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飛天娘化史!(上)
2018-2-14 @菱形社會主義路燈
本文為史圖館專欄約稿,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史圖館立場無關。
飛天是佛教的天部諸神之一,一般認為是天龍八部中的緊那羅(音樂天)和乾闥婆(香音神)。隨著佛教傳入中國,飛天也在中國落土生根,卻也表現出了極為獨特的女性化的過程:從一開始十六國時期粗獷的男性飛天,到北朝時期男女莫辨、陰柔化的飛天,再到隋至初唐時期明顯女性化的飛天,最後在盛唐時期完全地變成了女性天人。這一過程頗為值得細究和玩味。更因為莫高窟的飛天形象藝術成就最高,演化的過程最為完整,本文首先將淺探莫高窟飛天形象的女性化演變過程,然後探究這一變化背後的根源。
一、粗獷的十六國時期飛天
十六國時期,是莫高窟最早一批洞窟開鑿的時期,也即是石窟寺藝術剛剛從西域傳到河西地區的時期。這一時期的莫高窟藝術,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域藝術和漢文化的雙重影響。而且,統治河西地區的北涼政權,其統治者為北方胡族,更導致了來自西域的影響佔據上風。對於飛天來說,就是使得飛天的整體塑造以粗獷健碩為特點,且大多是男性。
這一時期的莫高窟飛天,上身赤裸,下身短裙。袒露出來的上身是略顯僵硬的胸肌,雙手乾瘦細長,面目粗獷,且有鬍髭,體現出極為強烈的男性特徵。但正如學者所說,「十六國時期的敦煌飛天(如275窟佛傳與佛本生故事畫中的天人、天女形象),仍採用西域重色暈染法,身體多呈V形,四肢動作僵直,一條飄帶從兩肩繞過雙臂垂下,動勢較弱;上身赤裸,下身則由短裙向長裙過渡。」[1]這一時期的飛天,已經出現了女性化的苗頭,不僅動作趨於陰柔化,連服裝也更加趨於女性化,至少開始穿上女裝,而且是長裙。可以說,哪怕是在最具男性特徵的十六國時期,莫高窟的飛天就已經有了女性化的傾向,這一傾向也在後來的北朝石窟壁畫中的飛天得到了證實。
二、漸趨陰柔化的北朝飛天
到了北朝時期,飛天的形象較十六國時期更為陰柔化,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女性化的特徵越加地明顯。由於受到更深層面上的漢化,也即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粗獷的西域畫風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中國特色和審美的魏晉畫法。
在畫法和風格的轉變中,飛天的身形和姿態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北魏初期,飛天的造型尚與十六國時期的造型差別不大,但到了北魏後期,與十六國相比,飛天已經具備了更多更明顯的女性特徵。「北魏早期的飛天(如254窟中心柱佛龕內的四身飛天)在姿勢、動態上變化不大……北魏晚期到西魏的敦煌飛天形象有了較顯著的變化。由於受到以龍門、鞏縣石窟為代表的中原風格的影響,受到道教及『魏晉風度』審美情趣的影響,同時又受到南朝畫風的影響,飛天身體變得苗條以至於過分修長,眉目清秀,身著長袍大袖以表現飄逸,顯示出強烈的動感與生機,往往產生滿壁生風的效果。」[2]
到了西魏北周時期,由於當時統治涼州地區的是宇文家族,統治集團是漢化不深的、殘留有大量鮮卑胡風的關隴貴族集團,加上與西域交往密切,通好西域,導致飛天的形象出現了一定的「復古」,比如說出現了一些完全赤裸的男性飛天,畫風也重新變得粗獷起來。「在故事畫與飛天中,出現了五嶽朝拱,『面短而艷』的人物形象,並逐漸代替了流行一時『秀骨清像』。」[3]但從總體數量上來說,仍是具有女性化特徵的飛天居多;從姿態上來說,這一時期的飛天的姿勢也更加的嫵媚柔婉;從身形來看,中性天人的女性化特徵更為明顯,比如一些飛天袒露的胸脯不再是死板僵硬的胸肌,而有柔和化的傾向。總之,這一時期的飛天形象,實際上仍然在女性化,女性化的進程並沒有被打斷,只是有所減緩。
三、女性化佔上風的隋代飛天
公元581年,楊堅建立了隋政權,不久就統一了全國。儘管隋朝國祚不長,只有37年,但統治者虔信佛教,因此大力開鑿石窟,在敦煌莫高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隋代也因此成為飛天形象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正是在這一個時期,飛天的女性化特徵正式佔了上風。
從姿態上,隋代飛天動作婀娜,時常彎曲著身體,宛若無骨。從衣物上說,飛天的裙子已經變為腰裙、羅裙。飛天下身「多腰裹長裙,腰部常系腰裙,腰裙長度到臀部,也有雙層腰裙並在腰前系以長腰帶,腰帶系成蝴蝶結或扣狀隋代裙長及腳踩,露雙足,裙身貼體,後逐漸加長,裙身變寬變肥,遮住雙足,面料上出現團花紋樣。」[4]如果說北朝時期飛天的裙裝尚且可以說是受到西域胡風影響的男子裝束,隋代飛天的裙裝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是男子所穿的。從臉型體征來看,飛天的臉型由小字臉向豐腴圓潤的圓臉轉變,體型修長,肩寬腰細,五指纖細,削肩,越發地像是世俗的貴婦。即使個別飛天面帶蝌蚪狀鬍髭,但是在整體特徵都是女性的情況下,只顯得俏皮可愛,並未顛覆人對於這一飛天形象偏向女性的觀感。
總之,隋代的飛天,大多已是女性的飛天。儘管出於禮教和慣俗的考慮,可能保留了一些男性的特徵,但是與十六國時期粗獷的飛天,已經是大相徑庭了。
更多作品見幻想淺綠的B站空間 、我館的公眾號:ID:AlexGreeno QQ群:史圖館164072878;雲韶府545992797
圖片來源:
圖一:蔣英:《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飛天造像風格的演變》,《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2年5月,第43頁。
圖二:孫立婷:《四至九世紀莫高窟壁畫中的四種飛天圖式及其來源》,《美與時代》,2016年07期,第47頁。
圖三: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3頁。
圖四: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5頁。
[1]王玉芳:《「飛天」的中國之路》,《讀者欣賞(理論版)》,2011年01期,第60頁。
[2]王玉芳:《「飛天」的中國之路》,《讀者欣賞(理論版)》,2011年01期,第61頁。
[3]敦煌研究院編:《敦煌》,段文傑:《敦煌壁畫的內容與風格》,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頁。
[4]馬文娟:《敦煌隋唐壁畫中飛天服飾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東華大學,2007年2月,第30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