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裝歷史
之前受邀去做一個關於西裝歷史的講座,收集了非常非常多的資料,也算是能把西裝歷史講個七七八八了。後面的部分就寫得比較簡略,因為實在是太累了。
一、總論
西裝(又稱洋裝、西服、洋服等)是個純中文名稱,泛指西式的正式套裝。在現代,西裝專指男性西裝。西裝雖然源自歐洲,但現已成為國際通行的正式服裝,是表示禮貌莊重的一種著裝。
西裝當今已經規範化:長袖外套配長褲、長袖襯衫、領帶,是男西服套裝的基本規範。
外套配長褲稱為兩件式西裝;加上西服背心則稱為三件式。女性西裝當今比較多樣化,但基本上是男西服套裝模式的多樣化演變。
二、西裝的起源
2、1 究斯特科爾(justaucorps)
古典西裝: 西裝的特徵是 - 以立體幾何結構觀念裁割布片,然後縫製成衣。這與1670年前的平布平裁平縫式古代服裝形成了質的區別,古代服裝都是可以平展摺疊的,現代服裝都是需要衣架撐掛的。
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代,平布、平裁、平扎、平束、平縫的服裝。
具有幾何結構觀念的最古老、最典型的西式男裝大約存在於1670-1770年間,名字叫做「究斯特科爾」(justaucorps)。及膝外衣「究斯特科爾」和略短內衫「貝斯特」、緊身半截褲「克尤羅特」構成的皇室貴族三件套,也是現代禮服三件套雛形。
路易十四這副著名的油畫便是其中的典型。
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男裝奠定了近代歐洲男裝的基本造型。17 世紀,歐洲人在服飾樣式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突破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服裝式樣,形成了生動活潑、新奇怪誕、富麗堂皇、氣勢磅礴的「巴洛克風格」。男裝多採用厚重的錦緞和天鵝絨面料、華麗的金銀線刺繡、大量的綢帶、蝴蝶結與蕾絲花邊,加上流動的衣褶、飛邊和變幻的線條,給人以莊重、輝煌、華美的觀感。
60 年代,由過去用作軍服的寬外衣「卡扎克(Casaque)」改造而成的「究斯特科爾(Justaucorpr)」在法國貴族中風行。這種衣服是用華麗的天鵝絨或織錦緞製成的,無領、收腰、下擺闊、前門襟上有一排用金、銀、珠寶等貴重材料精製而成的紐扣(因為衣長及膝、緊身合體、這些扣子一般只是一種裝飾,偶爾在腹部位置扣一兩顆,如果全部扣上,行動會很不方便)、有寬大的翻折上來的袖克夫和能夠露出白色亞麻襯衣的花邊袖口,肩配象徵身份的劍和綬帶。穿在衣襟敞開的「究斯特科爾」裡面的,是一件用華美織錦緞製作的「貝斯特(Veste)」;其造型與究斯特科爾一樣,也有一排扣子,只是衣長略短一些。這種外衣與襯衣之間的中衣發展到18 世紀中葉就變成了背心。
由於究斯特科爾無領,在領口處裝飾帶有花邊的漂亮領巾就顯得格外重要。這種叫做「克拉巴特」(Cravate)的頸飾,源自為路易十四守衛宮廷的克羅埃西亞士兵脖上所系的亞麻布帶,後成為17 世紀後半葉男子裝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成為現代領帶的直接始祖。
克拉巴特一般用薄棉布、亞麻布或絲綢製作而成,長約兩米,邊緣裝飾蕾絲或刺繡,佩戴時需先在脖上繞兩圈,而後再系個蝴蝶結。與「究斯特科爾」和「貝斯特」搭配的下體衣是象徵貴族身份的「克尤羅特(Culotte)」,褲長及膝下,膝蓋以下用綢帶系紮起來,下面是緊身長統襪。這種穿戴方式一直流行到1684年。
