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心靈雞湯?
該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1.首先當前中國社會的年齡結構,仍然是以80、70、60年代的人群為主,不難看出,這部分人的生活經歷有一個共性的特徵——經歷過明顯的時代變遷。在面臨時代劇變時,人都有維持原有生活狀態不變的固有屬性。而時代的變遷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生活節奏的加快,由於人們已經長時間適應原有的生活方式(「慢節奏」式生活),當生活節奏加快時人們會不自主地產生心理的排斥與身體的適應(這裡也可以說是「進化」),而心靈雞湯類的文章、段子等恰好可以將這部分人裹挾,使其脫離當前的活動軌跡,將時間線拉長,灌輸一些對以往生活的懷念與對現實生活的批判等,迎合此類人的心理。
在這裡舉一個例子,電影《芳華》在筆者於今日查詢的實時票房已經高達14.21億,上映61天時,仍有7.30萬的實時票房,不得不說是文藝片史上的一次關鍵性的突破。回到正題,《芳華》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口碑,其關鍵也是筆者剛剛提到的「灌輸對過往生活的懷念與現實生活的批判」。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男主人公劉峰(黃軒飾)因為「觸摸事件」被發配邊遠地區,乃至應對戰爭失去一支臂膀;在改革開放時代的光輝洗禮下,劇中的很多主人公要麼下海經商成為富商、要麼遠嫁他國、亦或是成為作家,但唯獨劉峰這樣的時代楷模(「活雷鋒」)與越戰英雄卻面臨著生活窘迫、受人欺凌(在與警察論理時被拽下假肢)等等困境,這其中飽含對現實生活的批判。接著幾個主人公巧妙地相遇,大家在一家書店裡不禁懷想以前的生活,演出排練雖然辛苦,但是其中不乏一些諸如分餃子、偷聽鄧麗君的歌等「小確幸」來調劑生活,亦是對過往生活的懷戀。我們不必強調每個人是「在歷史肆意的時代下被車輪碾壓的芳華」,而是跳出情感的溫床,轉而進入時代的視角,這樣來看在經歷過時代變遷的人們,情感都是隱蔽的卻又可以被輕易出發的,而我們提到的「心靈雞湯」就是這個引燃點,一經觸發便無法自拔 !
2.心靈雞湯很巧妙地抓住了人性的感情弱點。如果我們把這個世界上的人分為兩類——理性者與感性者,那麼感性者往往會陷入心靈雞湯所營造的故事情境中,比如家庭倫理、工作職場等,然後被其中編造的或是真實的故事所感染,然後聽信雞湯所給出的經驗與方法,但卻不一定應用於生活中,只是在得到暫時的心理安慰。只有這些看似蘊含很多人生哲理的名言也好、段子也好、視頻也好,他們才感覺在面臨生活的種種責任、壓力與挑戰後內心有所慰藉,正所謂:「尋求一張皮囊之下隱藏的真實靈魂!」美國心理學家史蒂芬·布萊爾思認為,那些雞湯粉自我安慰的第一步,就是相信思想能夠直接影響現實世界。即便有人知道這種影響並不能實現,煽情的段子會用更進一步的空頭幻想來構建期許,創造一個虛幻、虛榮、虛假的自我世界。
如果你在感性的基礎上又多一點善良的話,你會十分熱衷於將這些雞湯進行轉發與分享,因此成就了雞湯在朋友圈的「一席之地」。我們再來說理性者,理性者信任與依賴嚴密的邏輯思維,而大部分理性者的邏輯思維並沒有達到極致的清晰,因此一些心靈雞湯就試圖模糊一些事實,顛倒事情的因果關係,形成所謂的嚴密邏輯,來使得人們原有的世界觀被擅自修改,進而聽之任之。在日本福島核電站泄露事件中,某些作者就試圖採用這種方法,引用與編造大量無效、無關數據,引發人們對「世界末日」的恐慌以及「搶鹽」的熱潮!
綜上,我們在面對心靈雞湯時總會顯得防備,因為它已經形成一套固有的運作模式,我們作為平凡人能做的就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註:封面圖片來源心海灣心理諮詢網
如果你對情感、人際關係與心理學等領域感興趣的,請積極關注並轉發,同樣也歡迎你的加入!歡迎私信交流,微博請關注「@J文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