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的衍生|重解道德經 第四十二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古本合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員之而益,或益之而員。

故人之所教,夕議而教人。

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註:這裡的「員」字,在帛書《老子》甲本及通行本《道德經》中為「損」,在帛書《老子》乙本中為「雲」,根據楚簡《老子》中「學者日益,為道者日員」一句(第四十八章),將此字修訂為「員」。「雲」與「員」讀音相同,古代亦可通用。「損」應為抄錄筆誤。

古本注釋

員:增益。讀yún。

父:對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稱。讀fǔ。

古本釋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背負陰而抱持陽,形成中和之氣而成為和諧狀態。

天下所憎惡的,只有孤、寡、不穀,而王侯卻用來自稱。

萬物或增之而益,或益之而增。

故此他人所教授的,黃昏時進行議論而教授給別人。

故此強勁有力之人不應該死,我將把他們作為學習榜樣。

真經解讀

本章是《道德經》的一個重點段落,講述了道是如何衍生出萬物的,以及由道所生的萬物天然具備的特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前面講過老子對道之返的著重強調,本句老子所講的就是道之往了,即道是如何演化發展的。道為天下母,道為「有」、為「無」,「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第四十章),故道生萬物。但道是如何化生萬物的呢?老子將此過程分成了四步來進行描述。

道生一

道從若有若無的混沌之中生出了全一,即無極生太極。

一生二

全一分裂為陰陽兩部分,即太極生兩儀。

二生三

陰陽相互交合產生了第三種東西——陰陽和合之氣。

三生萬物

陰、陽與陰陽和合之氣通過各種方式的排列組合生成了世間萬物。

老子所寫的這個道的衍生過程與《易傳·繫辭上傳》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所差別。其差別主要在於前者是二生三,而後者是二生四。這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的,「二生三」著重的是陰陽交合而有新生,而「二生四」著重的是事物的逐步分化。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道經過一系列的演化所生成的萬物有著相同的特性,那就是負陰、抱陽、有中氣。為何萬物都有這個特性呢,因為「二生三,三生萬物」,陰陽生出陰陽和合之氣——中氣,陰、陽、中氣生成萬物。既然萬物是由陰、陽、中氣所生,那麼其中必然會包含此三氣。

每一件東西都是如此,其本身既具有陰的一面,又具有陽的一面,同時還得有中和陰陽二氣以達陰陽平衡的一面。一旦陰陽中和的部分失去平衡就會出現問題,就像一個人陰陽失衡便會生病一樣。

因此這句話的關鍵在於「中氣以為和」,沒有「中氣」來維持和諧與穩定的狀態就無法形成萬物。這就是為何是「三生萬物」而不是「二生萬物」的原因所在。可見,絕對的陰陽二元對立思維並不是老子所提倡的。把世界用二分法來強行劃分,顯然是過於簡單粗暴了。還是放下非善即惡、非黑即白的僵化觀念,多學學中庸之道吧。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

正因為萬物都是由陰、陽與中和之氣聚合而成,體現了平衡與和諧之美,故「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像孤、寡、不穀這種孤絕之數必然會被世界所憎惡。但奇怪的是,王侯們偏偏喜歡用這些不祥之名來稱呼自己,老子在此處省略了六個字——這不是找倒霉嘛!

這就回答了前文中「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與?非與?故至數與?無與?」(詳見《重解道德經》第三十九章)這句話的疑問。很顯然,王侯自謂孤、寡、不穀是至數,是天下之所惡。

物或員之而益,或益之而員。

按照趨吉避凶的基本常識,任何事物必然都是趨向於增益自身,而非損害自己。可萬物是如何增益自身的呢?老子說,萬物生長的模式或是增強其它從而使自己獲益,或是助益其它從而增強自己,總之是互相幫助、互相增益的。

的確如此,山川河流滋養了花草樹木,從而使得山更青、水更秀;花草樹木養育了飛禽走獸,卻使它們的種子能夠播撒到世界各地。反之亦然,飛禽走獸播種了花草樹木,從而擁有了更多的食物;花草樹木優化了生態環境,從而得到了更好的土壤和水源。天地無私,萬物就是在相互助益的能量循環之中達到了生態平衡,實現了環境和諧。

這句話講的是萬物之間互利共生的關係,並不是什麼「損之而益,益之而損」,不是「將欲弱之,必固強之」(第三十六章)那樣的物極必反之理。因此萬物之間的互相增益與「弱也者,道之用也」(第四十章)並不矛盾,互相增益是萬物生長的自然規律,而減弱則是對道的活學活用,是為了防止盛極而衰而運用的一記妙招。

故人之所教,夕議而教人。

正是由於萬物遵循互相增益的原則才使得世界如此豐富多彩、欣欣向榮,那麼人與人之間是不是也應該如此呢?故此老子寫到,他人所教授的東西,傍晚喝茶聊天的時候順便就教授給別人了。正所謂「一幫一,一對紅」,只有懂得分享才能共同進步。然而我們的社會卻充斥著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比比皆是。要知道,互利共生、互助共贏才是人與人之間本該具備的和諧狀態。那些見不得別人好,生怕自己的本事被人學去的狹隘思維,終究成不了大器。

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本章最後,老子感慨地寫到,「強良者不得死」。這個「強良」並非現代包含貶義的那個「強梁」,而是對強勁有力者的讚美之詞。而「不得死」也並非「不得其死」,後者是罵人不得好死,老子會罵人家不得好死?笑話。更不可能罵完人家還「吾將以為教父」,把不得好死的詛咒作為他的教學重點。虧你們想得出!其實這句話是老子對那些本領高強之人的緬懷,那些高人不應該死,老子還打算向他們求教呢。

本章評述

本章先將道生萬物的過程做了一番講解,從哲學層面對宇宙創生這個人類永恆之謎進行了最精鍊的闡釋。天地之變盡於數,用數字說話最直觀明了。從道之始直至生成萬物,中間還經歷了一、二、三的演化過程,簡要來說就是從混沌到明晰,從全一到分裂,再從對立到交融,最終必須兼容並包才能創造出如此精彩紛呈的世界。

這種由0至∞的衍生規律,正是悟道的關鍵所在。如果說0代表初始,一代表全一,二代表平衡,三代表和諧,那麼萬物共存則體現了互利共生的基本原則,否則世界的存在將無法維持。故此孤、寡、不穀必為天下之所惡,互益共享是人類的必由之路。

推薦閱讀:

個人對得道學說很有心得和體悟,怎樣轉換成金錢呢?
想入門道醫,有什麼資料推薦?
意守丹田時心神搖搖欲墜?
林shi《道德經》 第三章
用《山海經》中的故事、人物寫的玄幻小說有哪些?

TAG:文化 | 國學 | |