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父母也需要成長

其實,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真正成熟起來。我們常常說,有三種孩童式父母,比如情緒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拒絕型父母。他們其實分別對應了不同的三種不安全型依戀模式,焦慮迴避型,焦慮型,迴避型。依戀模式在我們課程的愛情部分會講到,可以粗略地理解為,焦慮型需要完全的掌控,迴避型很難建立聯結。這些都是在嬰兒時期形成的並伴隨一生,假如沒有察覺的話。

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去察覺,這些原生家庭裡帶來的問題,並用一生去加以修正。

而很多步入老年的父母,在之前沒有得到過這樣的覺察和領悟,當他們年長之後,反而陷入了一種對生活不滿而絕望的困境。說起對生活不滿而絕望,不得不提著名的埃里克森人生髮展八大階段。作為新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反對弗洛伊德認為的人的發展到俄狄浦斯期,也就是5,6歲的時候,就基本完成了,他認為人的發展是一生都在進行的。這也是今天大部分心理學家認同的觀點。

埃里克森的理論,前半部分和弗洛伊德非常相像,非常重視出生後的5,6年時間。好像一條拋物線一樣,我們的人生前半段,是飛快發展的,但青春期後,我們的發展速度平穩,放緩,但從未停止。

我簡單地介紹下,在埃里克森的系統里,從青春期到死亡,人是怎樣經過4個重要的成長時期的。

第五階段是青春期(12~18歲):他把它叫做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它的意思是,青少年面對的成長任務是,我是誰,我想成為誰?我該如何達到人生的目標?如果一個青少年不能把這個成長任務完成,他會對自己的社會形象感到困擾和混亂,盡一切力量抵抗社會環境,比如,對社會不滿,嚴重的甚至犯罪 。感受不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價值,青少年可能寧願做一個壞人,或死掉,也不願接受自己這樣莫名其妙地生活。

第六個階段是成年早期(18~40歲):親密對孤獨的衝突

安然度過了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也就是找到自己和世界的關係的時候,才會心甘情願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因為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願意打開自己的世界,與另一個人鏈接。如果這個階段的成長任務沒有安然完成,其結果就是深深的孤獨。性關係混亂也是孤獨的一種。是一種迴避孤獨感的防禦。

第七階段叫成年期(40~65歲):生育對停滯的衝突

這個階段的成長任務是對後代的繁殖和養育。這裡生育是生與育。育比生更重要。這裡的育,不止是指生養孩子也有回饋社會,貢獻產出的含義。如果這個貢獻產出的任務無法完成,就會造成人格貧乏和人格發展停滯。而這,直接影響下一階段也就是人生末期的任務。

第八階段是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衝突

老去的過程,不僅有體力的衰老,心理的恐懼更甚。我們說,父母是我們與死亡之間的屏障。父母過世後,我們就會直面死亡。而這個年齡,正是很多人直面死亡的時候。

當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一生的充實感與智慧,與人世的美好說再見。也可能在死亡的恐懼中與日益增長的絕望鬥爭。

我們說,如果一個人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沒有好好完成,就會把沒有完成任務的危機感帶到下一個階段。想像一下,如果一個人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沒有安然完成,把絕望感都帶到了下一階段,在最後一個階段,會面臨怎樣的絕望。這樣的傷感與絕望,很難不波及到周邊的人,尤其是子女。

理解了人生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我們就可以找到一個幫助父母成長的角度。一個人,只要是在成長的路上,他的恐懼感和焦慮感就會大幅降低。

不管他是哪一類父母,情緒型父母,控制型父母,和拒絕型父母,他們面臨的危機都是相似的。在他們的童年期,他們沒有能安然度過每一個危機,而在生命的後四個發展階段,每一個都危機重重,最後,在直面死亡的對戰中,他們的心裡有哀傷,焦慮和恐懼。那麼,如何可以幫助他們?

回溯到上一個階段,在他們的生育對停滯的衝突階段,他們完成了對於你的生,但對你的育他們有遺憾。這個遺憾,不是因為你,而是因為他們自己,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對不好,才造成今天和你的關係不良的問題。而另一個遺憾,可能是他們覺得自己在回饋社會,貢獻產出這個角度,也對自己失望。如果這兩個危機,他們都不能安然度過,在今天,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他們就會面臨絕望,而因此會有各種絕望的舉動。讓他們能回複信心的方式:

一是,感激他們對你的養育。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成為他們的子女,是多麼值得自豪與驕傲的一件事。

二是,讓他們理解,他們仍然是可以對社會有產出和貢獻的。事實上,今天的物質和醫療條件下,80以下的老人,耳聰目明地工作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退休年齡,是人為的政治經濟需要,不是生物衰老的必然。但我們人的社會性,是我們無意識地接受退休就是生命的終止預警,人退休就要等待死亡,而浪費了很大一部分有質量的生命。事實上,退休更像是一種生命的福利,是一種生命的賦權,讓一個人可以選擇繼續工作,還是認真全然地享受生活。在這個年齡的人,真正擁有了掌控人生的選擇。

如果可以幫助父母理解到這一點,並幫助他們實行,他們就可以享受到成長的快樂。比如學一門新的手藝,旅遊,在網上發旅遊文章,或者把自己的專長寫書,在網上做諮詢,或者開淘寶店。父母可以做很多工作,不為謀生,只為快樂。

成長從來不會晚,就像婚姻宣誓詞中說的,直到死亡把我們分開。成長也是一樣,直到死亡把我們分開。


作者簡介

Jenny: 斯坦福大學 BA(經濟學&心理學),工程學院Master,商學院MBA,師從世界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美國催眠師協會會員/企業領導力教練。

如果遇到生活和情感的困惑,

請在HealSpace微信頻道留下你的故事,

或發送郵件到forherhappiness@qq.com,

關注我們,就能獲得一流專家的免費解答。

---------------------------------------HealSpace--------------------------------------------

關注我們,療愈自己,收穫幸福!

http://www.lyheal.com

weixin.qq.com/r/CTistE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最長情的陪伴,是父母給的教育
孩子的這9種行為,被父母誤解了上千年。(心理學科普原創文)
父母用錢做武器來對付一個沒有經濟來源的住校孩子,因為孩子貪玩,給了父母氣受,你們認為這是對的嗎?
長期被打的孩子有陰影怎麼辦?這樣下去會對孩子性格心理有何影響?作為非直系親屬該如何做?
怎麼看待『考駕照才能開車,但是有生殖器官就能當父母』這句話?

TAG:父母教育 | 心理學 | 與父母相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