19 世紀中葉出現的男西服三件套就是這種格局的延續。除了戴各種假髮外,這時的法國男士還流行戴一種裝飾著兩排駝鳥羽毛的三角形卷檐帽,與衣服上大量使用的刺繡、蕾絲、飛邊、緞帶等華麗裝飾一起展現了巴洛克風格服飾專註於細節和技巧的特點。
以路易十宮廷為舞台,所展示出的服飾大氣華麗、造型新奇、色彩炫麗,可謂極盡奢華之能事。太陽王接見外國使臣時穿的衣服上都要以金線織成花邊,並鑲嵌價值1400萬法郎的金剛石。這樣一套衣服的總價高達1250萬利弗爾(1利弗爾約等於50美元,約62500萬美元)。為了彰顯主要朝臣,國王還專門設計了一種綉著金銀花紋的藍色上衣。獲准穿這種上衣就意味著得到國王極大的恩寵。因此,那些愛慕虛榮的人像追求聖神騎士團的金鏈一樣,希望穿上這種衣服。
文藝復興時代1570年~「究斯特科爾」時代1670~帝政時代1870 演變圖
究斯特科爾假髮
當時製作假髮的場景
究斯特科爾裁片
皮質胎衣
究斯特科爾全套裝束
2、2 禮服西裝(frock coat)
禮服西裝:西裝的正統標本是「男裝禮服」(frock coat),大約存在於1770-1870年間。
16世紀初期,女性服裝開始固定了風格和標準,這種風格同時慢慢轉向了男裝設計,很多當時的設計師從女裝的設計細節中提取靈感,經過兩個世紀的演變,形成了我們今天熟知的frock coat(夫拉克),這也是男裝三件套世界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基礎元素之一。
特點:色調典雅,駁頭翻折止於腰節處,前襟敞開不系扣,肩胸向外擴張,墊肩使肩部很寬,袖山膨臌起來。
1760年,男上衣開始去掉多餘的量,衣擺不那麼向外張了,緩解緊束的腰身,變得實用多了,這種上衣稱作夫拉克(frac,英國稱frock),其最大特點是門襟自腰圍線起斜著裁向後下方,這是向下個時代的燕尾服邁出的第一步,也是現在晨禮服的始祖。 有立領或翻領,後開契,衣身兩側自袖窿起有公主線,前門襟的扣子一個也不扣,袖子為兩片構成,袖長及手腕,袖口露出襯衣的褶飾,翻折上來的袖克夫消失,但固定袖克夫的那幾粒扣子作為裝飾被保留至今,現在的男西服的縫製技術這時已基本形成。
用料仍為絲綢,到1780年,英國出現毛料夫拉克,這種樸素、實用的夫拉克成為男裝的定型,英國也確立了男裝流行的主導權。裡面的貝斯特縮短到腰圍線或略長一點,貝斯特的袖子也沒有了。出現了現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萊」(gilet)。這種由夫拉克(frac,英國稱frock)、基萊(gilet)和克尤羅特(culotte)組成的三件套,在路易十六時代稱作夫拉克·阿比埃(frac habillé),作為上流社會男子的社交服一直用到19世紀。
早期,實際上frock coat作為教皇,祭祀或者僧侶的服裝出現在歷史舞台,而後便成為當時女性的著裝標誌,但在時尚的今天看來不太符合審美標準,現在的浴袍或者比較昂貴的絲質內衣的版型也可以說是借鑒了當時的frock coat的版型衍生出來的。
上圖:(外套和背心由羊毛完成,紋路平紋,有亮片和金銀線綉嵌花,褲子同樣為羊毛平紋,用絲綢和金銀線鑲邊飾帶,造於1760年,歸Edgerton基金會所有)
19世紀初,在拿破崙執政的帝政時期,宮廷男服裝飾豪華,色彩艷麗多變,從整個服裝發展趨勢看,普通的男士服裝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富麗豪華,開始趨向簡約。在英國,男士服裝採用羊毛或昵製成,質地精良,裁剪技術比較成熟,裝飾考究,斯文端莊,上衣下擺從腰部成弧形向後下方彎曲,越往下衣擺越窄,最後垂至膝關節處,同18世紀初向外張開的褶狀衣裾截然不同,用長褲替代了短褲,男士服裝朝著男性質樸、精幹、威嚴、瀟洒的方向發展。
