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哪些與個人交易者無緣,專屬機構的策略?

依賴於硬體的高頻策略就不提了。

除此之外,是否有其它交易方式高度職業化非機構不可用?或者個人使用只有理論上的可能?

--------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 資金,市場,交易員更多交易員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第一個想到的是大宗商品的Contango交易(中文好像叫期貨升水?),即當遠期期貨價格大於現貨價格(+儲存成本)時,如果你有儲存能力的話,買進現貨同時賣出期貨即可盈利。散戶家裡是很難放下一千桶油(或者一萬MMBTU天然氣)的,但大型交易機構是可以做到的。

聽說前段時間Citadel就搞了些儲油罐來做 Contango,我們公司某個組的老大很是羨慕,半開玩笑地跟我們說他有個夢想就是在墨西哥灣弄個大油庫做Contango,油庫頂上蓋一個夜店每天晚上開趴梯,兩邊賺錢肯定日進斗金,可惜現在仍然沒有找到認可他這個項目的人。。。


奇異衍生品(Exotics)。

尤其是高度奇異的衍生品(heavy exotics)。

假如某個散戶異想天開,向投行提出要求想買如下的衍生品:

1. 有10個knock-in barrier,每個knock-in都會觸發一個新的看漲/看跌期權;

2. 上述10個knock-in option分別有一個knock-out barrier;

3. 在某段時間內可以投資者可以SP的95%的價格賣回這個產品;

4. 恒生國企指數和歐陸50指數的比值到達一定閾值會觸發auto-call;

5. 每個月有coupon payment,coupon的面值由該月按美日匯率調整過的日經225指數的realized volatility決定(類似variance swap)

這位小散估計會被打死吧。。。

但是如果是機構投資者(或者私人銀行的高凈值客戶),exotics desk還是願意報價的。

這歸根結底是資金量的差異。越是複雜的衍生品,對沖成本越高,投行要求的notional也越大。


日線級別上(持倉幾天到幾個月)的統計套利一般個人投資者就比較難做。有以下幾個原因。

1)統計套利所依賴的數據雖然是公開的,但是要想獲得穩定可靠並且機器可讀的數據必須得掏錢向數據提供商購買。比如說level2數據,國內就要十幾萬。比如整理成資料庫的基本面信息,也至少十幾萬。個人投資者難以負擔。

2)統計套利的模型需要建立在對大量樣本的回測上。動輒幾十g的數據一般電腦根本跑不動,於是又得買server來運算。個人投資者難以負擔。

3)統計套利一般每天要調倉上百個股票,顯然不能通過手動交易。那麼構建一個穩定的自動化下單系統又是需要一個費時費力費錢的過程。


個人無法使用、只能機構使用的策略,個人想到的,只有兩種限制情景,一是法律法規不允許個人進行操作的,二是所需能力超出「個人」範疇,就是不是你自己在家做電腦前面就能鼓搗的;

我對股債不是特別了解,知乎也有好多大牛,我就不拿股債獻醜了,拿期貨獻獻醜吧……

1、法律法規不允許個人進行的操作

商品期貨的套期保值策略、期現套利策略

(商品期貨里,涉及到現貨的策略,只有具備現貨背景的企業才能實施。)

例如,你是個人投資者,認為鋼價下跌,所以做空螺紋鋼期貨。10噸的空單剛剛下去,某部委官員說,本國GDP預期年增長77%,你頓時嚇尿,但機智如你認為他一定是在tree new bee,所以你想,我來個套保吧,在現貨市場上買10噸鋼材,萬一漲了呢,你現貨賺錢,對衝掉了,萬一證實他確實是樹新風,你再把現貨賣掉。於是興高采烈的去交易所申請套保額度以降低資金壓力。

