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史之信息時代(2):第一階段

2、第一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首先是亞洲、非洲、拉美等地區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多個國家獲得獨立,世界殖民體系瀕臨崩潰。

1945年,印尼、越南、寮國獨立。

1946年,敘利亞、約旦、菲律賓獨立。

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脫離大英帝國而獨立。

1948年,緬甸、斯里蘭卡獨立,以色列建國。

1951年,非洲的利比亞獨立。

1956年,非洲的蘇丹、摩洛哥、突尼西亞獨立。

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

…………

其次是形成了兩大陣營的對抗,即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的冷戰格局。

1947年3月12日,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公開干涉別國內政,倡導並支持各國對抗共產主義,這是「冷戰」的開始。

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這是一個以美國為首的軍事同盟,包括英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等歐美主要發達國家。

1949年初,中國內戰形勢已經明朗化,南京國民政府不得人心、兵敗如山倒,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決軍通過三大戰役徹底擊敗國民黨軍隊。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蘇聯立即予以承認。新中國的建立,標誌著共產主義陣營力量大增。

1950年6月,蘇聯陣營的北朝鮮主動進攻美國陣營的南朝鮮(韓國),目標是統一朝鮮半島。由於韓國軍隊節節敗退,90%的國土被朝鮮攻佔,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迅速介入並發動反擊,朝鮮潰敗。聯軍統帥麥克阿瑟要求乘勝追擊,將共產主義逐出整個朝鮮半島,原本的聯合國維和行動演變為美蘇兩大陣營的軍事對抗。此時,美國方面對中國發出的警告不屑一顧,執意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一波三折的朝鮮戰爭即將進入高潮部分。10月19日,成立僅一周年的新中國,在朝鮮的請求以及蘇聯的催促之下,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50年前,八國聯軍數月之內打進北京城,50年後,中國軍隊開進朝鮮半島與以美國為主的16國聯軍展開較量,兩個月內將美軍打回三八線,並收復平壤。1951年1月4日,志願軍佔領漢城。1月8日,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下令停止追擊,此時戰線已南推至37度線附近。之後兩年多,中國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三八線附近進行拉鋸戰,雙方都不能完全突破對方的防線,戰爭轉入一邊打一邊談的階段。1953年7月27日,朝鮮、中國、美國三方正式簽署《朝鮮停戰協定》,美軍司令克拉克很不情願地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籤下自己的名字,因為這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停戰協定中明確寫道:為保證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在協定簽字並生效後3個月內召開雙方高級政治會議,協商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但是,實際上美國並不願意撤軍,通過與韓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在韓國長期駐軍,直到今天也沒有撤出朝鮮半島。1958年10月,中國宣布志願軍已全部撤離朝鮮半島。二戰結束後,中國的國際地位有所提升;朝鮮戰爭後,中國重新成為世界舞台的主角之一,全世界開始明白一件事:輕視中國是極其錯誤和危險的。中國人說話是算數的,中國人說來就一定會來,中國人說出兵,你就一定要準備好與中國軍人血到底戰;中國人說走就一定會走,中國人承諾了撤軍,你很快就會看到中國人真的撤走了。

朝鮮戰爭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中國志願軍傷亡約39萬人,美軍傷亡約15萬人,南朝鮮軍隊傷亡約62萬人,當地平民共計傷亡250萬左右。朝鮮戰爭使美國認識到地面戰爭的危險,從而把軍備重點轉到發展核武器和海、空軍方面,同蘇聯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軍備競賽。此次戰爭受益的是蘇聯和日本,蘇聯以極小的代價擴大了自己的戰略縱深,日本則藉機被美國鬆綁,國家實力得到快速的恢復。

為什麼朝鮮半島的南北衝突不能和平解決?朝鮮戰爭的擴大化是否能夠避免?首先,朝鮮攻擊韓國是蘇聯支持的,戰爭的擴大化正是蘇聯所希望的。其次,對於強大的美國來說,反擊共產主義陣營是必須的,而且在歷次戰爭中,美國都是勝利者和受益者,所以美國人自負能戰勝任何人。再次,1950年9月,由美國操縱的第五屆聯合國大會否決了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的提案,新中國連在聯合國說話的權利都沒有。對於中國警告聯合國軍不要越過三八線、更不能把戰火燒到中國邊境線的聲音,西方各國不以為然,因為中國還沒有獲得通過警告制止戰爭的權力。朝鮮戰爭之後,中國開始具有這樣的權力,美國和蘇聯默認了這一點,但由於沒有公開的正式確認,所以有些國家忍不住想挑戰一下。

1962年,印度趁中國內部經濟出現嚴重困難、外部與美蘇二國同時交惡的機會,在中印邊境肆意挑釁,蠶食中國領土。中國政府保持了最大的剋制與忍耐,希望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爭端,並警告印度停止侵犯中國,否則後果自負。然而,印度認為中國的警告是沒有效力的,反而進一步加強了軍事進攻的準備,根本不打算進行和平談判。10月20日,在青藏高原的雪山之間,中國發動了對印自衛反擊作戰,印軍迅速潰敗。短短一個月內,中國邊防部隊殲滅印軍6個旅,斃傷印軍4885人,俘虜印軍第7旅旅長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中方陣亡722人,負傷697人。11 月21 日,中國主動停火併後撤,並將俘獲的人員、武器和物資送還印度,目的是讓印度認識到中國有權力通過警告制止侵略,中國也有權力倡導以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爭端。