還有一個說法,很多歷史學家認為,由於17世紀,受到當時英國處於注重發展農耕歷史背景的影響,實際上frock coat更多是被當做農夫,牧羊人和工人的工服來穿戴的,當時有個說法叫做smock frock,因為它有一個細節和後來的frock coat很相似,就是上衣前襟的排扣方式,所以很多歷史學家由此推斷,smock frock就是後來frock coat的版型原型。而後在18世紀流入當時的美洲大陸,由於具有工裝的特性,獵人和士兵也開始逐漸將frock coat穿在身上,但是取消了雙排扣的特點,變為單排扣,據說是因為雙排扣會影響舉槍時手臂上抬的動作,會把槍托和扣子卡到,所以改良為單排扣,最後經過演變則變成了燕尾服的雛形。不過沒有具體的官方說法。
17世紀60年代以後出現了市民性的貴族服,這個時期也是巴洛克風時期,整個社會舞台的服飾主角為男性,所以男性普遍存在裝飾過剩的現象,這個時期的男子套裝還是比較華麗的。到了18世紀出現了由夫拉克、基萊和克尤羅特組成的在路易十六時代稱作夫拉克·阿比埃的男子套裝,作為上流社會男子的社交服一直用到19世紀。夫拉克在造型上延續了上個時期那種大翻領寬駁頭,前片從腰節處橫向切斷的燕尾服樣式,1810年左右,後下擺變短,腰身變低。1811至1815年,紳士們下面穿白色高筒襪,上身穿高價的絲綢做的夫拉克頭上編著髮辮。
(華麗的巴洛克時期的frock coat 細節圖)
而這個時期,frock coat開始逐漸影響整個歐洲的服裝發展,我們熟知的洛可可風格(1715年至1789年)便是由此走向歷史舞台的,這個時候的服飾主角儼然變成了女性,男性的服飾在英國進入產業革命後開始變得實用多了。進入19世紀,這一時期的男裝款式變化最大的是人們對男性風度審美趨向的理解:即男性服裝更重視面料、裁剪、工藝而不是裝飾,逐漸取消服裝上過剩、繁瑣的裝飾,這一審美理念已相當接近現代人的審美意識,人們開始追求服裝的合理性、舒適性和運動機能性,從而開始了維多利亞時期的整個歐洲服飾復興史。
現代演繹frock coat
2、3 袋型常服(sack suit)
1870-1970年,「袋型常服」(sack suit),已經跟現代西裝非常接近了。
最早的Sack Suit出現在1870年代的美國,剛剛經歷過「Frock Coat(男裝禮服)」的年代,人們迫切需要一種適合任何體型的男士且活動方便的正裝外套,因此出現了這種像口袋一樣版型的西服外套:無結構、無墊肩、無腰褶,也沒有收腰線,就像一隻布口袋掛在肩膀上一樣。
1870年至1920年的50年期間的西服風格,開始慢慢出現現代西服的雛形了。
這100年間的西服版型演變
經歷了1870年至1920年的50年演變後1920年至1970年的「袋型常服」演變為現代的標準西裝的雛形,1920年至1970年間的「袋型常服」的特徵是Bold Look「大膽觀念」
發展到Ivy Style里的Sack Suit外套,其實有點不一樣。翻看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的照片,你會在各個校園中的男生身上發現Sack Suit,細看領扣會發現暗藏心機:領扣是3比2的樣式——看似 3 個扣子卻只有兩個是真正能用的,最上面那顆是不扣的,騎在Lapel上面;然後Lapel一定是Notch lapel(方領),而且比較窄,很多都在2英寸半或3英寸;背後開衩開在中間,有時候會有Hook vent這種細節,也就是開衩處有一個彎曲;布料上偏好灰色法蘭絨,Tweed和Blazer的深藍色精紡(Worsted)布料。這些服裝往往出自Brooks Brothers和J.Press,現在也仍是最有Ivy Style精髓的品牌。
中國第一套國產西服——1904年,王瑞謨為徐錫麟製作
左起依次為:徐錫麟、王瑞謨、王才運(王瑞謨之子)