對不起,請出示「套期保值申請者的經營範圍和以前年度經營業績資料、現貨購銷合同等能夠表明其現貨經營情況的資料」,以便交易所審核你的套保資格

期現套利,個人投資者也不行。例如,你發現上海本地的符合交割品質的螺紋鋼(現貨)比螺紋鋼當月合約價格(期貨)便宜300,於是你想,我勒個去,這不就是送錢嘛,我從鋼貿那裡買一噸,放到交易所交割庫,300不就到手了么?於是你指責交易所,呔!這不是欺負人么?!憑啥我不是企業就不讓我交割。交易所說,那你開個增值稅發票我瞅瞅………………

2、所需能力超出「個人」範疇

比如,這個策略你自己根本搞不定,需要多人協作。

難度極大的演算法交易,好幾個數學博士湊一起鬍子拉碴弄好久弄出個模型,興高采烈一看,哭了,自己都看不懂了。又花了好久,看懂了,哈哈。然後又花了好久沒白沒黑測試,哭了,這是啥結果,這麼做不得賠死啊。又花了好久修改,又花了好久測試,一實戰,麻痹……最終終於開發出一套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吊炸天的模型,賺了一年錢,失效了……

開玩笑的,大牛們開發模型的能力還是剛剛的,但是這種專業技能,絕非隨便哪個個人投資者都能搞定的。

基本面分析也是一樣的,隨著信息越來越來越來越來越發達,很多消息和數據都是公開的,只要有心,大家接收到這些數據和消息的時間都差不多。

這就要求更深層次的挖掘價格運行邏輯。僅就商品期貨而言,我個人認為,單個人靠單個行業的基本面研究來進行交易的時代,已經結束。

像大類資產配置,如果是個人投資者,不依靠團體的力量,理論上都無法做到同時在匯率(全球主要貨幣,美日歐軟妹幣澳元等)、利率(債券)、股市、大宗商品等領域進行研究與布局。而且拿出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來說,單邊裸奔的策略都具有讓人瞬間蒙圈生活品質急轉直下的可能。隨著國內資本市場與外部的對接越來越多,國人的彪悍程度也有所下降,未來對沖、套利的比例將越來越高,而這些部分,更加需要團隊的支撐。

另外,前面Defy Lu兄答案的「數據」與題主提到的「硬體」,也是個人無法與機構對抗的主要因素,未來隨著這些數據與硬體逼格越來越高,這些因素在交易中所佔的比例或許還會繼續提高。


讀讀《超級交易員》,就知道,機構交易員變成個人交易者,水平不比大眾提高不了多少甚至更差!


太多了,以美國金融市場為例子,大概90%以上的交易額實際都是機構投資者做的。還有很多衍生品個人投資者沒有途徑沒有資金沒有條件去做,比如這幾年由於異常低利率造成Autocall非常流行,這種衍生品相比政府債券有很高的coupon,可以隨意定製coupon payment,設置barrier還有redemption。聽起來很簡單的產品,risk非常卻複雜即使是機構投資者也很難管理,tier 3的bank常常賣出autocall之後把純bond的部分留下賺差價,賣出equity的部分給tier 1bank捨棄掉這部分利潤,就是因為太難以管理風險太高。 很多fund還有asset management firm也喜歡這種工具,原因無他,就是coupon高,可以給客戶帶來看似穩定並且不菲的收益。 像這類OTC的結構性產品,個人投資者就算有錢都沒法做。


期現套利,套期保值,股票期貨期現套利,ETF二級,ETF一二級套利


對沖機構,大資金吸籌


補充一下~~~~~我想說,除了資金量和准入門檻,其實技術難度的問題沒這麼大,高頻伺服器,程序化交易軟體這種,我一個個人也能拿到使用。一般的問題來自於,針對大資金的策略,你會你也是乾瞪眼。


複雜的對沖交易。對沖的成本很高,機構有足夠的交易量來讓單位交易成本最小化,個人投資者沒必要


CDS以及大空頭裡的各種工具,當時為了做空宏觀面,這幫人想盡辦法折騰可交易的品種,他們還都是一線的機構投資者 (我天天想做空中國 想買個CDS也買不到 只好賣賣離岸人民幣打發行情)


ETF的一二級市場的套利吧,散戶資金量不夠很難做


推薦閱讀:

只會做交易

TAG:策略 | 交易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