1965年,美國直接出兵介入越南的南北衝突,幫助親美的南越對抗親蘇的北越,並公然宣稱「存在著同中國發生戰爭的危險」。於是,中國向美國發出了四點警告,並要求戰爭範圍不得越過北緯17度線。越南戰爭前期,美國汲取朝鮮戰爭的教訓,尊重中國劃的紅線,不敢攻擊紅線以北地區。但是,由於美國軍隊在越南戰爭中越陷越深,美國再次進行軍事冒險,越過17度線轟炸北越,中國隨即派出了9批15萬人的高炮部隊支援北越。在歷時3年9個月的防空作戰中,中國高炮部隊擊落美機1707架,擊傷1608架。從1968年11月1日起,美軍停止轟炸越南北方。1969年4月,中國援越高炮部隊陸續回國,此時,美國的侵越戰爭實際上已經失敗。1973年1月,美國在國內巨大的反戰浪潮壓力下,吞下失敗的苦果,徹底退出了越南戰爭。越戰的失敗,使美國在與蘇聯共產主義陣營的對抗中處於劣勢,從而開始思考如何構建新的世界格局。

由於核武器的恐怖平衡作用,美蘇兩個核大國始終沒有發生直接的戰爭。冷戰對抗的重點,一是鞏固和擴大自己的陣營,削弱、破壞對方的勢力範圍,從而獲得競爭優勢;二是進行軍事科技方面的較量,開展軍備競賽。

1949年8月,蘇聯成功試爆原子彈,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掌握核武器技術的國家。綜合實力處於弱勢的蘇聯開始努力追趕美國,極力提升自己的軍事力量,重點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

1952年10月,美國的盟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11月,美國成功進行氫彈原理實驗。

1953年8月,蘇聯成功試爆氫彈,並且第一個成功將氫彈武器化。此時朝鮮戰爭剛剛結束,蘇聯在擴大自己的戰略縱深的同時,核力量的發展也十分迅速。

1955年5月,蘇聯領導的華沙條約組織成立,華約是為了與北約對抗而產生的軍事同盟。歐洲社會主義國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華約組織;亞洲的越南、寮國、蒙古成為華約組織觀察員國。

1957年8月,蘇聯成功試射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射程8000公里,比美國提前了6個月。

1957年10月,蘇聯採用洲際導彈改裝的運載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軌道,開創了人類航天新紀元。

1960年2月,北約成員國法國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

1960-1961年間,中國與蘇聯的同盟關係破裂,蘇聯中止對中國的援助、撤走所有專家、撕毀合作協議,中國開始自力更生、自主發展,最終建立起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

1961年4月,蘇聯率先發射載人宇宙飛船,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成為人類第一個乘宇宙飛船遨遊太空的人。

1961年10月,蘇聯在新地島引爆了一顆名為「沙皇」的氫彈,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核爆炸,爆炸當量原定為1億噸,後改為5000萬噸。這顆炸彈的威力是通古斯大爆炸的3倍,爆炸把整個亞歐大陸向南推移了9毫米。蘇聯為什麼要製造如此恐怖而又不實用的巨型核彈?因為美國憑藉強大的工業能力,生產的核武器數量大幅領先蘇聯,蘇聯希望試爆巨型核彈來增強自己的威懾力,從而實現與美國核力量的平衡。

1962年10月,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國發現蘇聯向古巴秘密運送和部署針對美國的中程核導彈,肯尼迪總統決定猛烈回擊。10月22日,肯尼迪發表廣播講話,宣布武裝封鎖古巴,要求蘇聯在聯合國的監督下撤走導彈。次日,蘇聯政府發表聲明,拒絕了美國的要求。10月24日,美國出動68個空軍中隊和8個航母艦隊封鎖古巴,與此同時,美國導彈部隊全部奉命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導彈在發射台上聽候指令,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但是,美蘇雙方的領導人都希望事件能和平解決,因為核戰爭是非理性的選項。最終赫魯曉夫主動妥協,將部署在古巴的42枚導彈全部撤走,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核戰爭危機得以解除。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

1967年6月,中國的氫彈研製成功。

1969年7月,美國3名宇航員駕駛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成功登陸月球,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自己的腳印。

1971年4月,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並實現了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對接。

1971年10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權利,蔣介石的代表被驅逐出聯合國。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破冰。

…………

綜上所述,在核武器與太空技術方面,美蘇兩國各有特色、互有勝負,相差不大。但是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對未來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的信息技術方面,美國的優勢十分明顯

1950-1958年間,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體積龐大、能耗很高、價格昂貴、速度很慢,因此這種計算機尚不具備大規模應用的條件,主要用于軍事和科學計算。

1958-1964年間,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以IBM 1401為代表,硬體體積大幅縮小、速度提高,軟體方面出現了: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因此操作的便利性大大提升。

1964-1970年間,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體積進一步縮小,穩定性大幅提高,運算速度可達每秒幾千萬次。第三代計算機以IBM S/360為代表,這是計算機歷史上最成功的機型之一,具有統一的操作系統,可應用於各種計算領域。1966年,IBM公司賣出了8000多台S/360系統,在為公司創造巨額利潤的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美國各行業的信息化發展。

1970年之後,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硬體方面由於電路集成度高,出現了微處理器,為計算機的小型化、普及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4年,英特爾公司生產出Intel8080微型集成電路晶元。

1975年,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建立微軟公司。

1976年,史蒂夫·喬布斯的工作室推出蘋果I型電腦。

1981年8月,IBM公司推出5150型個人計算機,它基於Intel8088處理器和微軟公司的MS-DOS操作系統,是現代PC機的原型。

1983年11月,喬布斯的蘋果公司推出Macintosh計算機,革命性的圖形界面,預示著多媒體技術應用的春天即將來臨。

…………


推薦閱讀:

TAG:信息時代 | 朝鮮戰爭19501953 | 美蘇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