中國第一套國產西裝誕生於清末,是「紅幫裁縫」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錫麟製作的,徐錫麟於1903年在日本大阪與在日本學習西裝工藝的寧波裁縫王睿謨相識,次年,徐錫麟回國,在上海和王睿謨開設了王榮泰西服店定製西服,王睿謨花了三天三夜時間,全部用手工一針一線縫製出中國第一套國產西裝,在當時的情況下,其工藝未必超得過西方國家的製作水平,但已充分顯示出「紅幫裁縫」的高超工藝,成為中國西裝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
「紅幫裁縫」發軔於清末民初-寧波作為當時最早與國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不少裁縫曾為外國人(又稱「紅毛」)裁製過服裝,「紅幫」之名由此而來。「紅毛」最初是對荷蘭人的稱謂,後來泛指歐洲人。在老上海,「紅幫」指的是西式的服務業或修造業。 「紅幫裁縫」是近現代中國服裝史的主體,它有一條長長的歷史軌跡,在老上海提起寧波人,很多人立即就會想起當年那些在上海灘揚名立萬的「紅幫裁縫」。在中國服裝史上,「紅幫裁縫」創立了五個第一:中國第一套西裝,第一套中山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論專著,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
跨肩式西服——源自1940前後的二戰西服
丘吉爾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崇尚威武的軍人風度,無論男裝還是女裝,都流行軍服式。自1940年前後起,男裝流行Bold look,所謂「Bold」是大膽的意思,其特點是用厚而寬的墊肩大膽地誇張和強調男性那寬闊、強壯的肩部,與之相呼應,領子、駁頭以及領帶也都變寬,前擺下角的弧線也變得方硬。褲子寬鬆肥大,上襠很長。20世紀80年代——權力套裝(Armani Power Suit)
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性別混淆的年代,已阿瑪尼為代表的Power Suit ,象徵著某種階級和品位——它不僅代表昂貴,也代表涵養。多數情況下,「著阿瑪尼權力套裝」 象徵著一種超然的社會地位。也因此阿瑪尼權力套裝一直是華爾街男女的最愛,男人們為了能擁有一件而一擲千金,女人們則沉迷於其洗鍊風格所塑造的精英女性形象。不論在任何時間、場合, 身著阿瑪尼權力套裝都不會碰到不合宜的問題,在權力套裝的設計中,Giorgio Armani在市場需求和優雅時尚之間創造一種近乎完美、令人驚嘆的平衡:中性色系,優雅的裁剪令人無須刻意炫耀,同時刪去設計中無關緊要的細節。他的簡約始終遊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在簡約中展現著義大利傳統服裝所特有的華貴氣質,又將現代感巧妙地穿插於傳統意境中,使服裝有種「一眼望不盡」的風情。初看時可能略感平庸,但第二眼望去,你會感受到它純粹的高貴和昂然的現代激情。正是這種隱於低調設計之下的獨特魅力,才會使權力套裝像魔法師一樣操控著大批的忠誠消費者。 許多世界高階主管、政要和好萊塢明星都是權力套裝的追隨者。
在華爾街之狼中,小李子所穿的就是很典型的power suit
推薦閱讀:
※Harris Tweed 粗花呢男士服裝搭配一覽
※認知自我比一切都重要
※談幾個定製趨勢,給幾個定製建議!
※改了又改
TAG:西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