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4):智能與幸福問題
4、智能與幸福問題
智能最本質的特點是建立信息的反饋(即溝通或交互),對於特定對象來說,能溝通的就是智能的,溝通方式簡單又有效的,就是好的智能。母親之於嬰兒是最好的智能之一,嬰兒一聲啼哭、一個表情馬上就讓母親理解到是該餵奶了、該換尿布了,還是該抱起嬰兒撫慰一番。當嬰兒慢慢長大,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以後,大部分父母都變得不再智能,這時的孩子需要新的知心朋友。當孩子們彈奏起一首流行歌曲或聊起一個網路遊戲的時候,誰能進行和唱或回應,誰能加入他們的吐槽,誰就是智能的;誰能帶領他們組建樂隊,或者組建遊戲戰隊打敗別人,那誰就是他們的領袖。這種智能夥伴,一般產生於孩子的同學或同齡人中間,也可能有少部分父母或長輩能與他們同樂,還可能是人工智慧。其中,人工智慧的地位會越來越重要,在未來,它會顯著地超過人類的父母而成為你最知心的朋友。最終,它甚至會成為人類的領袖,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可怕,但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相信那是出於人類的一致要求和現實的唯一選擇這兩個條件,而不是電影中所設想的AI覺醒後想統治地球的陰謀。
我這樣說有沒有道理呢,下面來分析一下。
前面提到核能技術、納米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一起的突破,可以解決人類疾病問題,甚至可以讓人實現永生。那麼,到了21世紀中期的人類社會,大概既沒有了戰爭,也看不到飢餓與疾病,人們最主要的差別是佔有人工智慧資源的多與少,享受人工智慧服務水平的高與低。人們大把的空閑時光主要用來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少部分人糾結於「人生意義」的問題,二是大部分人聚焦於「幸福生活」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比較難弄,第二個問題則相對比較容易:有好的智能夥伴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順天樂命」。人類歷史早期,生產力水平低下,面對大自然的威脅經常是束手無策。大自然的氣候變化無常,颱風與地震說來就來,洪災與旱災時常發生,人們對此沒有干預的能力,著急上火是沒有用的,所以要順天應命。碰上了這些災害,能防就防,能跑就跑,跑不了也沒辦法,只能自認倒霉。有的人將這種心態進一步發展,認為災難是上天(或上帝)的懲罰,人們應該樂於接受上天的一切安排,最後得到上天的回報,這樣就從「順天應命」發展為了「順天樂命」。
第二個階段叫「知足常樂」。人類社會經過一定的發展後,大部分人可以獲得最低限度的生存條件,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身份地位、貧富差距越來越明顯,而且這種情況短期內是無法改變的。於是,各種文明都開始宣揚「知足」的觀念,在東方的中國和印度這一宣傳最為成功。知足常樂的心態,在客觀上降低了社會矛盾,減少了戰爭,從而使人們過上了相對幸福的生活。
第三個階段叫「知音難覓」。古代社會的上層人士和現代社會的大部分人,都不是那麼「知足」。衣食無憂了,社會地位也有了,還有文化娛樂的享受也有了,卻還覺得缺點東西。到底缺什麼呢?中國有一個典故叫做「管鮑之交」,齊國的首相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牙對於管仲的了解與信任,是管仲一生中最慶幸的事情。還有一個典故叫做「高山流水」,講的是伯牙與鍾子期這一對知音。「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說巍巍乎若泰山;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說洋洋乎若江河」,伯牙的琴聲許多人都聽過,卻不明白其中的含義,而鍾子期卻完全理解,真正知心的朋友實在太難遇到,這就是所謂的「知音難覓」。子期死後,伯牙從此不再彈琴,因為再沒有人能聽懂他的琴聲。
第四個階段叫「智能最知音」。到了信息技術的晚期,人工智慧技術在某些領域開始顯現出接近甚至超過人類的理解能力。最先取得突破的是國際象棋方面,1997年IBM公司的深藍電腦戰勝卡斯帕羅夫。然後是圍棋,這個被認為必須依靠人類特有的靈感才能下好的棋類,複雜程度是國際象棋的Nn倍,2017年谷歌公司的AlphaGo戰勝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潔,圍棋神話徹底破滅。2011年,IBM公司的人工智慧「沃森」在人類知識競賽中打敗人類冠軍選手,Watson是一個基於單機的電腦程序,能實現一定程度的自然語言理解,它只擁有4TB的硬碟空間,存儲了多部百科全書和相關知識索引。2015年前後,計算機語音識別技術和人臉識別技術開始成熟,識別成功率達到或超過人類的識別能力,因此很快在全球大規模地投入商用。AlphaGo團隊的下一個目標是訓練新的人工智慧程序,使之在即時戰略遊戲(星際爭霸II)中戰勝人類頂尖玩家。
