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鏡今鑒—處理不好人際關係,說明你不會做人!
《群書治要》是什麼?
《群書治要》的取材是經、史、子,而在史部有《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被稱為「四史」,此外還有《晉書》。史書都是由很多的歷史事實來驗證「經部」和「子部」的道理,所以經史合參的特點在《群書治要》中非常地明顯。史書從《史記》一直到《清史稿》一共有二十五部,俗稱「二十五史」。這二十五史的核心內容講的是什麼道理?實際上都是給我們講的是國家社會興衰成敗的規律,而這個規律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因果感應」。
《太上感應篇》開篇就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其實福禍都沒有一定的門路,都是人自作自受感召的。而善惡報應就像影子隨著身體一樣,非常地明顯,非常地迅速。所以二十四史或者說二十五史,都是通過歷史的史實給我們反覆驗證這些道理。在歷史上有一部書叫《歷史感應統記》,這部書就是把在正史之中的資料匯編在一起,為我們驗證了因果感應的事實。
《大學》上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所要成為一個卓越的領導者,首先從自己的修身下手,這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修身從哪裏做起?
我們看下面第一個標題就是「戒貪」。這也就是《大學》上所說的「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後面才談得上是修身,所以修身要從格物來做起,格除物慾。在財色名利各種誘惑面前如如不動、把持好自己,做到八風吹不動,這個修身才算有一點點的基礎,所以修身從戒貪來做起。
第一條:【自成康以來。幾且千歲。欲為治者甚眾。然而太平不復興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義廢也。】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十九·漢書七》。
這句話是出自《漢書七》,是西漢的諫大夫貢禹勸諫漢元帝的上書中所說的兩句話。
盛世不復存在的原因,如何能夠恢復盛世?
『自成康以來。幾且千歲』。成康就是西周周成王和周康王統治的時候,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結果「囹圄空虛,刑措不用」,監獄裡沒有犯人,所有的刑罰也都擱置不用。因為在西周的時候,成康能夠繼承文武、周公的遺風,興起道德教育,重視了倫理道德的教化,把人都教好了,所以刑罰才能夠擱置不用。
那麼到了當時的漢代,將近一千年了,「幾且千歲」,這個「且」就是將要的意思,幾乎要有一千年之久了。
『欲為治者甚眾』,想使天下太平的君主很多,凡是君主統治國家,領導帶領一個團隊,哪一個不希望國家國泰民安、人們安居樂業呢?但是卻適得其反。
『然而太平不復興者。何也?』結果卻沒有出現太平盛世,什麼原因呢?
下面這一句話給我們指出了關鍵。
『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義廢也。』這裡的「法度」是關鍵。「法度」不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法律、成文法、法令、條文等等,這個「法度」就是道德標準、道德規範、規矩的意思。譬如說在《管子中匡》篇就說:「今言仁義,則必以三王為法度。」在這裡,這個「法度」就是指標準和規範的意思。這兩個字的意思不解錯呢,這句話的意思才能夠通達。
治國的常理常法是什麼?「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孟子》上給我們講,早在舜的時候,他專門興起倫常教育,教導人「五倫大道」。
「五倫大道」我們就把它稱為倫常大道,說明它不是聖人給我們人為制定下來的,而是本來就有的,自然而然的規律。所以我們現在講道德、道德。這個「道」就是自然而然的規律。那麼「德」呢,德者,得也。外得於人,內得於己。得到了什麼呢?就是得到了「道」。一個有「德」的人,就是按照「道」去做的人,按照自然規律去做的人,我們才稱為有德的人。所以五倫大道至關重要。
五倫十義我們不是把他僅僅作為知識來記下,而是用五倫十義來反省自己。像以前做學問的人呢,都習慣把這些知識點記下,「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在考試的時候可以回答出來。但是我們講了很長時間發現五倫關係自己都沒有做好。
今天聽了「君仁臣忠」,我就在反省我作領導者,仁慈之心不夠,不是能夠時時體恤屬下的付出,不是像太宗皇帝那樣有感恩之心。你看我們的黃俐老師啊,每一天都過來給我們準備上課的資料,然後辛辛苦苦地去和學校溝通,然後把我們的所有的學習材料都要傳到Moodle上,為我們的課業做出了默默無聞的努力。但是我這個作為領導呢,還覺得這是她應該做的,沒有更多地去關心她。直到昨天晚上呢,我們把課備完了,這一頁紙呢,十點多才發給她,讓她給我們整理出來,列印出來,結果還發現了很多錯誤。然後早晨我又告訴她重新列印,所以她吃飯都去晚了,昨天連早餐都沒有吃上。所以我也深深地反省呢,自己作為這個君,確實有做的很多不到的地方,沒有能夠「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
那麼這個五倫關係呢,其實能夠做到,確實我們人呢才能是一個好人。如果一個人呢連五倫關係處不好,那麼我們做人的資格是有問題的。所以呢,作君要有作君的樣子,做臣要有作臣的樣子。以報恩的心感恩的心來對待父母。其實這也是做臣道的應有的態度。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在人倫關係中的位置在哪裡。你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你再去行禮才不會有錯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