了,筆記本的視聽體驗完全比不上大屏幕和杜比環繞音。《極盜車神》音樂響起來的時候,電影院的椅子也跟著震,彷彿身臨其境與主角一起飆車。所以說合適的電影千萬不要錯過啊,拖延症要不得。

《極盜車神》厲害的地方就是整部電影用勁爆的流行音樂串起來,電影影像變化的節奏都能踩在音樂的點子上;而《至愛梵高》厲害的地方就不用說了吧,直接上圖:

拋開獨特的製作,《至愛梵高》這部電影的劇情同樣非常打動人,它的劇本展開方式就非常值得借鑒:一個年輕人,通過梵高身邊人的講述,逐漸復原起梵高生前的種種碎片,讓觀眾一步一步走進這個傳奇、偉大、高貴但痛苦的靈魂。可以說是一個滿分的流水線劇本。

看完之後我就感慨啊,「天才」需要承載的真的太多了,凡人的世界對他們來說真的是太多羈絆太多困擾了。我們無法理解一個「天才」生活中的種種,但恐怕「天才」也不需要我們去理解吧。

梵高的靈魂,屬於星空。

·歡樂好聲音(2月17日)&尋夢環遊記(11月24日)

我把去年兩部動畫片並列在一起算,應該《尋夢環遊記》大家看得比較多,《歡樂好聲音》真的就是虧在這個名字上了,在我心目中他們是同樣優秀的兩部作品。

兩部作品的內核其實是同一個話題:夢想。

更有趣的是兩部作品的內核都有一個共同的表現形式:音樂。

一個是夢想與朋友,一個是夢想與家庭,就像我在談《愛樂之城》里說的,北漂的人應該對這個感觸最深。能在你追求夢想的路上,有一群相互扶持的戰友,有一個默默支持你的家庭,在加上《愛樂之城》有一個「人生若只如初見」的愛人,這就是命運對奮鬥者最完美的饋贈啊。如果能有了這些,成敗與否,都亦不必強求了。

最後用這兩部暖心的動畫作為本文的結尾,還是祝大家新的一年裡,都能被這世界溫柔相待。

微信公眾號(knowledgewealth),歡迎關注。

新書已出版:《生而貧窮》正式出版,感謝大家支持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他偷窺房客30年,無恥!
流感兇猛?這災難片隔著屏幕我都怕
能把懸疑、反轉玩兒得如此深,這電影真的讓我開眼了!
《水形物語》沒想到17年最美的愛情,是人和魚
回憶殺!80、90後一定干過這些事

TAG:電影 | 電影推薦 | 2017年度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