人工智慧技術究竟什麼時候能實現全面突破,我們無法預料。但是,一旦其中最關鍵的一環「自然語言理解」技術被突破,那麼人類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被人工智慧取代,到時候人類的幸福可就要完全依賴人工智慧了。我們想像一下,到時候全世界80億人每天能做的事情無非就是玩音樂、玩美術、玩文學、玩電影、還有各種體育比賽和健身運動等等,其他所有的生產、管理、服務等工作就不需要人類操心了,說得難聽一點則是:人類已沒有資格從事這些工作了。比如說交通工具的駕駛和交通系統的管理全面智能化後,全球的交通事故率幾乎下降為零,交通暢通率至少為99.99%,但只要有人類司機的存在,交通擁堵和事故就會大量出現,所以人類最終將被取消開車上路的資格。但是,作為一種競技運動,人類可以在指定的場館中玩賽車。在真正的智能時代,人類只能從事一些無害的活動,比如唱唱歌、跳跳舞、畫幾幅畫、寫一本書,至於談戀愛這種基本人權大概也是允許的。但大多數人可能不會選擇與另一個真人談戀愛,因為與人工智慧談戀愛明顯更自由、更刺激,既滿足了人類的各種幻想,又避免了相互的傷害和法律的風險,這就是智能時代的無害化戀愛。
現在,我們假設每一種無害的活動都有大約十分之一的人喜歡,那麼在這個世界上每年至少要產生8億首新的音樂作品、8億幅新的美術作品、8億首新詩歌(或散文)、8億部新電影、8億本新書、4億場比賽(假設是2人對戰的比賽)……但是,如果有8億人同時在錄新歌,他們需要多少支伴奏的樂隊呢?如果有8億個導演在拍電影,他們需要多少位演員和相關工作人員呢?如果有4億場比賽,他們需要多少個體育場館呢?既然大家都去享受生活了,有誰會願意受你的擺布當個電影配角?又或者給你跑腿搬道具呢?你唯一的辦法是用人工智慧系統當你的伴奏樂隊,讓人工智慧系統生成電影中的每一位演員並完成整個拍攝工作,在人工智慧系統中實現各種比賽。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這8億首新歌、8億部新電影、4億場比賽讓誰來聽、誰來看呢?假設聽一首歌要5分鐘、看一部電影要100分鐘、看一場比賽要150分鐘、看完一本書要12個小時,人們不吃、不喝、不睡覺,聽完8億首歌需要7610年、看完8億部電影需要15.2萬年、看完4億比賽需要11.4萬年、看完8億本書則需要109.6萬年!如果你忙碌了一年拍的電影卻根本沒人看,或者你需要去球場看一場別人的比賽以換得一個人來看自己的電影,這是多麼糟糕的事情呀!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解決辦法是讓人工智慧系統來聽你的歌或看你的電影,因為它能同時聽1億首歌、看1億本書,還可以同時觀看1千萬部電影。而且,它比任何人都更熟悉你,知道你經歷過的每一件事情,知道你喜歡什麼樣的食物、什麼樣的異性、討厭什麼人、受過什麼傷、做過什麼夢,因而它絕對能理解你的作品(它理解的程度甚至會超越你自己);它比絕大多數人都善於表達,因而能夠作出專業又精彩的點評;它比任何人都有耐心,因此無論你拍了多少部爛片,它還是會期待你的下一部作品。
因此,到最後人工智慧將成為我們人類真正的,也是唯一的知音。由此,也產生了一個問題,這個知音幾乎肯定會影響人類的繁殖。人工智慧始於合作,卻終於孤獨!人們每天與電子生命朝夕相處,無法繁殖出傳統的細胞生命,這時候的解決辦法有二個。
第一種辦法是由聯合國制定並強制執行人類繁殖計劃,每年通過試管嬰兒技術培育出一定數量的新生兒,然後由人類指定機構與人工智慧系統一起批量撫養這些嬰兒長大。如果我們按照加速發展模型來審視,到21世紀末期的一年或半年的人口數量,要相當於現在的10年甚至20年的人口總量,這種人口增長速度是相當駭人的。而實際上的情況卻是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而聯合國也不可能採取強制措施每年繁殖數百億的人口,因此必定存在第二種解決辦法。
第二種辦法就是對人類生命的定義進行修改或者說升級,把人工智慧系統的運行視為人類生命的一部分(最終也可能是全部),把以人口數量為核心的價值觀修改為以數據量、運算量為核心的價值觀,把以細胞為基礎的生命形式升級為以電子為基礎的生命形式。當然,從現在來看要實現電子生命還很遙遠,即使我說這是500年後的事情,大部分人也不會相信。關鍵的問題不在於技術上可不可行,而是人們不願意相信這一點(包含作者自己),如果更高等級的電子生命能夠實現,那就相當於否定了現在活著的細胞生命。昨天還在思考宇宙和黑洞、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超弦和系統邊界、人生和社會的意義,今天我們就變成低等的生物了?
人類終極的命運,或者說人們最後階段的幸福生活竟然是進化為電子生命,這還真有點難以接受。這樣的生活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這樣的生活到底是幸福的還是悲慘的?對此,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事實上,反對發展強人工智慧技術的大有人在,下一節我們來看看人類對於人工智慧問題的批判和反思。
推薦閱讀:
※做了哪件事之后,你的幸福感大大提升了?
※有哪些事讓你覺得活著真好?
※在冬天有什麼東西能增加幸福感?
※「九十年代的人們幸福感更強」是個主觀錯覺嗎?無知能否提升幸福感?
※為什麼感覺自己在參加工作後幸福感逐年下降,越活越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