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標貌似績效考核,其實反映供應鏈管理的精細度
有一次,我訪問一個數億營收的企業,被滿地都是的庫存嚇了一大跳:成千上萬箱的產品,一個大倉庫堆不下,兩個大倉庫也堆不下,於是把兩棟樓之間的空地也搭上涼棚,當成臨時倉庫。問負責運營的高管,一個二十年左右的元老,公司的庫存有多少?答曰整天忙著出貨,庫存沒有統計。ERP有,但賬實不符,庫存數量不準確,那MRP自然就不能運轉,於是整個庫存計劃就靠Excel來做。想想看,幾億的規模,老大不小,每年有幾百萬件產品進出,用Excel哪能管得好?這公司有不錯的產品,但運營上挑戰多多:庫存很多,但短缺嚴重:生產線上要的沒有,庫存里有的沒用;整天趕工加急,不要說周末,逢年過節也加班。結果大家都不陌生:成本降不下來、速度做不上去。
還有一次,我跟央企系統的一家標杆企業交流。問:你們有沒有按時交貨率?答案當然是有。那怎麼統計?答曰我們做問卷調查:給客戶問卷,讓給我們的按時交貨率打分;給內部用戶問卷,讓給供應商的按時交貨率打分。再問:你們有沒有ERP,客戶給你們訂單、你們給供應商訂單?答案都是有。對一個訂單,要麼按時,要麼不按時,這麼直觀,那為什麼不統計按時交貨率呢,而要人打影響分?這時候聽到N種理由,但意思都一樣:我們沒法在訂單層面統計按時交貨率。連按時交貨率這樣的指標都不能客觀統計,這公司其實沒有運營管理的指標體系;有的只是一些人的主觀印象,憑著感覺走,典型的粗放經營。雖說在能源行業具備壟斷地位,該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卻只有8.2%,非常接近資金成本,你就能判斷這公司的運營有多爛了。
既然連按時交貨率那樣客觀、直觀的指標都沒法客觀統計,那成千上萬人的公司,職能差別、地域不同、激勵機制不同,你能準確量化、統計主觀印象的可能有多大?你的運營績效指標的可信度又有多少,指導企業運營決策的價值又有多大?人人都知道這些指標是主觀印象,所以精力就花在管理主觀印象上,而不是在組織、系統、流程上下功夫,把績效真正做上去。表現在供應商端,就是拉關係、找靠山、搞腐敗;在公司內部,員工之間從上到下,用英語中的一句話講,就是you scratch my back, I scratch yours(你給我的背上撓痒痒,我給你的背上撓痒痒),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相安無事,反正公司又不是我的,這運營還能做好嗎?
按時交貨率或許不重要,那成本控制總該足夠重要,應該做得更好吧?且慢,要做成本控制,先得知道錢花到哪裡去了,對吧?你到一些大型本土企業,尤其是國企、央企,問你們最大的供應商是誰?不管是不是管理供應商的,絕大多數人一口就能答出來。繼續問:那你們去年在這供應商身上花了多少錢?保准能難倒一大片採購。或許有人說,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我每一分錢都花得合理、該拿到的降本都拿到了就行了。沒錯。那麼大的公司,財務制度總是有,公司的每一分錢都是有據可查的,但孤島林立的信息系統讓有效匯總困難重重。例如直接材料的採購由MRP驅動,進入公司的ERP,成為直接成本;間接採購由請購單驅動,進入公司的財務系統,很多分攤為管理成本。這兩個系統往往不對接。即便是同一類成本,不同的分公司、事業部往往用不同的軟體系統來統計,集成起來就更困難。所以,一個簡單問題,比如在最大供應商身上花了多少錢,不花個一兩周、不經過幾十個人的手還真找不到答案。既然錢花到哪裡去了都弄不清,每年的降本指標如何定、降本核算怎麼做?於是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採購老總向CEO彙報,說今年節省了多少多少。CEO問,那省的錢在哪裡啊,我怎麼看不到?統計不到位,賬面上對不上。於是採購老總就被罵得狗血噴頭。
不管是按時交貨,還是年度降本,表面上看是指標,實質上反映的是管理的精細度,以及企業的運營水平。在過去的十多年裡,我走訪、服務、研究過數以百計的公司,從矽谷年營收一兩百萬美金的小供應商,到長江、珠江三角洲幾億、幾十億規模的鄉鎮企業,再到百億、千億級的大型上市企業、國企央企,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公司有了運營指標體系,這個公司運營水平不一定高;但如果沒有運營指標體系,這個企業的運營水平則註定不高。
指標是現代管理的核心元素:你統計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你想得到什麼,那就統計什麼吧。打個簡單的比方。兩組人在打籃球,不計分的時候都打得懶懶散散,一旦有人說開始記分了,大家馬上就認真起來。再比如說考大學,因為有分數這個指標來驅動,大家都學習很認真;大學考上了,指標沒了,大家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三個月後再去考,還有幾個人能考上?
沒有統計指標,就不知道做得多好或多壞;不知道績效的好壞,那怎麼談得上改進呢?這就如人要量血壓、體溫、心率,離開了這些就沒法醫療一樣。指標就是企業的脈搏。沒有指標,就只能靠感覺。但幾百幾千上萬人的公司,誰能感覺得到呢?這就是粗放經營,管理上註定是一筆糊塗賬,供應鏈運營註定一團糟。
劉寶紅 | Bob Liu
暢銷書作者,供應鏈管理專欄創始人(http://www.scm-blog.com)
最新專著《供應鏈管理:實踐者的專家之路》聚焦專業能力提升,在京東、噹噹等網站正式發行。推薦閱讀:
TAG:績效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