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不僅僅是電影——《華盛頓郵報》

斯皮爾伯格這隻好萊塢名利場上的老狐狸,又出手了。

攜湯姆·漢克斯,梅麗爾·斯特里普一起打造了一部作品——《華盛頓郵報》

這三個名字一出來,就代表著「牛」!

所以今年金球獎上主持人也開了一把玩笑,

主持人剛說出「華盛頓郵報」,工作人員就抱著四項獎盃上來了,

狠狠的調侃了一把這三人手中的8塊奧斯卡小金人

《華盛頓郵報》是一部充滿斯皮爾伯格式匠氣電影,

導演遊刃有餘的將作品擺弄得節奏緊湊、畫面精美、表演生動、抑揚頓挫、激情澎湃。

是的,斯皮爾伯格就是能輕易做到這些,

要他把電影拍得淳樸粗糙一點反而為難了這位大導演。

雖然作品充滿匠氣,但其技法依然是讓其他導演望塵莫及,對比去年最佳影片《聚焦》,斯皮爾伯格表現的主題、情感、精準感、畫面感更勝一籌。

要說斯皮爾伯格老狐狸,整個好萊塢恐怕也找不出第二個,因為他對大眾和趨勢有著極其敏銳的洞察力。

在川普執政的一年裡,在女性運動不斷推進的一年裡,他敏銳的結合了這兩大元素,炮製了一部零污點男性電影人參與創作的電影——《華盛頓郵報》

該故事是由真實事件改編:

埃爾斯伯格博士將一份關於美國歷屆政府隱瞞的越南戰爭真相的調查報告冒死偷出,交給當時的報業大佬《紐約時報》披露真相。

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將此事件定性為泄露國家機密罪,對《紐約時報》提起指控,並下達禁止令。

而在此事,剛剛完成上市的地方性小報《華盛頓郵報》的總編本(湯姆·漢克斯 飾)和發行人凱(梅麗爾·斯特里普 飾)也獲得了這份文件。

但在面對政府禁令、牢獄之災、投資人撤資、經營風險等問題時,發行人凱依然做出了出版的決定。

最終,美國最高法院判決《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無罪。

《華盛頓郵報》因此聲名大振,一躍成為美國三大報業集團(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

導演對女主角凱的展現非常精妙,這點讓我非常意外,

畢竟觀影前,我以為要看的是男女主角攜手捍衛言論自由的故事,沒想到斯皮爾伯格還藏了一手。

凱,作為《華盛頓郵報》的老闆,並非我們現在心目中的女強人形象。

報紙是她父親創立的,並交由她的丈夫打理,而凱一直是相夫教子,從未工作過。

直到父親和丈夫相繼離世後,凱硬著頭皮接管了報業。

所以,影片中的凱,一開始在籌備公司上市時,與一屋子男性銀行家開會,會表現出不知所措。

董事會成員都是與她的父親和丈夫一起打拚過來的人,他們常常大喇喇的在凱面前表現出一副她不配擁有這一切的態度。

這不僅僅是針對凱,這是那個年代對女性群體的歧視的普遍寫照。

要不怎麼說,斯皮爾伯格是大師

他甚至不用太多篇幅洋洋洒洒擺觀點講道理,寥寥幾個鏡頭,就能將女性群體當時的窘境與不公展現得淋漓盡致。

凱到證券交易中心開會,會議室外站著的銀行家投資家們的秘書書記,全部是女性。

而會議室門一推開,裡面全部都是男性,

凱作為唯一女性那種尷尬與艱難,導演鏡頭將這種常常被人忽略的微妙情節都能展現出來。

另一場戲,當公司高層和律師圍著凱爭論著是否該出版時,

男人們七嘴八舌的發言,都是在表達自己觀點,根本沒有讓凱參與進來。

女性的這種窘境在Facebook的女高管桑德伯格《向前一步》的書中也有描寫,

她有次去開會,發現一整層樓都沒有女廁所。詢問得知,由於平時來這裡出席會議的女性太少了,所以乾脆砍掉只剩男廁所。

這就是女性面臨的真實情況,說大也不大,但女性一旦上綱上線要爭個平等,反而要被批評為極端。

而這種現象影響卻是非常惡劣,因為這種對未來可能性的扼殺是最可怕的。

就像影片中,凱的父親將公司交由她丈夫打理時,所有人都覺得理所應到,包括凱自己。因為大家腦子潛意識裡想都沒想過女性除了相夫教子的另一種可能,否決女性的其他可能是最致命的。

劇中,凱並非是一個反抗者的形象,在一開始她與那些帶著有色眼鏡的男人們打交道時,總是隱忍。

直到最終,需要她做關鍵抉擇時,她的堅持和勇氣戰勝了其他人的意見,她賭上自己的財產和公司,選擇去做她認為對的事。

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站出來發聲,在壓力和未知面前,大多數人會選擇沉默。

這也是影片最重要的主題——捍衛言論自由

影片中多處旗幟鮮明的說出了言論自由的重要性,

「這個國家的人民無法讓總統一人獨大管理國家,我想不通的是總統竟然將揭露真相與叛國劃等號,這給我一種感覺:毀壞某個執政黨或某個個人聲譽是在叛國,這等於是說,我即是國家。」

作為記者,作為一個媒體人,對道德和底線的堅守不僅僅是為了行業,也是為了國家。

最後,法院裁決結果公布時,女記者向所有同事轉述了大法官的結案陳詞

「開國元勛們給予媒體自由所必要的保護制度,是為了讓媒體在我們的民主政體中發揮重要作用。媒體應該為被統治者服務,而不是統治者。」

看到這裡,我熱淚盈眶。

一直以來,我總是避免談國事,出於大家都可以想見的原因,有些觀點寫了也會被刪,發了也會被封號。這也是中國傳媒業的現狀。

很多人拿中美國情差異來開脫,但難道這些人還沒發現,當我們希望國家越來越好時,它的權力卻在無下線的擴張和得寸進尺嗎?

這還僅僅是開始,

我們的媒體一開始還可以選擇沉默,無非就是不談敏感詞,那麼媒體們開始談娛樂、養生、旅遊這些東西。

漸漸地,它開始要求你必須要談「新時代」、「一帶一路」、「核心價值」,

連沉默都不被允許,你必須歌頌。

現在我們打開新聞類APP、微信、微博,某些新聞根本是無孔不入,你逃不開跑不掉,你就是要被不斷的灌輸灌輸。

那麼下一步會是什麼?

《華盛頓郵報》中一段話揭露了一個事實:「尼克松贏了這次,就有下次」

這裡的尼克松不就是指「權力」嗎?

而造成我們這種惡劣現狀的原因與影片中有本質區別,

我們這裡根本沒有討論媒體人原則和言論自由的根基,因為我們沒有像美國那樣的最高法院和大法官。

試想,同樣的事發生在我們這,媒體人即便願意賠上財產和公司,新聞也不可能發表。

因為權力要封殺你時,根本無需訴訟,也不需要走司法程序,一夜之間你就沒了,神不知鬼不覺。(因為某些可以想見的原因,這個話題在此不能再深究下去。)

最後我想,美國觀眾看這部電影和中國觀眾看,其心理活動是會有巨大差異,雖然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democracy,卻更能被影片震撼。

(以上觀點只是個人淺見,不同人所想所感不同,小粉紅勿噴)

推薦閱讀:

《水形物語》沒想到17年最美的愛情,是人和魚
看到你心裡的光 ——電影《無問西東》影評
被擋在門外的女性 ——《華盛頓郵報》

TAG:電影推薦 | 奧斯卡 | 華盛頓郵報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